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6年1月1日,昭和天皇在东京发表《人间宣言》,告诉7000万日本国民,自己不是什么"现世人神",就是个普通人。这在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的诏书,还有几个月前他与麦克阿瑟那张标志性合影,给日本国民带来的冲击可比美国投下的原子弹大多了。好多日本人接受不了,甚至有
1946年1月1日,昭和天皇在东京发表《人间宣言》,告诉7000万日本国民,自己不是什么"现世人神",就是个普通人。这在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的诏书,还有几个月前他与麦克阿瑟那张标志性合影,给日本国民带来的冲击可比美国投下的原子弹大多了。好多日本人接受不了,甚至有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诏书公布后,昭和天皇却大大松了口气。他这一系列妥协,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命,还让日本本土没被多国瓜分。回顾二战结束时的历史,大家常常会想:为什么日本不像德国那样被一分为四,而是被美国全盘接管了呢?
其实这种说法不太对。狭义上的日本列岛确实基本被美国掌控,但战前就成型的日本帝国,实际上已经被瓜分了。"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可庞大了,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岛、中南半岛部分地区,还有好多太平洋岛屿都在其版图内。而且作为一战战胜国,日本对部分领土的占领,在《马关条约》《日韩合并条约》等条约规定下,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主流认可。
所以二战结束后,日本失去的可不只是战争中侵占的中国大陆领土和东南亚殖民地,还有自甲午战争以来从亚洲各国巧取豪夺的土地。接受《波茨坦公告》后,日本帝国彻底瓦解:中国收回被日本侵占半个世纪的全部领土;英法等国暂时恢复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苏联收回日俄战争中失去的南千岛群岛,势力还扩展到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美国则接收了日本本土和朝鲜半岛南部。可见,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各战胜国就根据当时战线划分了原日本帝国的势力范围。
要知道,德国战后被一分为四,关键在于二战末期美苏英法四国的战线都推进到德国境内了。但除美国外,其他盟国在1945年9月前没能力登陆日本四岛。苏联能收回南千岛群岛,是因为"八月风暴"行动中,驻扎在北库页岛的苏联红军第56军南下,打垮了日军第八十八师团。苏联红军到不了的日本列岛,斯大林没办法像占领德国那样,抢在美国前面控制。这样一来,有能力占领日本本土的美国,就成了日本列岛命运的主要决定者,而关键决策人就是驻日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
二战结束前那几个月,日本统治集团最操心的不是国家存亡,而是自己的安危。二战时,日本和德国有本质区别。日本帝国的国家形态比德国原始多了。二战中,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德国统治阶级,总把自己当成德国人民的"代言人",觉得德国命运高于自己,要是德国战败,自己就没脸活了。所以苏军攻入柏林时,希特勒选择自杀。
可在日本,情况正好相反。对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阶级来说,日本国和国民就是他们的"私产",是争霸世界的工具;战事不利时,几千万国民又成了和敌国谈判的挡箭牌。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战败大局已定的时候,会喊出"一亿国民总玉碎"这种疯狂的话。也正因为这样,最终让日本天皇决定投降的,不是美国投的原子弹,而是苏联撕毁《苏日中立条约》出兵中国东北。在日本统治集团眼里,苏联以意识形态立国,连本国沙皇都能推翻,要是苏军登上日本列岛,日本皇室肯定完蛋。
1945年8月8日,"八月风暴"行动展开,这意味着苏联全面进攻日本。几乎同时,日本统治集团就决定接受无条件投降,还请求美国全面军事占领。生死关头,自知对日本侵略战争罪责难逃的昭和天皇动作特别快。8月15日,他通过广播发布《终战诏书》;8月30日,美国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踏上日本本土。不过,事情发展太快,麦克阿瑟对怎么处置日本天皇、要不要瓜分日本本土,心里没个准主意。但自知事情严重的日本人没给他太多思考时间,4天后代表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的外相重光葵,就跑到麦克阿瑟所在的横滨。
