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8 年,金默玉出生在旅顺。彼时,她的父亲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已从北京流亡到旅顺 6 年之久。善耆一心想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复辟清朝统治,策划 “满蒙独立”,日本人也在旅顺为他准备好了房子,让其前来 “共商大计”。
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朝的覆灭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那些曾经生活在皇室光环之下的人们,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而有这样一位女子,她作为清朝最后一位格格,经历了从云端跌落谷底的巨大落差,隐姓埋名在世间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直到临终前,才揭露了一段令人震惊的皇家丑闻。
她,就是爱新觉罗・显琦,又名金默玉。
1918 年,金默玉出生在旅顺。彼时,她的父亲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已从北京流亡到旅顺 6 年之久。善耆一心想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复辟清朝统治,策划 “满蒙独立”,日本人也在旅顺为他准备好了房子,让其前来 “共商大计”。
尽管身处流亡之中,金默玉的生活依然保持着王室做派。小时候去上学,奶妈都要跟着,这让她感到十分别扭,一再坚持不要,因此姐姐们都称呼她为 “革命儿”。在金默玉 4 岁那年,命运给了她沉重一击,她的父母相继离世,从此,她的整个童年时光便在旅顺的宅邸中孤独地度过。
小学毕业那年,溥仪的 “满洲国” 成立了,金默玉前往长春上学。然而,她在长春的学习生活十分短暂。那时,金默玉的几个哥哥在 “满洲国” 谋得了一官半职,同母的大哥金宪立担任 “齐齐哈尔市长”,但后来因与他人闹别扭辞去了职务,打算前往日本。
当时,臭名昭著的川岛芳子也在长春,哥哥们深知川岛芳子为日本人卖命,行为不端,怕金默玉受到她的不良影响,便决定将金默玉一同带到日本,并安排她进入贵族学校就读。
在那里,金默玉结识了许多满清后代,如婉容的弟弟润麒,溥仪的妹妹、醇亲王府的三格格等,他们后来成为了一对夫妇。
随着年龄的增长,金默玉满 19 岁时,对自己的未来有了独特的规划。她渴望成为一名四处采访的女记者,或者成为一名歌唱演员。然而,她的这些想法在王府长辈们看来,简直是离经叛道,吓坏了那些守旧的长辈们。
但金默玉性格中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固执,她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他人的反对所动摇。1937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阴云笼罩了世界,金默玉也被迫中断了在日本的学业,回到了北京。
1940 年,金默玉在日本东京女子学习院英文系求学。此时,她的家族正被川岛浪速所控制。川岛浪速原本只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当年金默玉的父亲善耆为了复辟清朝找到他,此后川岛浪速便借助金默玉家族的势力起家。
金默玉的父亲在世时,川岛浪速还对其有所忌惮,毕竟善耆在清朝贵族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但善耆一死,金默玉家的哥哥们,年纪大的几个沉迷于抽大烟,年纪小的还在上学,家中无人能撑起局面,整个家族便逐渐被川岛浪速掌控。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部分社会名流和清朝遗贵,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旧时代的眷恋,开始选择撤离北京城。金默玉的哥哥们也打算前往日本,他们劝说金默玉一同离开。
然而,金默玉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她拒绝了哥哥们的提议,毅然决定留在北京。匆忙离开的哥哥们,只给金默玉留下了 100 块大洋和六个孩子。
金默玉自幼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对钱并没有什么实际概念。在日本读书时,家里给零花钱,也是 “每月每人 100 块”,她从来没有搞清楚过一块大洋等同于多少现金。
但如今为了养活这个家,她不得不努力想办法挣钱。一开始,金默玉说 “我一个劲儿织毛衣”,三天就能织出一件。她织的毛衣样式多样,有海军士兵风格的深蓝色、海蓝色毛衣,有高领的、圆领的,还有鸡心领的。
可即便如此,三天织一件毛衣所赚的钱,远远不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于是,金默玉又尝试开洗衣房。她让保姆用最好的肥皂洗衣服,为了吸引顾客,还在大门口画漫画宣传,写着 “此户内洗衣服,五分钱一件汗衫”。她把洗完的衣服还给人家时,还会细心地烫好,烫得特别平整。
因此,洗衣房的生意倒是特别好,可由于成本过高,最后却赔得底儿掉,“赔到姥姥家去了”,金默玉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自己也忍不住笑着说。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金默玉卖东西的经历。别人卖东西都是一件一件地卖,她却别出心裁,“一山一山地卖”。她觉得家里那些东西值不了多少钱,于是在院子里铺了两个柳席,把所有的皮包、皮大衣、皮袄都拿出来,堆成一座小山。
她还怕东西不够多,左一件右一件地往上加,结果这么一大堆东西,一共才卖了 100 块钱。后来百货大楼开张,她才发现,那里一件皮大衣就值 600 块,而且还不如自己卖的那件质量好。
到了 1952 年,金默玉拿着哥哥寄回来的一笔生活费,在院子里开起了西餐厅。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餐厅这种较为西化的餐饮形式并不受大众欢迎,几乎没有人上门光顾。无奈之下,金默玉只好将西餐厅改开成四川饭馆。
或许是川菜的独特风味更符合大众的口味,饭馆的生意逐渐好了起来,金默玉一家也终于不用再为吃穿发愁。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后,饭店被公私合营,金默玉成为了中央编译局的一名职员,每月拿着 60 元工资。
