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41年6月28日,道光帝迫于英国人与朝廷一众反禁烟运动大臣的压力,下旨将当时还在浙江镇海协助两江总督裕谦筹办海疆防务的林则徐再次革职,令其前往伊犁“戴罪效力”。
文/青峰
1841年6月28日,道光帝迫于英国人与朝廷一众反禁烟运动大臣的压力,下旨将当时还在浙江镇海协助两江总督裕谦筹办海疆防务的林则徐再次革职,令其前往伊犁“戴罪效力”。
林则徐接到朝廷圣旨后,虽然并不感意外,但内心仍是无限惆怅。
他没想到自己禁烟事业未成,在这列强环伺、海疆忧患之时,不仅不能再为国分忧,而且要远离内陆沿海,远赴这万里之外的新疆伊犁。
在林则徐之前,大清历史上已经有好几位朝廷重臣被发配到新疆伊犁这个遥远的地方。
此时的林则徐已经56岁,这一去恐怕是此生再也不可能回到家乡福建了。
去新疆伊犁后,他能做什么,还能不能为国尽最后一份心血?此时的林则徐也不知道。
然而,当他从镇海起程后,这一路发生的事让林则徐感慨万千,又重新点燃了他的生命之火,激起了他人生的斗志。
那么,林则徐在赴伊犁的途中发生了哪些事件呢?
今天笔者就以忠实于史实的笔法,来还愿这些历史的细节,让我们感受这一时期晚清官场上的人间冷暖,从而感受一群不同于过往我们粗线条所认知的晚清官员形象群体。
图:林则徐画像
1841年6月28日,道光帝因鸦片战争遭受巨大损失,听信耆善等人谗言,以林则徐“废弛广东营务”为借口,下旨革去已经降任为四品卿衔的林则徐所任一切差事,“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由此,林则徐踏上了西戍之途。
然而,当林则徐接到朝廷谕旨,开始踏上万里之外的新疆伊犁西戍之途时,林则徐得以再次伟大。
这次西戍新疆,仅在途中便前后历时一年零六个月。
当他在次子林聪彝、三子林拱枢的陪护下,到达新疆戍所伊犁惠远城时,已经是1842年12月10日。
那么,林则徐这一路经历了什么?顺途一路的地方官绅士民,对这样一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的禁烟英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在这历时一年半、行程上万里的途中,林则徐的思想与人格力量又得到了怎样的升华?
这些历史的细节,我们史学界在过往的记叙与介绍中往往比较支离零碎,很少有全境式的展现。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历史的细节比宏大叙事更加珍贵,更能有撞击我们心灵的力量。
今天我就以林则徐西行一路时间的节点与跨越的地域空间为经纬之轴,从这一著名历史事件,解读晚清官场上许多与之关联的历史往事及晚清官员形象群,来回望那一那个时代下的人与事。
图:当代油画——林则徐赴新疆途中,在河南开封抗洪修堤的历史画面。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河南省内连降暴雨,河南祥符黄河上汛三十一堡(即今天河南开封张家湾附近)黄河水位漫过堤顶,随后在此冲开了一个口宽303丈(约900米),深约8丈的大缺口。
由于开封地势较低,一时之间开封城成了水中之城,洪水与城墙齐平。开封城内房屋倒塌无数,城墙也相继坍塌,数以万计的百姓群众露宿城内地势高处,无衣无食,人心为之惶惶。
当时河南巡抚牛鉴、东河总督文冲二人均束手无策。
牛鉴带领一众地方官员组织民众一边抢险,一面向朝廷告急请求拨付赈灾物质济难。
由于此次黄河水患太大,一时难以封堵住缺口。于是河南不少地方官员提议将河南省城从开封迁移他地,重建省会。
此事遭到了巡抚牛鉴的断然否决,严历呵斥了那些贪生怕死的地方官员,并表示始终与开封城共存亡。
然而,河南省会迁移的风声还是传到了京师。
起初,道光帝觉得开封迁移颇利于河南省,亦有心动。不过,此事遭到了以朝廷军机大臣、太子太师王鼎等一众大臣的极力反对。王鼎上奏道:
“黄河途经数省,沿岸城镇无数,一遇险情,就言迁移,试问我大清这么多城镇迁往何方?此例若开,今后沿河城镇,尚有汛险,何人再作抗汛抗洪之力?”