重光葵此次前往,怀揣着两个关键目标:一是力保天皇的性命无虞,二是确保日本本土不会被多国瓜分。在重光葵到达之前,麦克阿瑟对日本人对天皇近乎狂热的尊崇缺乏足够认知,对于是否瓜分日本,他也没有明确反对的态度。毕竟,就算斯大林同意美国独自掌控日本,面对这7000万对天皇怀有特殊情感的日本国民,麦克阿瑟心里也没底,不确定自己能否管理好。
重光葵看透了麦克阿瑟的这些顾虑,他对麦克阿瑟解释道,二战期间日本人如此疯狂,根源在于他们深信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尽管麦克阿瑟对这种充满神权色彩的说法半信半疑,但重光葵紧接着又说:"只要您能掌控天皇,那几千万日本国民都会对您唯命是从。为了让日本保持完整,天皇特意委托我向您表明,他愿意听从您的一切指令。"
为了显示诚意,昭和天皇在9月27日亲自前去拜访麦克阿瑟,还留下了那张意义非凡的照片。照片里,本该是主人的麦克阿瑟双手插兜,神情冷峻;而作为客人的昭和天皇身形矮小,姿态显得极为拘谨。这张照片最终让麦克阿瑟相信了重光葵的话。会面结束后,他马上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建议暂且不把天皇当作战犯进行审判,还表示自己有信心通过控制昭和天皇,实现对日本的全面管理。就这样,四国瓜分日本的计划被搁置了。昭和天皇通过这一系列妥协,成功实现了保住性命和避免本土被瓜分这两个目标。
麦克阿瑟在驻日期间,推动日本制定和平宪法是一项重要举措。在他的主导下,这部被他称作"历史上最自由的宪法"于1946年11月3日正式颁布。表面上看,这部宪法废除了贵族制度,剥夺了日本的宣战权,但实际上却成了天皇的"免死金牌"。这部新宪法在东京审判期间颁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天皇作为日本国家象征的地位,至此,昭和天皇的性命算是彻底保住了。
然而,虽说新宪法废除了日本的华族制度,但麦克阿瑟并没有真正清除日本的贵族势力。二战前,日本的军队和产业大多由华族掌控,战后这些封建残余中有不少人被列为战犯。但由于新宪法模糊了贵族与平民在社会地位上的界限,东京审判对那些出身贵族的战犯格外宽容。审判结束后,大多数日本战犯所受的惩罚与他们犯下的罪行相比,简直微不足道。更让人愤怒的是,一些拥有贵族血统的战犯甚至直接逃过了审判。就像对南京大屠杀负有重大罪责的朝香宫鸠彦王,仅仅因为他的皇族身份,连逮捕起诉的程序都没有启动。
除此之外,麦克阿瑟对日本战前财阀的改革也极其不彻底。像三菱等战前就把控日本经济命脉的财团,在改革中并没有被彻底整治。天皇及其亲信心里清楚,决定日本贵族战后命运的不是那些虚名头衔,而是财阀手中实实在在的产业,所以他们一直拖延财阀改革。等到朝鲜战争爆发,日本趁着麦克阿瑟在战场上受挫,于1951年7月顺势宣布财阀改革结束,至于改革有没有流于形式,当时已经没人去深究了。
如今在日本,不少人宣称麦克阿瑟对日本有"再造之功",但这其实是对历史的片面解读。直到现在,日本天皇依旧在东京皇居中维持着所谓"万世一系"的统治,活跃在日本政坛的很多人物都和战前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菱和住友还是过去的样子,没有本质改变;就连被纳入美国亚太军事体系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很多舰名也和当年在亚洲肆意妄为的联合舰队相似。
从现实角度看,美国没有对日本进行全面改造,这不仅和麦克阿瑟的个人判断有关,这种"宽容"做法更符合美国战后的国家战略。就在昭和天皇发表《人间宣言》的下一个月,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传到了华盛顿,这封电报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在这样的背景下,和苏联一起瓜分日本已经不现实了。而日本表现出的完全顺从态度,让美国意识到,恢复日本经济,把它打造成在东亚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才是这个岛国最大的利用价值。
正因如此,手握40万驻日美军的麦克阿瑟,还有他背后的美国政府,对惩罚战犯、肢解财阀这些事根本不上心。只要日本人稍微抗议一下,美国嘴上强硬,实际行动上却马上让步。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日本经济恢复得很快,没多久就超过了战前水平。虽说日本名义上成了现代国家,可它的核心统治阶层和战前相比,压根儿没什么变化。
如今我们不禁要问,美国战后这样统治日本,那些在太平洋战场上为了打败日本而牺牲的美国士兵,他们的血是不是白流了?美国这么做,真的能对得起他们吗?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