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爱的读者,欢迎来到“好书不孤独,馆员来拆读”第九期。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本由著名音乐人姚谦亲自撰写的书籍,走进那些看似普通却富有深意的日常,如同作者所述那样,“相信我,也只有在最不被发现的地方,反而才更能诚实地凸显一个人对于生命的审美眼光。”
亲爱的读者,欢迎来到“好书不孤独,馆员来拆读”第九期。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本由著名音乐人姚谦亲自撰写的书籍,走进那些看似普通却富有深意的日常,如同作者所述那样,“相信我,也只有在最不被发现的地方,反而才更能诚实地凸显一个人对于生命的审美眼光。”
《品味》
拆书稿音频
脑图
文稿
姚谦,台湾省著名词作家和音乐制作人,在华语乐坛举足轻重的大师级词人,这是最为外人熟知的“姚谦”。除去这些,他酷爱艺术收藏。而在我眼里的“姚谦”,是一位对生活有态度的诚恳的写作者,一直执着于把这种叫作“品味”的生活态度以文字的方式传递出去。十多年来在北京和台北两地往返,他对于不同城市季节的变化以及候鸟式的两地生活遇到的点滴,都用笔做了日记式的记录,个中篇章间续发布于各大杂志和报纸专栏中,让读者透过文字得以窥见一个“后青春”时代的“姚谦”十几年光景的人生。也许因为身处娱乐圈,也许是来自双子座的好奇心,姚谦对时尚保持足够敏锐的触觉。在这个时尚被快速消费的时代,他一直与之保持一种理性克制的距离。因为长久习得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得他面对洪流般的时尚素材,能够秉持一种“聪明的理解”,总能从中“精明地选择”最有个人代表性的某一件,比如衣服。这些落实到他生活的点滴,从每天挑选穿哪件衣服开始,他认为这如同他选择聆听什么样的音乐一样,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态度。
核心内容
作者作为一位音乐人,对待生活亦如他痴迷的艺术品一般,充满热忱与表达欲。每一个篇章每个小标题都是他生活的碎片,拼凑成的“姚谦”,如同抽象的“艺术品”,独特而不可复制。作者尝试把“姚谦”放在不同的空间维度,从第三者的眼光,变换着不同的角度,来重新解构“姚谦”。最初的“姚谦”是一个个的“点”,读者目光所及皆是作者琐碎平凡的生活种种细微处,比如生活用品、饮品和食物,乃至味道记忆等,对此,作者逐一给予一个个大特写,先聚焦再放大;慢慢地,“姚谦”变成二维坐标轴上的线条,此时作者选择以旅行的方式,把“姚谦”投放在一个可移动的时空场域中,如同把读者视线拉长,以长焦距的镜头来观摩,“姚谦”是如何流动着、变化着的;最后,“姚谦”演变成三维空间中的某种符号化的存在,这时候作者看“姚谦”,好比在广袤宇宙中,以上帝视角俯瞰一颗无名的行星,既概括也十分的抽象,如同作者自己所说“到现在也没有真的明白过自己。”幸运的是,这样一个“姚谦”始终保持着对未来与未知某种“孤僻的好奇”,读者因而有了放飞想象的可能。
序言
也许是因为出版有些年份了,书的封面留下一点点泛黄的斑点,如人自然老去的肌肤一样。这时候摩挲着硬皮的封面,带颗粒的质感,突然发个呆,设想一下应该以怎样合适的场景翻开此书,和作者来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答。我想,大概会在一个偶尔飘雪的北国冬日,萧瑟的黄昏时分,一个穿着毛呢风衣的中年女子,推开有历史沉淀感的咖啡屋的大门,暖光射下,一杯手冲美式,女子褪去手上的羊皮手套,纤细白皙的手,一只手抚过杯沿,杯身隐约透出了温度,另一只手摩挲着带有质感的书页。女子并不急于看书,反而将余光瞥向落地玻璃窗外面鱼贯往来的人流,一个个没有表情的脸匆匆闪过,带着仓促和一丝恐慌,去奔往各自生命的站台……此时的她却没有什么要赶的,一窗之隔,隔着的是来时路的悲欢和此刻静下来可细数过往的自己。人海茫茫,书林万千,一个有故事的人,碰到一本有故事的书,是缘分也是注定。借着氤氲的咖啡水汽,缓缓翻开书页,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相遇相知的旅程就此开启。