王鼎此言,可谓掷地有声,义正词严。加之王鼎是道光帝青年时期的老师,且为朝中重臣,道光帝对其信任倚重有加,于是同意王鼎之建议,派朝廷大臣前往河南协同地方治理开封黄河水灾。
为此,道光帝下旨将抗洪动摇不力的东河总督文冲撒职,改淮海道朱襄继任东河总督之职。
鉴于此次河南特大水灾,事关重大,朝廷派谁以钦差之职赴河南抗洪赈灾呢?
这时年逾七旬的王鼎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愿意亲赴河南一线抗洪,不负朝廷使命。
道光帝大悦,当即准奏,着王鼎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开封办差。
不过,王鼎深知此次黄河水灾特大,非得力之人襄助,恐难在短期之内成功。于是请旨让朝廷将发往新疆效力的林则徐改派河南共同治理水灾水患。
道光帝收到王鼎的请旨后,亦当即准奏同意改林则徐去河南协助其治理水患。
图:晚清历史名臣王鼎,林则徐的满文老师。
那么,为什么王鼎要请旨让“罪臣”林则徐与自己一同去河南办差呢?
这里面有三个原因:一是林则徐是他的学生弟子。早在1811年林则徐考中进士入翰林院被选为庶吉士后,朝廷礼部命林则徐跟随王鼎学习满文,由此王鼎便成了林则徐的老师。
王鼎比林则徐大17岁,系1796年、即嘉庆元年进士,他虽是汉人,却对满文极为精通。其在嘉庆、道光两朝经过一系列升迁后,早已身居一品,位居宰辅。
在王鼎与林则徐为师徒的岁月,王鼎对林则徐的人品与才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认为林则徐是位不世之才,因此对林则徐寄予了无限的厚望。
林则徐从江苏巡抚任上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东禁烟,便有王鼎的力荐之功。
后来禁烟运动导致中英鸦片战争的全面爆发,这一点是王鼎当初没有预想到的。
二是王鼎深知林则徐有治水督河之才,是水利工程的行家里手,林则徐早年任河南按察使时便有过治理黄河水患的成功经验,有他协助自己,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是一旦黄河缺口被封堵,水患治理告成,他便可以此为功向朝廷请求免除将林则徐发配往万里之遥的新疆伊犁,让其继续留在内地或沿海省份,好继续发挥其才能。
当林则徐接到朝廷“遣戍伊犁已革两广总督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命令时,他此时已由河北进入河南境内正在奔赴新疆的途中。于是,林则徐立即改道由北向南赶往开封。
同年8月,林则徐到达开封,与先期赶到的恩师王鼎等人一同在开封郊区小子圈西住了下来。
对于林则徐的到来,河南巡抚牛鉴、东河总督朱襄对其表示十二分的欢迎,并未视其为朝廷罪臣,反而对林则徐表达了极大的尊敬与重视,对其安全、饮食、起居都派有人照料,可谓十分周全。
在他们的内心,林则徐是光明磊落的,是民族功臣,并不是什么朝廷“罪臣”。他们打心底尊敬这位为国受难的大英雄,为国家朝廷争尊严的前两广总督。
作好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他们这种态度,对林则徐无疑是最好的心灵慰藉。
林则徐一到开封,马上到堵口工程第一线督导。
国:国画——王鼎与林则徐在开封治水抗洪一线
经过前期一番筹划准备,汛期高峰刚过,堵口工作便在10月初开始了。
林则徐以“戴罪之身”,抛弃一切个人恩怨荣辱,日夜扑在封堵决口的工作之上。
此时的林则徐已经56岁,年近花甲,任劳任怨,时常与民夫士卒一起挖泥担土,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
1842年3月,即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开封黄河决口工程在前后历时近8个月后终于完成。此次黄河堤坝封堵整治,效力之高,工程质量之好,堪称典范。
林则徐此次戴“罪”,竟立下此功,实乃治水之专家、抗洪之英雄无疑。
为此,王鼎会同河南巡牛鉴,二人联名上奏朝廷,请求皇上将功折罪,免戍伊犁。
