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公益 | 科技向善生态打造,包容可持续未来共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0:57 1

摘要:9月6日下午,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联合主办,民德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承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AVPN提供海外支持的2025企业公益生态发展大会分论坛——“打造科技向善,共创包容可持续的未来”分论坛在深

9月6日下午,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联合主办,民德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承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AVPN提供海外支持的2025企业公益生态发展大会分论坛——“打造科技向善,共创包容可持续的未来”分论坛在深圳前海举办。近70位来自联合国机构、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影响力投资机构、基金会及社会组织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技术-资本-场景”三维共创主线,分享前沿实践、发布合作需求,并启动六大多元共创工作坊,为“科技向善”注入新的生态动能。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强与AVPN中国区高级经理路培贤联袂主持。

论坛主持路培贤(左)和张强(右)

科技向善:应对全球挑战的人道主义新路径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OCHA)企业联络部中国代表胡慧华女士的开场发言为论坛奠定了紧迫而充满希望的基调。她以详实数据揭示了亚太地区面临的严峻现实:近45%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亚洲地区,受灾人口超过全球总数的75%。她指出,“预计到2050年,气候灾害可能额外造成12.5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胡慧华主旨发言

面对巨大挑战,胡慧华强调,传统援助模式已力不从心,必须借助 “科技赋能、企业创新与国际协作”她分享了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实践:斯里兰卡的电信企业为渔民开发专属台风预警与定位救援系统;秘鲁机构利用AI处理政府数据生成预警信息,通过67家合作媒体免费播报。这些案例证明,当联合国体系与拥有创新和包容性技术的私营部门携手,“我们能够拯救更多生命,帮助企业更坚韧地面对灾害。”

OCHA通过其核心平台“连接商业倡议”(CBI),搭建私营部门参与全球人道行动的桥梁。胡慧华特别介绍,OCHA管理的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CERF)在阿富汗地震后数小时内迅速拨款1000万美元启动救援的案例,以及正在大力推广的“前瞻行动”(Anticipatory Action)理念——基于风险预测,在危机爆发前抢先开展预防和准备。“研究显示,每投入1美元在预防工作上,就能带来7美元的回报。”

胡慧华盛赞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显著优势,并发出诚挚邀请:“明年是CBI成立十周年,我们诚邀中国企业深度参与人道主义的交流与实践”。

企业向善:把“向善”写进企业底层代码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技术生态部负责人李哲围绕“为社会议题寻求数字化解法”展开深度分享。他指出,中国公益数字化正从 “理念” 迈向 “实操”—— 以 “普惠筑基、连接破壁、前瞻赋能” 为路径,既为低资源方补数字短板,也联动 C 端与技术建系统方案,这是腾讯 “连接共生” 理念的落地体现。

李哲主旨发言

李哲强调,“腾讯数字化解法分三步:先做数字化普惠,为低数字 / 地区供服务;再联动公益与腾讯网络,加 C 端创新场景;最后用科技力量探索未来。” 他举例,去年腾讯基于企业微信研发工具,解决公益机构资金拨付、物资捐赠等需求并推行。”“腾讯仍在尝试阶段,未来希望与大家共同研发、各展所长、长路同行,靠协作真正让世界变得更好。”

资本向善:影响力投资驱动科技解决

社会痛点

科技向善的愿景离不开资本的持续支持与价值引导。AVPN亚洲公益创投网络影响力投资总监吴晓凝与三位女性投资人——新加坡大华创业投资管理 (UOBVM)卢姝妃、愿景影响力资本创始人源晓燕、羲融合伙人汪照翊展开对话。她们共同遵循“先问社会价值,再算财务回报”的原则。

主题对话:影响力资本视角下的科技向善

卢姝妃介绍大华创投将ESG纳入投资流程,并于2016年启动亚洲影响力投资基金,并表示关注所有能帮助低收入人群的服务,包括医疗、普惠金融、教育、农业等领域,“支持能有效将低收入人群纳入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公司”。

