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肝脏,是人体最沉默的器官之一,重达1.5公斤,却不轻易“喊疼”。在临床上,肝脏疾病常常被称为“隐形杀手”,因为它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病人感到不适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
当前,我国慢性肝病患者已超过3亿,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高发不下。
肝脏自身没有痛感神经,它的“求救信号”往往体现在身体其他部位的异常上。
第一种现象:脸色发黄或皮肤泛黄
皮肤、眼白发黄,是典型的黄疸表现,常见于肝细胞受损或胆道阻塞。肝功能异常会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胆红素在体内堆积,就会出现黄疸。
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都可能引起黄疸,是肝脏功能严重异常的表现。
第二种现象:尿液颜色变深
如果突然发现尿液颜色像浓茶,尤其是在没有服用维生素B或其他深色药物的情况下,要高度警惕。
这可能是肝脏无法正常代谢胆红素,胆红素通过尿液排出所致。这种现象常被患者误认为是“上火”,从而延误治疗。
第三种现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肝脏是人体消化代谢的重要器官。当其功能下降时,胆汁分泌减少,脂肪代谢受阻,胃肠道功能紊乱,就会导致食欲下降、餐后腹胀、恶心甚至呕吐。
很多肝炎早期患者,最初的表现就是“不想吃饭”,特别是油腻食物更加难以下咽。
第四种现象:容易疲劳、乏力
肝脏参与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是重要的能量转换中心。
当肝功能下降,能量供应不足,毒素清除能力下降,人就会变得容易疲劳,精神不振,特别是早晨醒来仍感觉困倦,或是午后极度乏力,都可能是肝脏出了问题。
第五种现象:腹部右上方隐痛或压痛
虽然肝本身没有痛觉神经,但肝包膜有。当肝脏肿大、炎症或肿瘤压迫包膜时,右上腹会出现隐隐的钝痛或不适感。
这种疼痛通常并不剧烈,容易被忽视,但一旦出现,应尽快检查肝功能、肝脏彩超,排除肝脏病变的可能。
第六种现象:皮肤瘙痒、蜘蛛痣或肝掌
肝脏代谢异常会导致血液中毒素增加,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皮肤瘙痒。
蜘蛛痣则是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的表现,中央一点,四周放射状血管,常见于面部、颈部、胸部。肝掌表现为手掌大鱼际发红,也是一种典型的肝病信号,尤其常见于肝硬化患者。
第七种现象: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
很多人以为肝脏只和胆汁有关,其实它与整个消化系统密切相关。
肝功能受损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胆汁分泌异常,从而引发腹泻或便秘,甚至出现粪便颜色变浅、油性粘腻等现象。
第八种现象:情绪异常、易怒或抑郁
传统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与情绪密切相关。现代医学也发现,肝脏在调节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肝功能下降会导致情绪无法稳定,出现焦虑、抑郁、易怒、失眠等神经精神症状,尤其是那些情绪波动剧烈、失眠多梦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肝脏健康。
肝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最常见包括病毒感染(乙肝、丙肝)、酒精摄入过量、长期高脂饮食、肥胖、药物滥用(包括保健品)以及精神压力大。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7000万,脂肪肝患者已接近2亿,高脂饮食和久坐生活方式,是肝病高发的重要诱因。
在治疗方面,中西医各有优势。西医以抗病毒、保肝降酶、控制代谢为主,常用药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熊去氧胆酸等;
中医则强调“调肝疏肝、清热解毒”,常用中药如茵陈、柴胡、丹参、葛根、五味子、郁金、黄芩等,通过整体调理,改善肝功能,提高免疫力。
但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均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尤其是中草药,部分成分对肝脏有潜在毒性,切忌自行抓药或听信偏方。
研究显示,近年因误用中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例显著上升,必须引起重视。
预防肝病,从日常生活做起:
第一,定期体检是关键。尤其是有乙肝、脂肪肝、酗酒史、肥胖、糖尿病等高危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肝功能、B超检查。
第二,饮食清淡,控制油脂摄入。少吃油炸、高糖、高盐食品,多吃绿色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
第三,戒酒限酒,远离烟草。尤其是酒精性肝病患者,必须做到滴酒不沾。
第四,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肝脏在夜间11点至凌晨3点进入代谢高峰,长期熬夜将严重损伤肝功能。
第五,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过激。情绪波动剧烈不仅影响睡眠,也会加重肝脏负担。
第六,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和保健品。任何药物的代谢几乎都要经肝脏处理,滥用药物会加重肝脏负担。
第七,远离各种肝脏病毒感染源,如共用针具、不洁性行为、无证纹身场所等都是乙肝、丙肝传播的高风险因素。
第八,接种疫苗,预防为先。乙肝疫苗是防控乙肝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新生儿必须按时接种,成人未感染者也应尽早接种。
写在最后:
肝脏,是沉默的守护者。它不喊痛,却为你的代谢、解毒、合成拼尽全力。
当身体出现上述8个信号时,请不要再拖延,及时就医检查,是对自己、对家人最负责任的选择。
肝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拖延。
现代医学进步巨大,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很多肝病都可以逆转。愿你我都能拥有一枚健康的“绿肝”,远离疾病,健康长久。
参考文献:
[1]周宏灿,张艳,王建新. 慢性病毒性肝炎防治现状与对策[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4,32(4):241-245.
[2]刘晓明,李红.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5):381-386.
[3]李志强,马莉. 中药对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探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4,42(12):2873-287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内科医师老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