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纳瓦尔我发现:一个人不想上班,就不要找工作,而是要找事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6 10:24 2

摘要:去年秋天,我在地铁上刷到纳瓦尔的一句话:"如果你不想上班,问题不是换一份工作,而是要学会给自己打工。"

去年秋天,我在地铁上刷到纳瓦尔的一句话:"如果你不想上班,问题不是换一份工作,而是要学会给自己打工。"

这句话像根细针扎进心里,作为一个曾在写字楼里熬过三年 996 的人,我太懂那种每天被闹钟拽醒的抗拒感:不是懒,是灵魂深处在抗议。

纳瓦尔这话可不是单纯吐槽上班苦,而是给咱们指了条明路:不想上班的人,别在招聘 APP 上刷到眼睛发直,反复投递那些可能石沉大海的简历了。

咱得换个思路,学会 “找事做”。

这俩字听起来差不多,但背后的门道,能让你的生活从 “活着” 变成 “生活”。

传统观念里,"有份稳定工作" 是成年人的安全绳:父母会说 "先找个班上着",评价体系用 "体制内 / 大厂" 给人分层,就连招聘软件的推荐算法都在强化这种思维,仿佛不投简历、不面试,就等于断了活路。

但纳瓦尔戳破了这个幻觉:当你把自己标价为 "月薪 1.5 万的新媒体运营" 时,本质上是把每天 8 小时打包卖给别人,换一份按时到账的工资,同时也卖掉了对生活的主动权。

我认识的前同事阿林,在大厂攒了五年经验,去年裁员时突然发现,除了按流程做表格,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能 "做什么事"。

纳瓦尔反复强调:"不要靠出租时间赚钱,因为时间是有限的。" 找工作本质上是线性交易:每天工作 8 小时,换取固定报酬,收入天花板就是工作时长 × 单位时间价值。

但 "找事做" 是打开非线性增长的钥匙, 比如写一本能持续卖的书、开发一个自动化工具、运营一个能变现的自媒体,这些事一开始可能没收入,却在构建 "时间复利":你只需要付出一次劳动,就能在未来无数次收获回报。

楼下五金店的李叔让我很受启发。

五年前他从工厂下岗,没去人才市场排队,而是观察到小区老人多,修水管、换灯泡的需求频繁,于是买了套工具,印了张 "24 小时便民服务" 的卡片挨家发。

现在他有了固定客户群,还带了两个徒弟,收入比当年在工厂翻了倍,关键是每天能按自己的节奏做事。

生活中处处是 "被工作困住" 的例子。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抱怨 "不想上班" 却一直没行动的人,往往陷入了 "稳定悖论":一边痛恨打卡机,一边害怕失去社保;一边羡慕自由职业者,一边不敢迈出第一步。

我表哥在银行坐了十年柜台,每年都说要辞职考证,却始终没勇气,因为他的 "工作" 已经变成了一个舒适的牢笼,用固定工资和同事关系锁住了想象力。

而反观小区门口摆摊卖手工饰品的阿姨,每天乐呵呵地选珠子、串手链,虽然收入不固定,却活得热气腾腾,因为她在做 "自己的事",每一颗珠子都串着成就感。

接下来分享3 个普通人能立刻找事做的方法,如果能做好,就能放大,彻底摆脱找工作。

第一个方法:列 "心动清单"。

花一周时间记录每天让你眼睛发光的瞬间,是刷到有趣的短视频时?还是帮朋友解决问题时?把这些瞬间写成关键词,这就是你" 想做的事 " 的种子。

第二个方法:从 "微创业" 开始试错。

用 1000 元启动资金做件小事,比如在小区群卖自制甜品、帮上班族代取快递,重点不是赚钱,而是验证 "这件事你愿不愿意持续做"。

第三个方法:把爱好 "产品化"。

如果你喜欢摄影,别只发动态炫耀,试着找渠道卖版权;喜欢写文章,就开个自媒体号专注某类话题,比如 "打工人职场避坑",先不管粉丝量,先养成 "把爱好变成事" 的思维。

我曾在面试时遇到过一个大厂总监,简历漂亮得像教科书,却在聊到 "如果不上班想做什么" 时突然卡壳:"好像除了管理团队,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这就是 "工作思维" 的陷阱:我们在公司体系里被定义为 "市场总监"" 财务专家 ",却逐渐丢失了对" 自我本质 "的认知。

纳瓦尔说:" 你必须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否则只能在别人的游戏里竞争。

"而" 找事做 "的核心,就是抛开职位标签,直面" 我到底擅长什么、热爱什么、能为世界创造什么价值 "。

纳瓦尔提出的 "个人垄断",不是指垄断市场,而是找到只有你能提供的价值。

比如有人擅长把复杂知识讲得有趣,有人能发现小众需求,有人具备独特的审美,这些别人拿不走的特质,就是你 "找事" 的起点。

我认识的独立设计师阿楠,曾在广告公司被改稿改到崩溃,后来她发现自己对复古纹样有独特敏感度,于是专注做 "国潮纹样设计",在发作品时注明 "可授权商用",慢慢吸引了文创品牌合作。