源晓燕所创立的愿景影响力资本代表本土新兴力量,依托团队多元背景,创立初期以自有资金对外投资多个项目,灵活探索影响力投资的创新路径。前期探索小有成果,被投资项目均获得商业资本下一轮投资,其中的社区服务项目更获得新加坡船王家族曹宝记的投资,并初步形成了机构本身、被投资项目、战略合作伙伴相互赋能的小生态。目前机构正筹备首支影响力投资基金,重点关注社会服务业和科技领域,并继续强调“在被投资项目之间形成联动和联盟”,构建生态协同效应。

汪照翊分享了羲融系统化的“善经济”实践,专注于投资“让人类生活生产更便捷、安全、健康的科技领域”,如AI智能硬件、服务软件及服务型机器人等;并创立 “社会价值委员会与投委会并行”的“SESG体系”,通过社会价值委员会为被投企业赋能。与此同时,汪照翊表示结合深圳市羲辰公益基金会,以“商业投资+公益倡导”双轮驱动探索善经济闭环。

价值共创:从技术赋能走向社会价值共创

科技不仅是效率工具,更应成为解决社会不平等、促进包容发展的关键力量。面对技术高速发展、人口趋势、社会问题等挑战,科技如何系统性地、可持续地创造社会价值,在由益社创始人李磊主持与引导的圆桌环节中,vivo企业社会责任总监张天潘、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黄晨乐、Rokid联合创始人蔡国祥、老友记创始人柴勇共同展开了一场跨界对话,分别从理念转变、技术能力与实际需求精准匹配、可持续任性未来建设几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圆桌对话:从技术赋能走向社会价值共创

张天潘强调vivo在做CSR工作伊始即秉持“社会共创”理念设计项目与战略,坚持以“用户导向”为产品开发核心,并以信息无障碍产品开发为例阐释vivo基于深入的用户痛点调研与持续迭代。

黄晨乐认为银发与科技的结合是所有公益议题里最紧密的领域,并提出她对当前银发科技应用的三点观察——“只做城市不做农村”“只讲技术不做调研”“只重产品不重服务”,呼吁建立“乡村银发科技试验场”。

蔡国祥分享了AR眼镜作为AI最佳载体的潜力,其与中国盲人协会共创的“慧眼”功能,以及让弱视人群重获清晰视界,盲人夫妇三十年后首次“看见”彼此的案例令人动容。

柴勇展示新质生产力在社区服务赋能成果,老友记在上海跑通“政府补贴+市场化”双轮模式,通过自研AI系统实现人员提效70%,食材供应链管理降本30%,单店净利润最高可达50%,所有项目点老年食堂实现盈利。

共创工坊:多元聚力,破解向善难题

分论坛尾声举办“科技向善×一循共创工坊”,由商业生态联合创始人&主编孙海燕引导,与会者围绕有机农业、地震与多灾种预警、养老助餐、数字关爱平台、企业公益技术需求、合成生物学科普教育六大主题展开深度共创。

科技向善×一循共创工坊现场

01

生态有机农业

讨论有机种植的技术革新、有机产品破圈与如何吸引年轻人返乡。

02

地震与多灾种预警

聚焦如何吸引灾害预警技术投资,融入更多协作人才,以及扩大国际合作。

03

探讨融资能力的提升、产品迭代、技术强化、人才招募与团队组织管理。

04

数字关爱平台

通过连接受助人和捐赠人,发挥公益社区的多元利益相关方的合力,促进更多合作。

05

企业公益技术

了解企业公益项目实践经验,探索通过数字技术支持企业公益项目发挥合力。

06

合成生物学科普教育

找更好的推广方式、资金和投资,建立多元伙伴的社群,推动青少年生物教育。

“这种跨界碰撞,让科技不再冰冷,而是温暖的变革引擎。”现场与会嘉宾感概。最后孙海燕总结:“价值观驱动我们前行——科技向善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多元合力,韧性未来

科技向善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己之力可成。从国际协作到资本引导,从企业开放共创到公益一线深耕,唯有持续投入、深度协同、共享智慧,才能释放科技创新动能,共创包容、韧性可持续的未来。

分论坛合影

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