王鼎为此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然而,就在王鼎与牛鉴等人庆贺堵口成功决口合龙之际,朝廷中道光帝的谕旨传到了:
“林则徐于决口合龙后,著其仍往伊犁,不得中途延误。”
王鼎接到谕旨后,惊骇不已,一时久久不语,内心无法释怀。
林则徐得知后,心中却颇为平静,他为自己在发配途中在河南境内干成这么一件为民好事而心慰。深谙朝野世事的林则徐反过来安慰老师王鼎不必伤感难过,表示自己早已有心理准备,并不意外,将即日动身启程。
临时之际,王鼎老泪纵横,执意要亲自送林则徐到开封城郊外。林则徐不忍恩师以年迈之躯亲送,特地写诗《壬寅二月祥符河复仍由河干遣戍伊犁蒲城相国涕泣为别愧无以慰其意呈诗两首》抚慰王鼎老相国。其诗云:
幸瞻巨手挽银河,休为羁臣怅荷戈。精卫原知填海误,蚊虻早愧负山多。西行有梦随丹漆,东望何人问斧柯。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其一)
世事从知不可论,吾生止合作沉沦。千秋非惜同蓬鬓,一别那堪送塞尘。野马无涯原浩荡,沙鸥何事亦酸辛。夕阳劝客须停缆,待向波间弄清醇。(其二)
诗人林则徐以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两首赠别诗后,便再次上路了。
他未料自己与老师王鼎这一次别离,便成了永远。
几日后王鼎也辞别河南开封,心情无限稠怅地返回了京师。
1842年6月8日夜,王鼎焚香沐浴更衣后,端坐于书房之内,写完了自己一生中最后一道奏折后,自缢于圆明园家中,留下了“林不可弃”的呐喊。死时,年74岁。
在与林则徐分别不到3个月,一代名臣王鼎便以这种方式靠别了这个世界。
当然,这一切林则徐都不知道,当他获悉此噩耗时,已经是该年的年底了。
林则徐在开封的这段治水抗洪修堤经历,河南人民没有忘记,150年后——即1992年,这座大堤被当地人民命名为“林公堤”。
图:林则徐雕塑画像
从开封再次出发后,林则徐于同年5月上旬抵达陕西西安府。
由于林则徐在河南修堤抗洪时积劳成疾,加之从开封到西安一路上气温变化异常,感染了疟疾,到西安府时便病倒了。
于是他特地向朝廷呈请了病假,在当地租赁了房屋,临时住了下来。
在西安府养病近两个月后,于同年7月6日才再度上路。
林则徐不忍从千里之外赶来的妻子郑淑卿再随自己颠沛流离,于是苦劝她随长子林汝舟、女儿留在了西安府,由时任陕西巡抚李星沅等人照顾,只由次子林聪彝与三子林拱枢陪同前往新疆。
一家人临别之际,夫人郑淑卿担心此次一别恐再不能与丈夫林则徐生聚了,伤心欲绝。
林则徐安慰夫人,并随口赋诗两首以赠。这就是日后名留史册的诗歌名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诗云: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口占示家人其一)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谒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该诗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成为千古名言,激励鼓舞了此后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它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太义思想一脉相承,而在诗境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林则徐离开西安府后,陕西巡抚李星沅将林则徐留在西安府的家人照顾得无微不至。
那李星沅与林则徐又有何渊源呢?
李星沅,生于1797年,字子湘,号石悟,湖南湘阴高家坊人,即今天岳阳市汩罗市高坊镇人。他比林则徐小12岁,与林则徐相比是一位晚辈。
李星沅是一位大器晚成之人,中进士时已经35岁了。在其年轻时期,因机缘巧合被林则徐的好友陶澍相中,因此李星沅得以有机会追随陶澍左右在川东兵备道陶澍幕府工作了一年多。
