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等教育IT战略 大变局下的挑战与前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0:50 1

摘要: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核心阵地,其IT战略规划和行动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与管理效率的核心驱动力。国际顶尖高校通过实施系统化、前瞻性的IT战略,构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技术体系。它们的IT治理结构有哪些特点?战略规划制定有哪些规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核心阵地,其IT战略规划和行动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与管理效率的核心驱动力。国际顶尖高校通过实施系统化、前瞻性的IT战略,构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技术体系。它们的IT治理结构有哪些特点?战略规划制定有哪些规律?重点领域布局涵盖哪些方面?在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热潮下,推出哪些针对性IT举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梳理国际高等教育IT治理经验,期冀能为我国高校“十五五”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路径。

分层协同的治理架构

IT战略规划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与行动指南,而IT治理结构则是确保战略有效制定、执行和监督的组织与制度保障。国际高校普遍建立了高层统筹、多主体协同的IT治理结构,强调战略决策与执行落地的高效衔接,同时在具体机制上又各具特色。例如,哈佛大学设立由副校长兼首席信息官(CIO)领导的CIO理事会统筹全校IT战略,并通过“IT社群”机制协调校级与院系IT人员。麻省理工学院(MIT)设立信息技术治理委员会(ITGC),由教务长和执行副校长联合领导,下设技术政策、项目审查和基础设施等专门委员会,形成多层级、专业化的治理体系。

“领域化”架构和闭环机制让IT服务深度融入学术场景。例如,牛津大学采用“战略决策—中央协调—领域执行”三级体系,通过数字治理单元(DGU)协调教育、研究、行政等五大项目群,推动IT部门从“技术后勤”转向“学术伙伴”。筑波大学通过“战略—研发—运维”的三层闭环,为全校IT系统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IT治理创新都有一个共同点:“全校一盘棋”的顶层架构确保战略的统一性;跨层级的协作机制着力破除信息孤岛,让懂技术的人参与决策,让懂业务的人理解技术。

动态迭代的战略规划

以目标愿景为牵引,从静态的多年期规划转向动态调整、持续迭代的敏捷规划,已成为很多国际高校制定IT战略的新常态。例如,耶鲁大学在五年规划的基础上,以“同一个IT”“服务质量”和“首选职场”为三大支点,每年更新当前行动清单,涵盖教育、科研、行政等各领域的具体项目。哈佛大学于2022年推出更敏捷的多年期技术规划(MYTP),按年度征集和决策重点项目,以应对不确定性与技术变革。东京大学则采用“6年规划+3年中期评估”模式,明确每3年修订战略以保持前瞻性。这种长周期布局与短周期迭代的结合,既能保持战略的稳定性,又能快速响应技术变革。

更深刻的变化体现在战略定位上。例如,伯明翰大学2010年IT规划聚焦“技术追赶”,侧重服务改进成效和流程完善程度等评估指标;2022年新版数字战略则锚定“跻身世界顶尖大学前50名”的愿景,引入“全国学生调查结果”等用户体验指标。埃克塞特大学将IT规划由“对业务问题的技术回答”重构为“对数字问题的业务回答”,通过数字基础、体验、效率、创新四大支柱来实现战略升维。从技术效能到业务价值的重心迁移,是高校对IT价值认知的升级。

在规划实施路径上,“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例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将“设计卓越的数字、数据和技术用户体验”列为数字战略的核心使命,并通过定期评估来确保服务适应不同用户群体的具体需求。斯坦福大学在2024年将校园IT规划的愿景更新为:打造一个更加联通协作、充满创新活力的环境,助力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习与医疗服务中实现创新突破。

“危机意识”是高校IT规划的重要驱动力。早稻田大学以逆向规划思维制定了横跨二十五年的四阶渐进式IT路线图,明确将日本年轻人口锐减和劳动年龄人口萎缩作为核心决策依据,提出“通过数字化在全球化人才争夺中保持吸引力”的战略命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要增强学校韧性,包括应对外部威胁的“防御韧性”和应对供应中断的“运营韧性”,以提升校园应对突发状况和适应变革的能力。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IT战略规划要像导航软件一样,既能看长远路线,又能随时调整方向。高校通过定期审查和及时调整、广泛参与和协同推动的IT战略,能快速应对变化并采取行动。

聚焦关键IT领域:

夯实基础激发创新

好的IT战略和行动能确保学校建立稳固的IT基础设施,制定完善的数字化教育体系,拥有先进的网络安全计划和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IT队伍。这些高校IT建设的重点领域,推动高校夯实基础并激发创新。

第一,IT基础设施与科研计算服务作为支撑教学、科研与管理的核心底座,一直是高校IT建设的重点。

在基础设施现代化方面,各校注重网络升级与混合架构部署。例如,普林斯顿大学于2018年启动“下一代网络”(NGN)项目,全面升级校园网络架构。神户大学以KAISER(信息服务平台)和KHAN(网络基础设施)为双核心,构建分层技术支撑体系,持续优化一体化数据服务和基础网络服务。

