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海外爆火!外媒风向变了,张纯如21年前的话,终于应验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3:00 1

摘要:部分外国人看完后,红着眼眶的追问“历史书为何从未提及”冲上热搜榜第一。

文|纯元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上映才五天,《731》的热度一再飙升,票房猛冲12亿。

这部承载民族伤痛的电影瞬间点燃全国影院。

不仅国内网友一片沸腾,该影片于海外上映后,反响相当诡异。

部分外国人看完后,红着眼眶的追问“历史书为何从未提及”冲上热搜榜第一。

曾经对这段历史唯恐避之不谈的外媒群体,也发生了态度上的转变。

正如张纯如先生在《南京大屠杀》中写下的预言,终于绽放出跨越国界的光芒。

电影《731》在国内上映后引发了观影狂潮,直接冲进2025年年度票房榜前5。

还打破年初《哪吒之魔童闹海》创下的单日总场次记录。

该片以揭露731部队开展细菌战研究为主线,意在铭记并回望历史。

影片筹备与制作耗时十余年,导演赵林山为了考究那段历史,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不断地去挖掘,不断地去呈现。

尽管刚上映时,评论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坚持“不看不是自己人”的想法,另一部分人却质疑该电影的叙事和表现手法不够成熟。

还有一些坚持不看的,表示导演的行为是“消费爱国情怀”来进行商业积累。

但观众用一张张电影票的堆积压过了舆论争议。

《731》上映仅仅5天的时间,票房突破12亿,堪称势如破竹。

所有的差评、恶评在高票房、主旋律面前,就像吃了“闭门羹”一样,变得软弱无力。

同时,口碑和票房同时“炸街”的《731》也涌向了海外市场。

如今《731》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北美院线陆续上映,外国观众纷至沓来,《731》的首映场座无虚席。

更令人动容的是,不少海外华人主动出资,邀请外国朋友共同观影,用行动支持《731》,表达对这段历史的尊重与铭记。

当镜头扫过731部队遗址中锈蚀的解剖台时,台下的外国人不禁攥紧了拳头。

有国外网红看完后表示:

“这是我看过最骇人听闻、最泯灭人性的战争罪行了。”

“这些小日子简直不是人,而是野兽。”

与此同时,影片的评论区更让人心头一震:“这让我想起了集中营,但我从未在历史课上听过这段历史。”

连在中留学的日籍留学生,在看完《731》后也对着镜头频频鞠躬,为先辈道歉。

不少国人告诉他们:真实情况比电影还要残忍数倍。

这样的史料冲击让西方观众始料未及,几乎所有海外友人在看完后都会大受震撼,并产生新的思考:

在西方教育中,竟然从未提起过这段历史。

如今《731》这一堂课,把海外朋友缺失的那一堂历史课,一定程度上作了补充。

《731》在海外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历史记忆传播的必然结果。

曾经整个西方世界对731罪行集体失语,这段反人类的罪行在西方语境中仿佛被施了沉默咒

现在风向标也发生了变化,进入西方公众视野。

多伦多首映式上,00后观众组织的“历史真相快闪”活动被《环球邮报》重点报道。

年轻人举着幸存者照片与纪录片台词牌在街头形成流动纪念墙,这种创意表达迅速被全球媒体转载。

加拿大温哥华的首映礼上,知名日资媒体人乘松聪子表情严肃,攥紧拳头接受采访,却情绪崩溃,忍不住掩面流下了眼泪。

尤其是提到“施暴者应该反思自己”。

这段视频在社交平台获得千万次转发,形成了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传播闭环。

尽管“小日子”官方不发声,但他们的媒体、他们观众的鞠躬与眼泪,是清醒的,思想进步的。

他们都在为当年的受害者感到愧疚,也为先辈的行为感到抱歉。

这恐怕就是《731》的传播意义吧。

但美国的主流电影网站却打出了3.2的超低分!

这与国内很多负面舆论的声音几乎雷同,不得不说,一部电影的好看程度太过主观。

但这样一部承载着历史厚度的电影,不该围绕着“好不好看”来评价。

有网友愁得不行,“这评分到了国外传开,人家会说731是假的。”

然而一句评语却打破了这种顾虑。

英国影评人马克・费舍尔道,“这不是电影,是对良知的审问!”

甚至有一条点赞极高的评论,“这是全人类的历史伤疤。”

这种内部觉醒与国际社会问题的重视形成呼应,为《731》的海外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

张纯如的良言

“这些年我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张纯如生前曾在日记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

原来,美籍华裔的张纯如意外发现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罪证后,便日日不能安心。

思虑之下,她决定勇敢站出来,记录这段日军罪行。

她在写作时频繁出现痉挛性颤抖,梳头时大片脱发,其中那些恶行,彻底动摇了她“人之初性本善”的信念。

经过四处搜集证据,确保真实性,她用《南京大屠杀》一书撕开历史的伤痕。

其中那一句“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与《731》结尾处的“你若记得,我便活过”如出一辙。

这种情感共鸣超越了文化差异,成为人类共同的道德底线。

那些她当年拼命抢救的记忆,如今通过银幕被世界看见。

正如影评人所言,《731》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口碑分化,而在于它将历史争议带入了公共讨论的视野,感受那股喷薄而出的民族气节。

伤口可以愈合,疤痕必须留存。

从张纯如孤灯下的奋笔疾书,到全球银幕上的历史重现,这段跨越二十一年的记忆长征证明:

真相或许会被强权掩盖,会被时间尘封,但永远不会被人类的良知遗忘。

张纯如的钢笔与《731》的镜头,相隔二十年却完成了同一场使命。

篡改历史的行为,终究会被真相击碎。

记住罪行,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那些被忽视的呐喊,终会被时代听见,而这,或许就是对张纯如先生最好的告慰。

参考资料:

来源:先锋谷影视娱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