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味道,忘不了。”近日,浦江籍著名画家马锋辉从北京返回浦江,与记者拉起家常,“我们家以前常吃奶奶做的手擀面,她每次还会给我多加点肉或多做个荷包蛋,浦江的街上也开了很多面馆,我慢慢喜欢上了吃面条。”
“那味道,忘不了。”近日,浦江籍著名画家马锋辉从北京返回浦江,与记者拉起家常,“我们家以前常吃奶奶做的手擀面,她每次还会给我多加点肉或多做个荷包蛋,浦江的街上也开了很多面馆,我慢慢喜欢上了吃面条。”
如今,每次回浦江,马锋辉总要吃上一碗家乡的面。“难忘的,不只是那一碗面,更有我与家乡的点点滴滴。”他笑着说。
1963年,马锋辉出生于浦江县中余乡佛堂店村。年少时,他便痴迷画画。高中毕业后,凭借这一技之长,考取了公社的电影放映员,负责绘制宣传幻灯片。后又转至县城电力公司上班,绘制电力工程图纸。
“那阵子,我白天工作,晚上就到县文化馆参加美术培训,画石膏像素描。”这些经历,为马锋辉后来考上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打下了基础。
科班毕业后,马锋辉放弃留在省城的机会,回到家乡工作。从县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师、教育局教研室美术教研员,到《浦江报》美术编辑,再到负责筹建吴茀之纪念馆、主持县文化局工作,他深深扎根浦江的文化建设。
1995年,马锋辉担任吴茀之纪念馆馆长,他联系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沙孟海、朱屺瞻等书画名家馆,策划举办了“首届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馆藏作品展览”,汇集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沙孟海、吴茀之等15位书画名家大师的作品进行展出,作为吴茀之纪念馆开馆展览。同时发起倡议,在浦江成立了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联谊会。
“现在,联谊会已经由起初的15家发展到了25家。这类文化交流活动,对扩大浦江书画影响,打造书画之乡大有裨益。”在浦江期间,马锋辉还参与组织举办了前三届“浦江·中国书画节”。
这些年,从浦江,到杭州、北京,从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美术馆、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到中国美术家协会,奔赴更广阔的艺术领域,马锋辉说,他身上始终有一个标签——浦江人。
“我的根在浦江,是浦江的山水灵性和文化底蕴滋养了我的成长。哪怕后来因为工作离开浦江,我也想着要为家乡做好服务。”在省文联工作期间,马锋辉时常回到家乡。他走遍浦江各地写生创作,并举办了“浦江行”作品展览。
此次回浦江,令马锋辉欣喜的是,很多他期待的愿景,如今正在家乡一步步实现。
“我在浙江美术馆工作期间,曾建议浦江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美术主题图书馆,汇集大量美术类图书,包括全国各地美术家以及美术馆、美术院校、出版社、书画院等专业机构的美术书籍,从而搭建起他们与浦江的文化联系。”
在马锋辉的构想中,该图书馆还可以活化利用书画场馆的藏品和民间艺术资源,邀请美术名家来浦江采风写生、培训指导、举办展览,促进浦江书画传承,同时开展研学文旅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浦江。
“美术图书馆已经可以预约阅读专业图书了,也陆陆续续开展了不少活动,我相信未来还会越来越好。”马锋辉说,家乡这些年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环境更美了,经济更富了。我也会一直情系家乡,不断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本文来自【金华日报-金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