一:物之恋
“姚谦”提议把对话的场景转换到他的家:“仅仅是个人建议,因为我很宅。”。一个孤僻的灵魂在熟悉的场合,方得以妥帖安放。在画架前,他默然坐下,一边絮絮低语,一边用铅笔在画布上细细扫过,画布上,一个“姚谦”,慢慢地一点点成型……
最先出现的是鼻子。“很多人记得我写的一首歌叫《味道》……”一直有使用古龙水习惯的他,点上一个香味蜡烛,客厅、卧室、浴室都是他精心挑选的不同的香味蜡烛,味道对于他的重要不言而喻。和他一起沉浸在香气之中,内心仿佛被柔软的味道熨帖过。他的鼻子似乎拥有异乎常人的觉知,明明是味道而他感受到的却是味道以外的东西,比如与味道有关的往事回忆、情感经验。
脚部慢慢显露出来了。“我观察一个人,都是从鞋子开始的,你呢?”这时候不得不提到“姚谦”那一头自来卷的头发,靠鞋子分散别人对他一头蓬松乱发的注意力,并试图在给陌生人对他品味的印象上,作为最后的隐形“武器”。因此对制鞋工艺、颜色细节,不同国度的不同风格都逐一做了细致的解读,当然也顺带提了一下与“鞋”休戚相关的“袜子”,心思细腻地不放过一点细节上的疏漏。
看得出来“姚谦”花了不少时间去“雕琢”他的“眼睛”。有艺术收藏癖的他,那第一手的“美”的讯息定是经由他那双“慧眼”来接收,毫不夸张地说他的眼睛和艺术是相互捆绑的。“眼睛”帮他将一截松枝和铁皮花器,做了一个突破传统审美的“连接”,给予他思考的空间。籍由对解构主义的深刻理解,生出一种大胆的尝试,一个沉寂在收纳柜深处被遗忘的铁皮花器,放入一截松枝,竟然让人联想到一种“中国园林”风化后的石头与植物之间的关系。“眼睛”对生活空间中的光线亦敏感又挑剔,他觉得“灯”是整个空间的“灵魂”,他任由那暖色的灯光彻夜点亮家的每个角落,好让“姚谦”这个“孤僻的灵魂”,即便一个人也不再感觉冷清。这双“眼睛”也默默辅助他启动本就丰富的感受能力,通过北京家里那几件中式家具,去感受血液里自带的文化基因,与古人来一段跨时空的心灵对话。
“coffee or tea?”还记得刚进门时“姚谦”说的第一句话。见面到了尾声,他的“嘴巴”也终于出现了。一开头的“鼻子”与最后的“嘴巴”在嗅觉层面达到了前后呼应。“coffee or tea?”多么稀松平常的一个问题,却是作为“咖啡人”的“姚谦”与华人一脉相承的传统茶文化基因之间,在选择一道生活必需品上,一点小小的纠结,他也在这不断选择中形成了自我的生活风格。也许因为长期在北京和台北两栖式生活的缘故,“嘴巴”总是通过从台湾带回的凤梨酥未改良的味道、在台北古旧的原味咖喱屋里那一抹姜黄的香气,使得即便远在京城的“姚谦”也能“连接”到千里之外的台湾那朴素知足的乡情。
二:行走的风景
此刻画布上的“姚谦”已不满足于以一个“静物”的方式被观摩,他迫切需要切换一个更广阔的生命背景。事实上,即便是很宅很宅的“姚谦”,居家时光只占其人生篇章的小段篇幅,也许是来自双子星座天生的好奇心,他对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的人际遭遇,都有种主动去感受和拥抱的冲动,并认为旅行亦不过是人生另一种形态。当画布那个静止的“姚谦”,被投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不断切换着不同的城市背景,流动状态的“姚谦”,五官更立体而生动,比如鼻子。姚谦家里的那一个个香精蜡烛,也许来自他曾在地球某个角落经历的某段生活,在旅途中被带回来,并以气味的形式在他某个闲暇时刻将他模糊的记忆唤醒,比如曼谷的柠檬草香、德国汉堡的烤烟草、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同理,他的眼睛、脚、嘴巴都在异国他乡不同气味的空气下一一被唤醒,一个激灵,重新绽放出一个“清新如少年”的“姚谦”。
出行前他会细心规划,旅途中适合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因为书和音乐都有他们的“水土”,只有为那时那地“量身打造”的它们,才会提供超越旅途本身的精神体验。同样,日后它们被重温的时候,会因为旅程经历,被赋予更宽广的诠释空间,比如在拉斯维加斯辽阔的旱地山谷适合听猫王。