1954 年,经一位画社老板牵线,金默玉与画家马万里相识并结婚。结婚那天,金默玉连一件新旗袍都没有,穿的是借来的旗袍,而请帖则是马万里亲自用毛笔书写的。
婚后的生活本应幸福美满,1956 年,金默玉考进北京编译社,被分配到日文组工作,日子似乎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命运却再次捉弄了她。
1958 年,因为她没落王府出身,以及川岛芳子妹妹的身份,被前朝举人的女儿举报,在春节前 5 天,金默玉被从家中带走,随后被判入狱 15 年。金默玉深知自己的处境可能会连累丈夫马万里,为了不耽误丈夫的前程,她主动提出了离婚。
1973 年,金默玉刑满释放,来到了天津茶淀农场,成为了一名农场工人。在农场艰苦的环境中,她努力适应着新的生活。后来,一位会说北方话的上海人闯进了金默玉的生活。
他送给金默玉一把自制的小铁锹和一本日语版的《人民中国》,两颗孤独的心在艰苦的环境中逐渐靠近。金默玉很快答应了他的求婚,对于金默玉来说,她希望能在农场里分到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摆脱身边那些让她厌恶的女劳改犯,其中有些女劳改犯曾是舞女。
多年后,金默玉却说,她这一生做过的最正确的事有两件,一是没有去香港,二是在监狱中没有陷害过任何一个好人。
1976 年,金默玉跟丈夫回上海探亲时,不幸病倒了。X 光片显示,她的脊椎有 9 节都坏了,病历上写着 “脊椎骨质增生、骨髓炎、腰肌劳损”。由于身体原因,农场给她办了病退,她的每月工资降至 19 元 2 角,这点钱连她吸烟的费用都不够,更别说还要给婆婆寄钱了。
吸烟,是金默玉在监狱里养成的习惯,在狱中,每当腰疼得受不了,或者累得撑不住的时候,她就靠吸烟来缓解痛苦,后来烟瘾越来越大,一天能吸一包。
1979 年,生活的困境让金默玉不得不放下自尊,写了生平第一封求人的信,收信人是邓小平。在信里,金默玉不是要求平反,而是只希望能得到一份工作,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令她没想到的是,信回得很快。
金默玉接到通知,让她到 “北京市落实政策办公室”。不久之后,金默玉便成为了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的馆员,终于在告别北京 40 年后,重新融入了北京的生活,成为了北京街头市民中普通的一分子。
1982 年 10 月,金默玉战后第一次来到东京。相隔 40 多年,她终于与自己的恩师和同班同学们重聚。这次重逢,勾起了金默玉许多美好的回忆,也让她感受到了时光的变迁。
1992 年初,金默玉与丈夫决定将家中所有的存款全部拿出来,购买学习用品,开办了一个 “爱心儿童日语班”。“爱心” 这个名字,既饱含着关爱孩子的寓意,又暗喻 “爱新”,表明她是爱新觉罗家族中的一员。
为了将 “爱心儿童日语班” 发展成一所正式的学校,1993 年,金默玉动用了同学、朋友、亲戚等一切关系,四处奔走演讲,筹集办学经费。她的努力和坚持终于有了回报,1996 年 5 月,位于河北廊坊市开发区的爱心日语培训学校正式挂牌。
据有关部门确认,该校是当时中国设施最齐全的民办日语专修学校。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建起了廊坊东方大学城。在晚年,金默玉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廊坊有了一套完全用自己挣来的钱买下的房子,也算是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2007 年,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专访了 80 多岁高龄的金默玉,她的传奇经历通过电视荧幕展现在大众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位清朝最后一位格格的不凡人生。
然而,在金默玉看似坚强乐观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个压抑了多年的秘密。2014 年 5 月 26 日,金默玉在北京因心脏病发逝世,享年 95 岁。在临终前,她终于含泪说出了一个皇室丑闻。
原来,当年她的父亲肃亲王善耆为了复辟清朝,不惜与日本人勾结。善耆组织 “勤王军”,秘密购买大量军火,并将这些军火伪装成农具,企图借助武力实现复辟。同时,他还积极协助日本人建立 “伪满洲国”,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讨好日本人,做出了许多屈辱的让步。金默玉得知此事后,曾立刻写信给父亲表示反对。
在信中,她向父亲肃亲王直言,日本人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他们十分虚伪,有着狼子野心,与日本人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但善耆被复辟的执念蒙蔽了双眼,根本听不进金默玉的劝告。
这个皇室丑闻,不仅是金默玉家族的耻辱,更是整个清朝皇室在覆灭前夕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真实写照。金默玉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磨难,从养尊处优的格格,到自力更生的普通人,再到蒙冤入狱,最后在晚年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她将这个丑闻深埋心底多年,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说出,或许是不想让这个耻辱一直伴随着自己,或许是希望世人能更加真实地了解那段黑暗的历史。
金默玉的一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了清朝的覆灭、社会的变革以及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起伏。她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乐观且有着独立思想的女性形象。
而她临终前揭露的皇室丑闻,也为那段尘封的历史增添了一抹沉重的色彩,时刻提醒着人们,历史的教训不可忘记。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