摘要:雷诺阿生于1841年,是印象派里的小兄弟。他出生的地方叫利摩日 (Limoges),是法国著名的“瓷都”。因为家境贫困。雷诺阿13岁就辍学了,在瓷器厂作学徒,学习在瓷器上绘制装饰图案。
痛苦会过去,而美会留下
La douleur passe, la beauté reste
第三单元【新绘画与印象派】,第三小组的题目是 [ 雷诺阿与塞尚:印象派的危机时刻 ]。
塞尚,容易理解,但雷诺阿是马奈,莫奈的亲密伙伴呀,怎么就成了“危机时刻”了呢?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先聊雷诺阿。
雷诺阿生于1841年,是印象派里的小兄弟。他出生的地方叫利摩日 (Limoges),是法国著名的“瓷都”。因为家境贫困。雷诺阿13岁就辍学了,在瓷器厂作学徒,学习在瓷器上绘制装饰图案。
说到瓷器厂学徒,复习下前面的功课。前面提到巴比松有位画家,幼失怙恃,少时也在瓷器厂当学徒,后来在枫丹白露森林帮雷诺阿解过围,还指导他要提亮画面的色彩。还记得他的名字吗?请闭眼三秒作答... ... 对,这人是迪亚兹 (Narcisse-Virgile Díaz de la Peña, 1807–1876)。
1862年,21岁的雷诺阿来到巴黎的格莱尔画室学画,在那里结识了莫奈、西斯莱和巴齐耶等人,开启了他的艺术生涯。雷诺阿与莫奈年纪相仿(莫奈大一岁),家境相近(都很穷),他俩很快成为好友。他们一起追光逐影,研究外光写生。分享个他们一起画画的“名场面”。
1869年夏天,莫奈和雷诺阿一起在巴黎郊外的青蛙塘(The Grenouillère)并排作画,约定画同一个角度,创作的重点是捕捉阳光穿过树木洒在水面的效果。我把两位印象派大师的《青蛙塘》放在一起,都说“画如其人”,大家可以比较看看。
相比莫奈,雷诺阿要幸运很多。1876年,他接到了出版商乔治·夏庞蒂埃先生的订单。
夏庞蒂埃是个出版商,也是艺术界的活跃人物,他拥有一家画廊,还主理了一本名为《现代生活》的杂志。在第一届印象派画展(1874年)时,夏庞蒂埃夫妇就注意到雷诺阿的作品,当时雷诺阿参展的作品是《包厢》。
订单是为夏庞蒂埃夫人画像。夏庞蒂埃夫人是巴黎社交圈的名流,她的父亲是拿破仑三世的珠宝商,她每周五在家里举办的沙龙是巴黎精英荟萃之地,左拉、福楼拜等文豪及政界精英都是座上宾。
这张订单太重要了,求生期的雷诺阿非常用心,他尝试着把印象派的光色技巧,融合到沙龙的审美里来。
乔治·夏庞蒂埃先生的夫人 - 雷诺阿 Pierre Auguste Renoir,1876-1877,布面油画,奥赛博物馆
画中的夏庞蒂埃夫人,微微侧身,目光直视画外,若与画外人在交流;背景虚化,浅蓝衣裙与细腻肤色形成冷暖对比,凸显出人物的高贵气质。划重点,雷诺阿通过光线变化让肌肤有了“珍珠般”的光泽,这正是印象派的外光技法在室内肖像画上的创新运用。
夏庞蒂埃夫人收到画像后非常满意,于是再次委托雷诺阿为她和孩子们画像,这幅画像直接改变了雷诺阿的命运。在夏庞蒂埃夫人的运作下,这幅画在1879年的巴黎沙龙展出,而且安排在显眼位置。
画作在沙龙中引起了关注,尽管有些人还不完全适应雷诺阿的印象派笔触,但出于对夏庞蒂埃夫妇的品味和地位的尊重,公众普遍接受了这幅作品。自此,雷诺阿一跃成为深受资产阶级欢迎的肖像画家,订单纷至沓来。于是,他获得了经济自由,还有创作自主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
在《夏庞蒂埃夫人画像》的左侧,是雷诺阿同一时期的作品,《读书的女孩》。这张不是“求生订单”,雷诺阿在创新运用上更加放得开,我们来仔细看一下。
读书的女孩 Young Woman Reading a Book - 雷诺阿 Pierre Auguste Renoir,1875-1876,布面油画,奥赛博物馆
画中的年轻女子面容丰润,沉浸在阅读中,姿态自然又放松。光线来自左前方,从女孩脑后照过来,鬓边散发熠熠生辉,女孩手上的书起到了补光板的作用,把光线返回映照在面部。画作中的女孩,柔和又通透。雷诺阿用鲜艳明亮的色彩,轻快柔美的笔触,将孕育于日常的岁月静好,从画布上跃然而出。
雷诺阿非常擅长运用光影变化来表现女性肌肤白皙红润、吹弹可破的质感。这与他出身裁缝家庭,从小就对女装的质地花色等等耳濡目染,再加上少年时在瓷器厂画盘子的经历,也培养了他对光滑质感,细腻笔触和装饰性美感的追求。在此感叹一下孩子的成长,真的没有一步是白走的,学习不是只有成绩才有用。
画中的女孩叫玛格特(Margot),是与雷诺阿很熟的模特,多次出现在雷诺阿的画作里,著名的《煎饼磨坊的舞会》里就有她,就是在画面左侧空地上,与一位绅士跳舞的那位姑娘。
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钢琴前的女孩》,这幅作品在整个展览中热度极高。我们仔细看下这张画,把它与《读书的女孩》比较一下,您看出来不一样了吗?