对于一位职业音乐人,旅行常常被他视为创作灵感的高峰期,于是他也会携带未完成的歌曲demo,期待固有的审美偏见在移动的状态被不同环境洗刷掉,带着崭新的觉知推倒重写。事实上,在给林忆莲的专辑里,就将多年前他在戴高乐机场记录下的嘈杂细碎人声揉进去,意外地好听。
旅途中作记录俨然成了习惯,除了味道、声音,还有画面,比如云和树。在意大利翡冷翠的路边、在托斯卡尼平原上、在箱根、首尔机场外、拉斯维加斯都有无数让他至今难忘的树木。而云朵最深刻的记忆也与感情经历深刻关联,是情伤未愈时候,在加州沙滩上散步后干脆躺下,一直盯着天空的云,看到脸上泪痕被风吹干,看到心已平静至不起一丝波澜。
在大陆的上海、香港、西安、绍兴、重庆、以及视为“家”的台北,相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风景,城市与城市之间游移,均以文字、嗅觉或照片做了忠实的记录,不同场景关联着不同的旋律。比如秋,台湾是不明显的,北京就不一样,随处可见的槐树,四时不同,尤其是秋,那春开了满树的香花、那夏繁盛的叶子,秋一来便悉数落尽,悲凉竟如此地猝不及防……
三:人生百味
如果说前面的章节只是“姚谦”个人的“独角戏”,这一章节的“姚谦”生命背景多了其他模糊的人事介入,他也从“孤芳自赏”走进普通人的悲欢,开启了一段段与其他生命共舞的时光。和他盘腿而坐,看他翻开记忆里的相簿,那个抽象的“姚谦”仿佛在一个个尘封的故事里,一点点地在读者面前重新活了一次。
如今这个爱情非必然状态下的“姚谦”,那曾为爱冲动的记忆还未彻底消除,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便从心里跳出来,挑动着他敏感的神经。也许是搬家打包时候发现的那包爱情“遗物”,干净的袜子、一叠信纸、卡片……经年累月后对过去情爱的甜美与真诚却是充满着感谢,因为原来曾有一个人如此真挚地爱过自己。那一刻他是如此怀想当初为爱不管不顾、力挽狂澜的勇气,那些倔强露骨表白的书信,见证了他曾经的爱情里来来回回的拉扯。而现今的他对于曾经的痛感已经慢慢淡忘,无声提醒着他已经老了,如此直白且残忍。好似还没好好享受年轻,就不得不承认自己已到中年,“中年姚谦”是被他本人厌恶的标签,使得他在公众场合刻意掩饰所谓的“老态”,然而他本人对“中年”却无敌意,相反,他很享受人生可以进入一个允许慢下来的阶段:旅行不用赶,看书和人交流过程可一再放慢……
如今被时间长河冲洗过的“姚谦”觉得,被人爱着是如此重要,在那个从小疼爱大的侄女爱自己的笑容面前,在女性给予的奇迹般的爱的面前,那些曾不惜与世界争斗换取来的名利,是如此渺小至不值一提。
相簿继续在翻页,闪过不少女性的影像,“爱情”对于“姚谦”而言,不仅仅是他歌曲创作的来源,亦是构筑他个体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只不过因为他对女性发自内心的尊重,让他在感情经历上比普通男性有了更多换位思考的空间,且在天生的感性面前,还保有一定的理性作平衡。因为他认为即便是彼此相爱的人们,都需要接受一个真相:“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只有带着这样的觉知,有着充分的面对孤独的准备,方能在迎向爱情时候带着真挚和感激,哪怕将来某一天不得不对爱情道别,亦不失收获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关乎爱的答卷。
总结
1
“姚谦”一个来自双子座、习惯孤独的灵魂,借助文字开启了与自己的对话,在这本书里自言自语,是一件件生活小事,是一些关于人生的感想和愿望……仿佛他那五十年的身体里一直住着的小孩,突然跳出来,拿起一支隐形的画笔,替我们勾勒出一个外人眼里已符号化的“姚谦”,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著名音乐人几十年人生的大致的轮廓。
文稿:邝耿力
一审:张惟
二审:谢沚蓝
终审:刘粤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