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8日晚,日本长野县突发5.1级地震,随后余震不断。截至19日早晨,已连续记录47次地震,震感波及关东至近畿多地,成为自2024年能登半岛地震以来,最具冲击力的一次地震事件。日本媒体紧急播报,气象厅连夜预警,民众彻夜难眠。表面上看,这是一起常规的中等规模地
文丨陆弃
4月18日晚,日本长野县突发5.1级地震,随后余震不断。截至19日早晨,已连续记录47次地震,震感波及关东至近畿多地,成为自2024年能登半岛地震以来,最具冲击力的一次地震事件。日本媒体紧急播报,气象厅连夜预警,民众彻夜难眠。表面上看,这是一起常规的中等规模地震事件,但在2025年这个节骨眼上,它所引发的社会心理震荡、治理体系拷问与政治焦虑远远超出地震本身的强度。
从能登半岛地震、鹿儿岛火山喷发,到长野群震,过去一年内日本列岛在地质层面明显不安。如今的长野,再次拉响地震警报,震中大町市观测到“震度5弱”,不仅地面震感明显,还引发山体崩塌隐忧。日本气象厅更罕见地警告,“未来一周内可能发生更强地震”。这不是一般的余震提示,而是一种政治与技术双重语言下的“准危机信号”:预判大地震难度极高,只能靠心理预设进行社会动员与秩序管理。
虽然暂无人员伤亡报告,但石墙倒塌、屋瓦剥落、铁路停运的画面,几乎让人想起2016年熊本地震初期的场景。深夜震动让大批居民彻夜未眠,社区避难所运转缓慢,紧急通报系统短时失灵,而本该第一时间作出响应的政府各部门仍在“照程序办事”。在高技术、制度完备的国家,为什么灾害管理系统仍旧疲软?原因很简单:资源集中于“预演”,而非“执行”;预算倾斜于“高层通报”,却忽视了社区层面的组织动员与基础建设更新。
并且,日本政府对于地震频发所引发的“社会慢性焦虑症”缺乏系统性干预机制。长野此次地震并非孤例,而是列岛地震带活动频率整体抬升的一个缩影。面对这种“地质常态化风险”,政府的治理语言却仍停留在“呼吁”“警惕”“注意安全”这类空洞词汇。当风险管理只是语言操作,而非制度重构,民众感受到的不是安全,而是失控。而更深层的问题是:在经济放缓、人口老龄、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下,日本社会承压能力已逐渐逼近极限。
要知道,长野本身就是日本本州内陆断层带的“敏感点”,其历史上不乏大震案例,1945年长野地震、2011年东日本大震之后的余震群都曾造成严重破坏。而今,地震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对基础设施、城市设计、人口结构乃至国家治理体系的全方位拷问。在一个日趋老龄化的国家,庞大数量的独居老人根本无法在“紧急3分钟”内完成自救,避难场所常年空置、疏散路径未修、地方政府应急力量长期缩编……这些都在让所谓的“地震预案”变成纸上谈兵。
而在国际层面,日本的这一轮地震危机也引发了外部观察者对“亚洲核心国家安全韧性”的关注。2025年,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升温,自然灾害、能源风险与供应链重组已成为多国博弈的重要变量。日本一方面希望扮演“印太安全支点”的角色,强化与美韩澳的战略合作,另一方面却频繁在灾害管理与国内稳定问题上暴露短板。外界当然不会忽视这背后的风险溢出效应:一个自身难保、基础设施脆弱、社会焦虑蔓延的日本,拿什么去承担区域“安全锚定者”的角色?
然而,更讽刺的是,就在长野余震不断、铁路停运、民众惊魂未定的同时,日本政府与媒体的核心关注点仍集中在防卫预算、“台海局势”与“中美科技脱钩”上。这种“战略偏重失衡”正是当今日本国家治理体系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对外强硬、对内无力;军事野心膨胀、社会防灾贫弱;中央意志集中、地方资源枯竭。当一次又一次的地震警示被简化为“应急练习”,当国民的切身安全让位于“外交博弈”,灾害将不再是纯粹的自然问题,而是深刻的社会政治问题。
长野地震不是终点,而是日本社会疲态的又一次警钟。在这个余震未止的春天,日本真正需要的不是喊话和祈祷,而是改革和担当。否则,下一个夜不能寐的夜晚,仍将如期而至。
来源:陆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