钢琴前的女孩 Girls at the Piano - 雷诺阿 Pierre-Auguste Renoir,1892,布面油画,奥赛博物馆
是不是有点不太像印象派了?好,接下来我们聊聊雷诺阿的【变】。
从16世纪起,欧洲贵族子弟就有“壮游”(Grand Tour)的传统,相当于贵族子弟的成人礼。他们通过国外旅行,开阔视野,启发人文思想,扩展人脉,以及亲身感受艺术和建筑的精粹,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完成了“壮游”才算是完成了绅士的教育。
1881年,经济宽裕的雷诺阿也完成了一次壮游,他去了阿尔及利亚和意大利。
在阿尔及利亚,他被强烈的异域风情和浓烈的色彩打动,五十年前(1832年),这些也曾打动过德拉克洛瓦。真正的直击灵魂的震撼是在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看这一大串地名,我们就知道雷诺阿受到了怎样的冲击。
有记载说,雷诺阿看到了拉斐尔的《椅中圣母》,感慨说那是他“想象中最自由、坚固、单纯而活生生的画”。古典的简明质朴,刚健崇高,让拿着毛刷追逐光线的雷诺阿对印象派的坚持产生了怀疑,他意识到印象派过于追求“瞬间视觉感受”和“变幻光色”了,长此以往,画家将沦为“单调乏味的机械工作”。
于是,雷诺阿开始求【变】。
他希望能在印象派色彩的基础上,融入古典艺术的严谨构图、清晰轮廓和稳固形体,使之具备分量感和永恒感。
他试着减少那种破碎、迅疾的笔触,转而运用更为沉稳的线条,用清晰的轮廓来定义形态,色彩依然明亮,但色彩已不是主角了,色彩开始服务于形体的塑造和画面的结构。
这么说有点抽象,我们把两张女孩放在一起,就能明显看到:之前轻快、松散、灵动的笔触,变得沉稳、严谨和清晰;之前画家的重点是捕捉光的瞬间变化,强调光造成的斑驳感,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均匀柔和的布光,突出了人物的立体感。
说到雷诺阿的【变】,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是雷诺阿放弃印象派,他依然热爱光,偏爱明亮的色调,他做的更像是一种融合,他努力地尝试着用印象派的色彩语言,去表达古典的,稳固的美。
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痛苦的。那时毕沙罗在尝试点彩技术,德加坚持画线条,莫奈依然痴迷记录视觉印象,而小兄弟雷诺阿不止跑去画古典,还说出“我觉得印象派是条死胡同”这样的话。印象派集团矛盾重重,岌岌可危。
回到本篇开始时,我们放在前面的问题,为什么说雷诺阿带来了印象派的危机时刻,此题算是答好了。
我们要聊的雷诺阿最后一幅作品是《加布丽埃勒与玫瑰》,这是雷诺阿晚年风格的代表作。这里,即有早期印象派的光色魅力,也有中年时期探索的古典形体,还有他晚年愈发自由奔放的笔触与对生命喜悦的执着表达。
加布丽埃勒与玫瑰 Gabrielle with a Rose - 雷诺阿 Pierre-Auguste Renoir,1911,布面油画,奥赛博物馆
从1890年代起,雷诺阿就开始深受类风湿的折磨。2012年有部法国电影《雷诺阿》,影片聚集了雷诺阿晚年的一段时光,其中有一段是雷诺阿每天需要四位佣人抬着他的轮椅到花园里,帮他把画笔固定在手上,他才能作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聊这段,是想介绍加布丽埃勒(Gabrielle Renard),她是雷诺阿妻子艾琳的远房表亲,1894年进入雷诺阿的家庭,担任着保姆、女佣、模特和助手。她是雷诺阿晚年最重要的缪斯,出现在上百幅作品里。
这幅画作展现了雷诺阿晚年的典型特点:色彩温暖明亮、笔触流畅奔放、造型圆润柔和,充满了感官的愉悦和生命的活力。其实晚年的雷诺阿承受着自身病痛与家庭的双重煎熬,他的次子在一战中重伤致残。即便如此,他的画作依然充满愉悦。他说,
“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情已经够多了。”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