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限之下的韧性!老牌杀菌剂多菌灵与甲基硫菌灵的进化与突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0:35 1

摘要:1967年,美国杜邦实验室里的一次偶然发现,让代号″多菌灵″的化合物登上农药历史舞台,4年后,日本科学家为其披上″硫″铠甲,诞生了穿透力更强的甲基硫菌灵。在此后50余年里,随着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在全球大面积的使用,这对化学结构相近的″兄弟″成为了全球农作物对抗

1967年,美国杜邦实验室里的一次偶然发现,让代号″多菌灵″的化合物登上农药历史舞台,4年后,日本科学家为其披上″硫″铠甲,诞生了穿透力更强的甲基硫菌灵。在此后50余年里,随着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在全球大面积的使用,这对化学结构相近的″兄弟″成为了全球农作物对抗真菌病害的核心武器,但也因残留可能致癌物的安全争议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及限制。

2011年,多菌灵陷入″巴西橙汁风波″,经过13年的博弈,2024年11月,巴西众议院农业、畜牧、供应和农村发展委员会批准了一项立法法令项目(PDL312/22),法令强调,多菌灵在 80 多个国家广泛使用,并指出没有全球科学共识来证明其禁止的合理性。此外,文件还强调了多菌灵对豆类和水稻等作物病害控制的重要性,废除了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针对多菌灵的第739/22号决议。

至此,一场科学用药与安全政策博弈下的巴西″橙汁风波″暂时平息,而它们的争议,正是人类在″保产量″与″保安全″间反复权衡的缩影。

多菌灵:历史悠久的老牌杀菌剂

多菌灵是以邻苯二胺(0.69MT/MT)、光气、甲醇、石灰氮(1.2MT/MT)为原料,通过酯化、胺化、缩合等多步反应合成。

多菌灵属于杀菌剂中的大宗品种,具有高效低毒、广谱性、适配性强、应用领域广等特点,适用于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果树、蔬菜、花卉等农作物。其加工形式多样,有粉剂、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等,使用方便。

多菌灵的研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由美国杜邦公司作为杀菌剂苯菌灵的中间体开发。1967年,杜邦公司首次合成并注册多菌灵(商品名Derosal)。1970年,联邦德国实现其工业化生产,随后在全球推广。在中国,1970年沈阳化工研究院成功试制出多菌灵,1972年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暴发时,多菌灵被用于防治并取得显著效果,从此奠定″国民杀菌剂″地位,成为国内产量最大的内吸杀菌剂品种之一。

随着多菌灵全球大面积的使用,美国从2007年开始怀疑其存在健康风险,并撤销了在食用农产品上的登记。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多菌灵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但对人体致癌提供证据有限。2016年,我国农业部门也启动了多菌灵的安全警告,允许使用,但认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0.01mg/kg下风险可控,2025年更新50项作物残留限量(如柑橘0.8mg/kg)。

尽管如此,2025年全球多菌灵原药需求量预计约30,000吨/年,巴西、印度、阿根廷是多菌灵的主要进口国。中国是多菌灵的生产大国,总产能约39,000吨/年,主要生产企业及产能分别为广信股份、宁夏蓝丰、宁夏瑞泰、宁夏新安、内蒙古冠仕达等。

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的″升级版马甲″

甲基硫菌灵(商品名:甲基托布津)是以邻苯二胺(0.42MT/MT)、光气、甲醇、硫氰酸钠(0.74MT/MT)为原料,通过硫氰化和缩合等多步反应合成。

甲基硫菌灵比多菌灵多了″硫″元素加持,甲基硫菌灵在植物体内会神奇转化为多菌灵,相比多菌灵,内吸性更强,能更好地渗透到植物体内,对病菌进行″精准打击″,尤其擅长保护娇贵的果蔬和花卉。

甲基硫菌灵最初由日本曹达株式会社在1969年研发成功,并于1970年推广应用。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和推广甲基硫菌灵,因其高效广谱的杀菌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蔬菜、果树等作物的病害防治中效果显著。

2020年10月15日,欧盟发布公告2020/1498,不再批准甲基硫菌灵的再评审申请,该公告规定,相关的制剂产品应在公告生效之日内的6个月内退出市场,各成员国最迟应在2021年10月19日前撤销所有含有甲基硫菌灵的产品授权。