现在她不用坐班,每天在工作室画画,收入比上班时高了两倍。

他就是没有追逐热门职业,而是深挖自己的独特性,把 "我是谁" 变成了能赚钱的 "事"。

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做什么事时会忘记时间?比如打游戏时、拼乐高时、甚至整理房间时,这些 "心流时刻" 就是你的独特优势在发光。

我曾误以为只有 "高大上" 的技能才算优势,直到看到小区里的王姐靠帮人收纳衣柜月入过万:她天生爱整理,能把杂乱的衣柜变成艺术品,这就是别人学不来的优势。

而那些在招聘市场上四处碰壁的人,往往是因为把自己塞进了 "标准简历模板",却掩盖了真正的独特性。

那怎样搞清楚“我是谁呢?”,分享3 个认清 "自我优势" 的笨办法

第一个:写 "成就清单"。

列出过去十年让你有成就感的 10 件事,比如 教会奶奶用智能手机、组织一次成功的班级聚会 ,分析背后的核心能力,这些就是你的隐性优势。

第二个:做 "厌恶测试"。

记录每天让你烦躁的时刻,比如写日报时、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这些厌恶点反向说明你不适合的事,帮你排除错误选项。

第三个:问身边人 3 个问题。

你觉得我哪件事做得比别人好?跟我相处时,你觉得最舒服的点是什么?如果我要做点小生意,你觉得我适合做什么?局外人的视角往往更清晰。

前同事大刘跟我倒过苦水:“在公司待了八年,打印纸放哪个柜子我都门儿清,结果想自己创业,连合同咋签都不知道。” 这就是 “公司依赖症”,在企业的流程里待久了,我们被训练成合格的 “螺丝钉”,却丧失了自己搭建体系的能力。

纳瓦尔说得好:“要学会利用杠杆,别自己当那个被撬动的杠杆。” 上班相当于成为别人体系里的工具,被老板用来开拓市场;而 “找事做”,是自己搭建一套体系,让工具、流程,甚至别人来为自己干活。

纳瓦尔提出三种杠杆:劳动力杠杆(雇人)、资本杠杆(用钱生钱)、代码 / 内容杠杆(互联网传播)。

普通人最容易上手的是后两种:比如写一篇爆款文章能被无数人看到,开发一个程序能自动服务用户,这些都是 "用少量时间撬动大量资源" 的方式。

小区门口的早餐摊夫妇,把小生意做出了大花样。

刚开始只卖豆浆包子,后来发现上班族赶时间,就建了个圈子,搞 “提前预定、到店即取” 的服务。

接着雇了阿姨帮忙打包,自己专注研发新品,像创意饭团之类的,现在还开通了外卖,小小早餐摊,愣是搭建起了 “客户管理系统+ 供应链系统+ 人力分工系统”。

每天能卖 300 多份早餐,夫妻俩的工作时间反而比刚开始少了!

还有我关注的自媒体博主,把写文章、做视频、圈子运营拆分成标准化流程,雇实习生负责剪辑排版,自己只需要专注创作核心内容,这就是在搭建个人内容体系。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看似 "轻松赚钱" 的人,背后都有一套系统:比如开网店的人需要搭建选品、客服、物流系统;做知识付费的人需要搭建内容生产、用户运营、圈子管理系统。

而上班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些,因为公司已经把系统搭建好,你只需要做一颗 "合格的齿轮",但当你开始 "找事做",就必须学会自己搭系统,一开始可能很麻烦,但一旦成型,就能解放你的时间,让你做更有价值的事。

那我们要搭建自己的系统,具体该怎么做呢?3 步搭建你的赚钱小体系

第一步是拆分流程。

比如你想卖手工饰品,先把整个过程拆分开:设计、采购材料、制作、拍照、发动态、处理客服、发货。

看看哪些环节能简化,比如拍照用固定背景模板,发货直接叫快递上门取件。

第二步是巧用工具。

网上有很多免费工具能帮你降低成本,管理订单,设计海报,搭建简单的付费平台,轻松把流程标准化,具体什么工具,这里不太方便说,避免广告嫌疑。

第三步是小范围测试。

先找 10 个客户试试水,看看哪个环节最费时间,客服回复慢?那就准备好常见问题话术,体系是慢慢打磨出来的,不用一开始就追求完美。

纳瓦尔曾说:“想要幸福,就得让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等着别人来安排你的人生。”

如果你也厌倦了盲目投递简历,不妨从今天开始,分一半精力出来 “找事做”。

说不定哪天早上醒来,你会发现自己不再害怕闹钟响起,因为你在为热爱的事情忙碌,这种忙碌,才是生活最舒服的样子。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来源:阿胖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