加之李星沅的父亲李畴年轻时以人廪生资格在嘉庆年间在京师做过多年的小京官,由于文学诗词之缘,与林则徐得以结识,颇有些交情。
李星沅十分敬重林公的人格与事业,在信函中尊称林则徐为“年伯大人”。
林则徐落难后不久,李星沅以江苏巡抚调任了陕西巡抚,由此得以有机会照顾林则徐留在陕西西安府的家人。
对于人生落难岁月中,一家人得到李星沅的关照与温暖,林则徐一生都很感激。他后来特地赋诗一首《寄酬石梧相怀之作四叠前韵》七律诗中写道:
“长安西笑似前缘,八口侨居已两年。杜曲桑麻看植杖,灞桥杨柳记停鞭。猪肝累友原非分,鹿脯疗妻亦可怜。荫得暍人依樾下,薄云高义此岿然。”
林则徐在诗中表达了对李星沅在自己落难时雪中送炭的人生感激。
在西安府疗疾休养的两个月里,当地官绅对林则徐的宴请及拜访极多。他们中没有一人视林则徐为“罪臣”,而是视之以不畏洋人侵略的大英雄,处处尊敬林则徐。
这些给了病中的林则徐以莫大的心灵慰藉与温暖,让林则徐看到了大清官场正直之士不少,国人民心可用。
离开西安府后,林则徐一行继续西行,下一站就是甘肃的兰州了。
图:西行途中的林则徐
出了西安府,林则徐一路沿着咸阳县、醴泉县、乾州、永寿县、邠州、长武县、泾州、平凉府、隆德县、静宁州、会宁县西行。
1842年农历7月26日,林则徐在会宁县至兰州府的官道上度过了孤寂而心酸的47岁生日。
这一路上,尽管当地各州县官员极力挽留林则徐,但他没有在任何一州县休整停驻过一日。
当七月二十九日,林则徐到达兰州府时,才知应在他离开会宁县的次日(即1842年7月24日)《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正式结来。
得知结果后的林则徐心情无比沉重,整晚独坐于驿站馆舍,无法入睡,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深深忧虑。
不过,这一路的西行,官绅民众对他的态度,让他既欣慰又感动。
每到一处,当地民众听说广东禁烟运动的林公林则徐经过此地时,人们纷纷备上食物与生活用品在驿道旁等候欢迎,百姓不顾林则徐的行旅马车上放不下,硬是要强塞上车。
林则徐不得不一次次拱手行礼婉谢,同时也感动的不时落泪。
可当林则徐看到沿途百姓生活贫苦如斯后,甚至有不少人衣不蔽体,林则徐又纠心万分,心情十分低沉,无限伤感,长久沉默不语。
当林则徐来到甘肃兰州时,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程德润亲自迎接林则徐于城门之外。
兰州地处西北一隅,对沿海之事所知不多,他们极力留林则徐多住几天,给他们讲一讲西方洋夷之事。
林则徐觉得也有必要,于是在兰州停驻了下来,每天在应酬之后便讲解外面的世界与形势。
林则徐所讲之西方科学、军事、地理等,这让甘肃一群地方官员十分吃惊,令他们震憾不已。
在甘肃兰州停留七八天后,林则徐又出发了。
临行前,程德润又设宴饯行并赋诗相赠。这让林则徐很是感动,于是步原韵写了一首诗回赠程德润。诗中传达了诗人对国事内忧外患的极度忧虑。其诗云: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到了八月初七,林则徐辞别兰州,继续西行。
兰州一众官员亲自送林则徐到兰州城外,才与林公依依道别。
图:林则徐在新疆施实荒地开垦
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抵达伊犁边界。
当林则徐到达伊犁后,获悉了一个噩耗——他的恩师王鼎因他遣戍伊犁之事向朝廷苦谏无果后,于该年的6月8日夜,在京尸谏自缢身亡。
得知恩师惨烈的人生结局后,林则徐悲愤难抑,于12月13日夜写下了《哭故相王文恪公》的挽诗:
“才锡元圭告禹功,公归遵渚咏飞鸿。休休岂屑争他技,蹇蹇俄惊失匪躬。下马有坟悲董相,只鸡无路尊桥公。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
为了表达对恩师的深切悼念,林则徐又特地写了一幅挽联,托人送往京城王鼎之子王沆。其联云:
名位显韩城,叹鞅掌终劳,未及平泉娱几杖;
追随思汴水,感抚膺惜别,还从绝塞恸人琴。
就在林则徐悲痛难抑之际,伊犁将军布彦泰却给他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当林则徐进入伊犁境内后,获闻此消息的伊犁将军颜扎·布彦泰特地派出官员前往伊犁边界迎接。