2025年,全球甲基硫菌灵原药的市场需求预计约25,000-30,000吨/年。中国是甲基硫菌灵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总产能约17,000吨/年,主要生产企业及产能分别为广信股份(6,000吨/年)、蓝丰生化(5,000吨/年)、宁夏海利(5,000吨/年在建)、内蒙古冠仕达(1,000吨/年)等企业,市场自给率较高,主要出口巴西、印度、美国等农业大国。国外生产企业预计总产能12,000吨/年,主要是日本曹达及印度生产企业。

然而,多菌灵长期使用易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且残留问题可能引发食品安全和环境健康担忧。近年来,受抗药性增强、环保政策趋严及新型杀菌剂竞争影响,多菌灵市场份额有所波动。随着新型杀菌剂的不断涌现,甲基硫菌灵的市场份额也受到一定挤压。此外,环保政策趋严也对其发展造成一定限制。

巴西″橙汁风波″:科学用药与安全政策的博弈

2011年,欧盟在进口的橙汁中检出多菌灵残留,认为其可能存在致癌风险,随即严格限制残留标准,引发巴西″橙汁风波″。

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的橙汁出口国,为保住贸易份额,2012年暂停多菌灵在柑橘上的使用。此外,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曾将多菌灵列为″可能致癌物″,环保组织也称其对水生生物和土壤微生物有潜在危害,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巴西采取禁用措施。

2019年,巴西农业部和监管机构重新评估多菌灵的风险,认为在合理使用剂量下,残留不会对人类健康构成显著威胁。同时,缺乏替代产品,禁用会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2021年,巴西恢复多菌灵在部分作物上的使用,但巴西政府选择″内外双标″,对出口欧盟的农产品禁用,国内销售和其他市场则允许使用,但设定了更严格的残留限量和安全间隔期,如柑橘上限为0.8mg/kg。

2022年8月,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发布第739/22号决议,全面禁止在巴西使用杀菌剂多菌灵,引发全球多菌灵需求量大幅度缩水。

2024年11月,巴西众议院农业、畜牧、供应和农村发展委员会批准了一项立法法令项目(PDL312/22),法令强调,多菌灵在 80 多个国家广泛使用,并指出没有全球科学共识来证明其禁止的合理性。此外,文件还强调了多菌灵对豆类和水稻等作物病害控制的重要性,废除了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针对多菌灵的第739/22号决议。

至此,一场科学用药与安全政策博弈下的巴西″橙汁风波″暂时平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作为传统的杀菌剂,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但安全政策、市场竞争和新型替代品等因素的影响还将持续,这对‘双雄’的未来战场正在从实验室与农田,转向立法听证会与消费者认知前线。

制剂市场及延伸

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作为高效、低毒的内吸性广谱杀菌剂,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涂料等方面。在实际农业应用中会根据不同的作物、病害和使用场景,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剂型和复配产品。主要剂型分为以下几种: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膏剂等,主流剂型以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占主导。

在农业应用方面:

1.果树应用方面:全程生长周期均可使用,用于防治多种真菌性病害;根部病害:(根腐病、猝倒病),叶部病害:(苹果轮纹病、炭疽病、梨树黑星病、香蕉芒果叶斑病、炭疽病等),水果保鲜处理(柑橘、香蕉、芒果浸果保鲜)。

2.蔬菜、粮油、经济作物方面:全程生产周期均可使用,蔬菜苗期土壤消毒(50%可湿性粉剂)、蔬菜瓜果(根腐病、猝倒病。)黄瓜、甜瓜、西瓜(叶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大田作物水稻、小麦、玉米(赤霉病、纹枯病、大斑病等)、棉花油菜(棉花枯萎病害、油菜菌核病等)。

工业应用方面:

防霉、防腐添加剂(通过干扰霉菌细胞的有丝分裂,破坏其新陈代谢,从而有效地抑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通常被添加到以下类型的涂料中:

1、水性内墙涂料:这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因为室内环境对防霉有较高要求。

2、水性外墙涂料:用于抵抗户外风雨带来的霉菌和藻类等。

3、其他水性工业漆:如木材漆、金属防护漆等,需要防霉功能的场合。木材、地板工业领域防霉防腐。

未来趋势展望

尽管面临欧盟禁用与抗性挑战加剧,但两产品仍然借力特殊应用场景复配技术延续生命力,比如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防治苹果轮纹病、柑橘树脂病;多菌灵+氟菌唑用于果树黑星病等。未来或向区域性精准应用转型,比如多菌灵聚焦大田作物/中药材土壤处理(如棉花枯黄萎病灌根、根腐病的防治),甲基硫菌灵主攻高价值果蔬病害和采后水果保鲜等,仍可成为植保市场不被淘汰的长青产品。

来源:世界农化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