在科研计算服务方面,各校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资源供给体系,形成支撑前沿科研创新的强大基座。例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运营着世界领先的瑞士国家超级计算中心(CSCS),为校内外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极大加速了重点学科研究和AI模型训练。麻省理工学院通过科研计算与数据办公室(ORCD)构建混合云架构,本地集群与云服务互补,满足从常规计算到敏感数据处理的多元需求。

第二,教育技术升级与教学数字化是高校拓展学习空间、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其中,教室物理空间与技术环境的协同改造是提升线下教学体验的关键。例如,斯坦福大学2019年启动“教室焕新”(SCR)行动,制定十年改造路线图,更新音视频设备与家具布局,确保技术设施与教学理念同步演进。普林斯顿大学于2018年启动为期5年的“学习空间行动”,对240间教室进行系统性改造,针对不同教学场景优化布局、家具、声学与灯光设计,特别支持混合式与主动式学习。

此外,在线教育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深化拓展在疫情期间加速推进,并逐步走向常态化与体系化。例如,哈佛大学在2020年疫情初期两周内将5000门课程转为线上,依托edX、Zoom等平台实现快速响应,并于2022年发布专题报告,提出“重塑教室、丰富内容、扩展社群”三大方向,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新模式。早稻田大学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学习环境”,通过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沉浸式学习环境和智慧校园基建设施,打造无时空限制的混合学习空间。

第三,网络安全已成为高校IT战略的核心领域。各国高校通过技术措施升级与安全意识培养等多维度举措,全面构建防护体系。

在治理架构方面,高校设立专职安全领导职位体现对IT安全的重视。例如,耶鲁大学设立副校长助理兼首席信息安全官(CISO),领导信息安全办公室(InfoSec),并制定涵盖数据分级、系统安全、漏洞管理等在内的完善政策体系。筑波大学在“校长-CIO”双层领导架构下,整合CIO与CISO(首席信息安全官)职位,规避了“重功能轻安全”倾向。

安全意识与文化培养是网络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柱。例如,普林斯顿大学通过“少即是多”“身临其境”“聚焦风险”三大策略,逐步克服安全意识培养中的挑战,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耶鲁大学发起“安全,而非抱歉”和“慎重点击”等培训项目,提升社群安全防范能力。

第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人的转型。各国高校积极推进IT人才队伍建设。

例如,日内瓦大学建立了数字技能框架,并基于此开发了供校内全员进行数字技能自我评估和学习的在线平台。斯坦福大学设立技术领导力项目(STLP)和信息技术领导力项目(ITLP),培养IT领导人员并促进校际交流。东京大学将信息素养培养纳入数字校园支持体系,通过“尖端信息服务的用户素养培养”项目提升师生数字能力。

AI已来:

技术赋能与伦理平衡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大学的每个角落,成为各高校IT战略布局的核心领域。

在科研创新方面,多所高校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机构推动人工智能前沿探索。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成立苏世民计算学院,致力于将计算科学与各学科深度融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依托伯克利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BAIR)和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中心(CHAI),在AI基础理论和安全伦理方面引领全球研究。

在教学应用层面,各校积极构建AI教学平台和资源体系。例如,哈佛大学于2023年推出AI沙盒,为80门课程和4000名学生提供安全的大模型服务。斯坦福大学2024年上线“AI操场”,集成GPT、Claude等主流模型,并开发行政咨询、科研政策等智能体应用。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则通过开发AI通识教材、建立学分互认机制,推动AI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

伦理治理与政策指南是高校AI应用的保障,在激发创新的同时守住底线。例如,斯坦福大学发布《负责任AI应用指南》,提出“熟知、慎重、透明”原则。杜伦大学开发的微课程系统性地探讨了AI工具在学习、模块评估和考试中的应用可能性与边界,将技术指导与学术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此外,产学研合作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路径。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BAIR实验室与谷歌合作开发医疗AI应用。庆应义塾大学联合卡内基梅隆大学及索尼等企业共建AI中心,形成“学术—产业”闭环验证场景。帝国理工学院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成立全球AI创新中心,聚焦医疗和气候领域的负责任技术发展。

构建适应数字未来的IT体系

当前,几乎所有大学的教学都要依赖IT,大学中的方方面面都将被技术驱动。知识更新的加快和数字技术的变革提供了历史机遇,全球高校的IT建设正呈现出从技术支撑向战略核心、从孤立建设向生态协同、从被动响应向愿景驱动的整体演进趋势。最好的IT战略,是让人忘记技术的存在,只感受到教育的提升。让技术隐于后台,使师生专注于教与学的本质,是IT赋能的终极目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背景下,大学的功能不断延展,大学的使命越来越重大。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要“抢抓数智化发展机遇,释放数字技术对教育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溢出效应,加快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如何以技术创新为手段,让数字教育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是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对于中国高校而言,需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构建兼具前瞻性与包容性的IT战略体系,以数字化转型驱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