林则徐与伊犁将军布彦泰此前并无交往,亦从未见过面,不料受此礼遇,这让林则徐既宽慰又感动。
然而,更让林则徐欣慰的还在后面。
1842年11月9日,林则徐在经过托霍姆图军台、赛里木河后,终于抵达了此次遣戍的目的地——伊犁将军府驻地惠远城。
由于当时伊犁环境恶劣,惠远城地处伊犁河谷,日昼气温差异极大,担心林则徐身份吃不消的布彦泰,就在林则徐抵达伊犁惠远城的第二天,他就派人送来了食品和上好的毛皮被褥。
伊犁当时的生存环境极其艰难,林则徐在其《塞外绝句·其六》中写道:
“仆御摇鞭正指挥,忽闻狂吼慑风威。前山松径低迷处,无翅牛羊欲乱飞。”
可是,在这种环境下,林则徐仍不忘在有生之年为新疆伊犁做点什么,让伊犁黎民百姓能生活得一些。
能否实现自己这一点理想与愿望,这取决于伊犁将军布彦泰的态度。
幸运的是,布彦泰这位满人边疆大臣并未将林则徐视为前来新疆效力的“罪臣”,而是十分敬重林则徐。
图:伊犁将军布彦泰(1790年~1880年)
林则徐到伊犁安顿下来后,布彦泰立即委以林则徐为军营粮饷主事,执掌整个伊犁军需后勤粮饷。军饷与粮秣一向是边疆驻防大臣的重要依托,而布彦泰一下子就把这么核心重要的工作交付给了被朝廷遣戍而来、戴罪立功的林则徐。
这让林则徐无比的感动,心灵与情感上亦大获慰藉,对于造福新疆人民福祉的心愿也更加强烈了。
为了解决边疆军民的粮食问题,林则徐主动提出由自己组织当地民众一起开垦新疆荒地,变荒地为良田。
此事得到伊犁将军布彦泰的大力支持,专门抽调人员,让他们协助林则徐一道主持施实。
林则徐在刚到伊犁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组织军民在惠远城东的阿齐乌苏、三棵村、红柳湾、阿勒卜斯等地一带,便开垦了19.4万余亩田地。
此后他又将垦荒经验在新疆各地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清史稿·林则徐传》记载道:
“时前两广总督林则徐在戍所,布彦泰于垦事一以谘之,阿齐乌苏即由林则徐捐办。事既上闻,命布彦泰传谕林则徐赴南路阿克苏、乌升、和阗等地周勘。布彦泰留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全庆暂缓更换,与林则徐会勘。
“凡历两年,得田六十余万亩。”
一个人心中有光,到哪儿都可照亮一方。一个人心中有黎民百姓,无论身处天涯海角,都可以造福一方百姓。
林公林则徐无疑是那个时代下的一束强光,他走到哪儿,哪儿的人民便会感受到希望与阳光。
为了解决好开垦之地的灌溉,林则徐又因地制宜在当地发明了“坎儿井”,引水源从地下人工河渠通过,源源不断浇灌这些开垦之地,使之成为新疆的良田沃土。
林则徐亲带民工,在塞外不毛之地,挑沙挖石,建坝筑堤,花费四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筑成了一条长六里多,宽三丈有余的大水渠。
水渠建成后,所开垦的荒地的灌溉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由此屯垦大见成效。
林则徐的这一创举与发明,使他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水利工程科学家”。
回望细读这段历史,我们不能不感叹:时代大背景下林则徐的个人仕途坎坷,却是新疆人民历史上一段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荣历史。
垦荒与“坎儿井”灌溉系统的成功,让林则徐早已淡忘了仕途上的挫折与坎坷,他在新疆伊犁的三年多,心情是愉悦的,收获是满满的,以致他忙里偷闲以诗歌的形式记下了自己这一心情。他在《柬全小汀》一诗中开心地自况道:
“蓬山俦侣赋西征,累月边庭并辔行。荒碛长驱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丈室维摩虽示疾,御风仍喜往来轻。”
诗中林则徐的心情是美好的,虽然不时有疾病侵扰,但是骑马并辔,行于塞上江南,见荒垦得良田无数,那好比是御风而行,人往来也轻忽起来了啊!
