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三晋大地铺开了丰收的画卷。从雁门关外到汾河两岸,从吕梁山区到太行腹地,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枝,农民的欢声笑语在田野间回荡。9月23日,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今年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
金秋九月,三晋大地铺开了丰收的画卷。从雁门关外到汾河两岸,从吕梁山区到太行腹地,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枝,农民的欢声笑语在田野间回荡。
9月23日,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今年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扛牢稳粮保供和巩固衔接政治责任,深入实施“特”“优”战略,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79.1亿元,同比增长3.8%。克服干旱、洪涝等灾害影响,我省夏粮实现增产丰收。眼下,全省秋粮陆续进入收获期,三晋沃野处处唱响丰收赞歌。
现代农业开辟发展新路
9月16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主场活动在阳泉市盂县秀水镇北关村启动,现场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集中亮相,特别吸睛。“我刚才仔细看了看那个‘小微昆虫信息自动监测采集系统’,感觉真是不错。还有那些生物菌肥、有机水溶肥料,都是满满的科技感,我得赶紧学会使用。”北关村农民王永刚一边逛一边拿着手机拍照,他说这些新东西要及早掌握、随时备用。
粮满仓,心安稳。我省始终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在粮食生产上,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全力防灾减损、挖潜增效。2024年,在20个县开展整县整建制单产提升,带动800多万亩粮田提高单产。全年全省粮食生产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省财政资金全力保障粮食生产,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等补贴及时发放到种植主体,让粮农吃下“定心丸”。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省市县三级农技人员包县包村包主体、到村到户到田头、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奋力赢得丰收主动权。今年夏粮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
牢记领袖殷殷嘱托,我省坚持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促进全省农业向节水高效、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转变。
扎实落实产业融合增效工程部署,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我省扎实推进特优农业发展。累计设立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高标准建设了1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累计打造清徐老陈醋等11个省级涉农专业镇和浑源恒山黄芪等51个市级特优农业专业镇,各地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我省高水平推进农业攻关,瞄准产业发展痛点、核心技术卡点,部署底盘技术、核心种源等5个领域31个项目。2024年成功集成旱地高水效耕层快速构建、南部麦—玉轮作秸秆还田等技术。2024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和美乡村书写时代新篇
9月21日,稷山国家板枣公园,一串串红彤彤、饱满圆润的鲜枣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位于公园核心位置的板枣博物馆内热闹非凡,第四届后稷论坛在这里举行,稷山“千年板枣”高端新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文创产品“枣啾啾”等相继发布,公园里的17500株千年古枣树见证了这一时刻。
稷山板枣生产系统是我省首个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千年枣林也带火了它们所在的稷峰镇陶梁村。2024年该村入选省级“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鹏喜说:“我们村现在是农文旅融合发展,村民不仅经营枣树,还学会了管理民宿、饭店,日子过得可美着哩。”
我省扎实贯彻落实《关于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体谋划、一体实施,按照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对全省1.8万个行政村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统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资金31亿元用于360个精品示范村、2680个提档升级村建设。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24年新增1520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30.7%;农村卫生厕所坚持农民自愿,推广“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以上;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省99.8%的行政村实现了集中收运处置。
乡村治理水平有效提升——全面启动“大地流彩——山西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村BA、村晚、村超、村跑等群众性活动让农村充满了活力与欢笑。积分制、清单制覆盖行政村占比超过60%;数字化平台覆盖行政村超过70%;持续整治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推动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2024年,忻州市代县雁门关镇南口村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村民张小凤说:“以前我们看别人演,是观众;现在我们自己演,更开心。大家在一起排节目,邻里感情更深厚了。”
吕梁市方山县峪口镇的张家塔村,有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36座城堡式四合院,院落之间地下甬道相连。这里成为游客的打卡地、电影的拍摄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许多村民在农闲之余也与艺术沾上了边,成为“群演”。“这几年我们的村子出了名,来的人特别多,我们的农产品销售量也上去了,老百姓的生活更舒心了。”80多岁的村民张大爷笑着说。
幸福乡亲收获美好生活
农业强、农村美,最终要落脚到农民富。在我省,越来越多的农民得益于“特”“优”农业的蓬勃发展,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9月20日,临汾市吉县中垛乡马连滩村村民冯长忠的苹果园里红彤彤一片。“我家有15亩果园,陆续开始收获了,一年纯收入10多万元吧。”老冯笑着说,“苹果树是我们吉县人的‘摇钱树’。上滴灌、搭建防雹网,我们的果园都是智慧化果园。”
我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主体矩阵,形成稳定的联农带农机制,助力小农户搭上大市场,实现稳定增收。2024年年底,全省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620亿元,总数3068家;家庭农场发展到5.9万家、农民合作社8.3万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1.05亿亩次,稳定服务小农户310万户。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也让农民分享到了更多增值收益。各地不断搭建电商销售平台,邀请乡土达人开展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让“土特产”变身“热销品”“金招牌”,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农村改革的深化,也为农民增收增添了新动能。我省稳慎推进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两块地”改革试点,扎实开展集体“三资”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基本“清零”。
这两天,晋城市阳城县董封乡人参埌村的山林间一片繁忙,沉甸甸的松核桃挂满了枝头,村民们正抓紧时机,收获这份大自然馈赠的“山货珍宝”。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管护,今年的松核桃产量大幅增长。全村预计采收松核桃达15万公斤,每公斤收购价在2.4元左右。村民张晓军说:“现在人们可稀罕这纯天然的山货呢,我们自己吃不完的还能卖钱,真不赖。”一车车松核桃承载着村民们一份份丰收的喜悦。
金色秋阳洒满三晋大地,丰收的喜悦荡漾在农民脸上。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山西农民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来源:太原融媒体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