在新疆天山南北考察的这一段日子是美好的。林则徐为此还写下了不少著名诗作。如《塞外杂咏》: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天晴雪共难消。”
祖国的壮丽河山,天山南北美景让林则徐在考察途中心情大好,为祖国新疆大好河山不时赋诗点赞。
当然了,林则徐在新疆的这一切成就与功业是离不开伊犁最高军政长官布彦泰的鼎力支持的。
这是晚清时代悲幕下一幅难得令人心动的画图,它美丽又涔出几许温馨。
布彦泰钦佩林则徐的为人与才华,即使新疆军事政务,也多咨询林则徐的意见。这让林则徐对这位只比自己小五岁的新疆最高军政长官有一种万里之外知音之感。
图:林则徐与伊犁将军布彦泰
布彦泰将军是满族中一位颇有作为的边疆大臣,他生于1790年,直到1880年,即光绪六年才去世,活了90岁整。他一生在大清边疆守护上贡献良多,尤其是在担任伊犁将军的岁月中,他善待每一位朝廷发配去新疆的官员,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在新疆建树良多。
不过,他对林则徐的格外礼遇,还是引起了他身边其他将领的一些争议。有人将此事向朝廷告发,说布彦泰把林则徐视之为上宾,有违朝廷旨意。
面对质疑,布彦泰不以为意。他给朝廷上书时解释道:
“林则徐虽被贬,但才华犹在。用其所长,于国有利,于民有益,盖此何罪之有?”
林则徐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他亦更加不辞辛劳,处处为布彦泰分忧解难。
布彦泰时时关心林则徐的身体营养与健康。布彦泰在军务之暇,有时会纵马出外打猎,每次捕获猎物野味后,总会派人给林则徐送去一些,好让他改善一下生活。
在林则徐关于伊犁岁月的日记中,我们会发现不少这样的记录:
十一日,布将军今派人送来野猪肉、其它瓜果食品等。
二十日,布将军送梨、百合来。
这种人生逆境下的温暖,还有什么比它更珍贵呢?
多年后,林则徐还对布彦泰在自己落难时的照拂与信任感恩于心。他曾对人讲:
“若非布将军的信任,我恐怕难以度过那段艰难岁月,能在有生之年重进玉门关。”
林则徐这一段话,应当是发自其肺腑的,也是二人关系的真实写照。
他们二人的关系,是那个时代彼此成就的一段佳话。
林则徐在新疆前后有三年零四个月,在此期间,他还干成了一件影响后来中国历史西北政治与地理版图的大事。
1843年秋,随着林则徐对新疆的了解加深,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沙俄与外族势力对新疆的威胁。
在这一点上,自从他的双脚踏入伊犁境内的那一刻便开始了。
林则徐来到伊犁之初,他便敏锐地觉察到了沙俄对我国新疆的狼子野心。当时,沙俄军队已经越过了巴尔喀什湖,向中国境内缓慢推进,以小口蚕食的方式侵吞中国边境。中亚浩罕汗国甚至出兵伊犁西部地区,新疆内部则还有和卓后裔不时腥风作乱。
对此边疆潜在的隐患,林则徐心忧如焚,极力劝说支持布彦泰将军加大对外反击侵略,对内打击分裂势力。
1844年,林则徐在布彦泰的支持与举荐下,林则徐又开始了他历时近一年,行程三万里的南疆、北疆之行。
为了保卫林则徐的安全,布彦泰亲派自己的得力近卫陪护在其身边,以防意外。
林则徐一路骑马,有时也步行。他勘查国境边界,收集沙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实地画地图,然后将其分类整体成册,以备他日御敌保疆之用。
后来,林则徐的这些情报资料,在其1849年11月底从云贵总督任上因病辞官回籍福州途中,特地绕道湖南长沙时郑重地传给了当时还是举人、时年37岁的左宗棠(关于这一著名的“林左湘江夜话”历史细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笔者青峰2024年10月31日今日头条文章,在此不再赘述)。这为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全境提供了无限的精神力量与重要的军事价值。
图:湖南长沙关于“1849年12月林左湘江夜话”的历史雕塑。
如果说虎门销烟是林则徐前大半生中最要、最出彩的重大历史事件,那么他1842年后最重要的历史伟业则是在新疆完成的。
广东与新疆两地事业,构成了林则徐一生伟大事业的双璧。
因为有遣戍新疆的三年多岁月,林则徐的一生才更加立体完整,才越发的流光溢彩。
1845年(即道光二十五年)11月,林则徐被朝廷重新起用,结束了他三年零四个月在伊犁的流放岁月,以三品衔署理陕甘总督。
由此,林则徐又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5年为国为民的最后岁月。(全文终)
——青峰,2025年4月16日~19日写于鄂西长江之滨
1、《林则徐流放新疆期间的日记》(又名《荷戈纪程》),作者林则徐,编注周轩、刘长明,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林则徐传》,作者杨国桢,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林则徐评传》,作者林庆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国人格读库:林则徐传》,作者杨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版;
5、《林则徐在伊犁》,著者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保护管理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来源:青峰人物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