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如有把枪能发射超光速子弹,那么你有可能会看到子弹在还没出枪口之前,目标就已经被击中了。正是这种“结果早于原因”对因果律的破坏,才让我们坚信物质的运动不能超过光速。除了破坏因果律,如果你对狭义相对论稍有了解的话还会知道,别说超光速了,就是达到光速,那也得需要无
假如有把枪能发射超光速子弹,那么你有可能会看到子弹在还没出枪口之前,目标就已经被击中了。正是这种“结果早于原因”对因果律的破坏,才让我们坚信物质的运动不能超过光速。除了破坏因果律,如果你对狭义相对论稍有了解的话还会知道,别说超光速了,就是达到光速,那也得需要无限大的能量,就算你把整个宇宙的能量用来加速一个粒子,那也做不到。然而狭义相对论里有一个“隐藏人物”,它自带超光速技能,并且速度只能比光速快,它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快子。
上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在相对论的数学公式中发现了一个“彩蛋”——一种具有虚质量的粒子。注意:可不是“负质量”。负质量只是质量为负,不管正负,它至少还是个实数;但虚质量的质量是个虚数,而虚数通常认为只存在于数学计算上,缺少对应的物理意义。
比如从能量-动量方程变换后的这个式子可以看出,假如让粒子的速度(v)强行大于光速(c),那么根号下就成了负数,对负数开平方说明分母是个虚数。为了不让左边的总能量(E)变成虚数,所以分子必须也得是个虚数。看来看去,这分子里也只有质量(m)能是虚数了。于是,人们将这种拥有虚质量,同时速度比光还快的粒子称为“快子(tachyon)”。
既然质量是虚数,那是不是意味着现实中就不可能存在这样的粒子了呢?其实仅就质量来说,狭义相对论的核心是四维的闵氏时空,它并没有限制质量的虚实。而且甭管质量虚不虚,至少人家能量不虚。但是从因果律的角度来说,它的存在又确实会导致时间悖论的产生。那怎么办呢?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快子 快子”它总归是种粒子,那粒子物理是否允许快子存在呢?
在量子理论中,快子的存在至少会带来三个问题:不存在能量最低的基态,能量会随参考系变化,以及不存在统一的规则。
什么叫“不存在能量最低的基态”。对于快子来说,它的速度只能比光速快,不能比光速慢,甚至等于光速都不行。当它的速度趋近于光速时,它的能量将趋近于无穷大。由于能量-动量关系公式(快子)中左边的能量是平方,所以开方后能量存在正负两个值。
正能量还好说,关键是这个负的能量就麻烦了,因为它会导致灾难的发生。什么灾难呢?负无穷大的能量!
在现实世界中,任何系统都会存在一个基态。
所谓“基态”就是能量最低的状态,比如所有量子场能量最低的状态就是真空的基态。但是对于快子场来说,它就不存在所谓的基态,因为它的能量可以负无穷大(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既然快子能够不断衰变到更低能态,那这意味着它将可以无限释放能量(堪比永动机有没有)。
更可怕的是,真空中是存在量子涨落的,就是真空会凭空产生一些虚粒子对,它们相当于是临时向真空“借”了一部分能量出来,然后很快会通过湮灭再给“还”回去,这样宏观上的能量还是守恒的。但是当量子涨落产生的虚粒子是快子时,那就完蛋了,因为无限衰变的快子将无法再“偿还”这部分能量,于是真空的能量将无限降低。
在场论和某些弦论中有种类似的现象,叫做“快子凝聚(Tachyon Condensation)”。它就是由虚质量的超光速粒子自发衰变让场势能降低到更低能态,看起来就像空间被凝聚在一起的快子填满了一样,所以被称为快子凝聚。不过这种快子凝聚并不会一直进行下去,它的势能最终还是会掉到一个最低值,也就是基态。此时粒子的质量的平方从负数变成了正数,于是快子也不再是快子,而是变成了普通的粒子。
当然,这些关于快子的理论都不是主流理论,但不管怎样,对现实的物理世界来说,“不存在基态”将是个可怕的存在,甚至比快子凝聚还要可怕。
除了不存在基态,对于正常粒子来说,洛伦兹变换原本不会改变能量的符号,但是快子就不一样了。在洛伦兹变换中,快子能量的正负号会随参考系的切换而改变。这意味着,不同参照系对“最低能量”的定义产生了冲突,快子破坏了真空的洛伦兹不变性,这使得“真空”的定义也不再唯一。
除此之外,关于快子的各种数学结构也不自洽,各种规则之间会相互打架,这就使得我们无法针对它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
总之,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快子”这一概念一直被关在理论物理的“小黑屋”,鲜有人问津。
然而2024年7月,一篇发表于《物理评论D》上的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把“单态希尔伯特空间”扩展成“双空间”的方式,首次为快子建立了自洽的协变量子场论。这意味着,快子这个看似不合理的东西,或许从此有了理论支撑。
研究人员的灵感来源于量子力学中一种叫做“双态矢量形式(Two-State Vector Formalism, TSVF)”的概念。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量子过程需要同时依赖初始态和终末态两个状态的量子态。说白了就是:现在是由过去和未来两者共同确定的。
拿单电子双缝实验来说,电子究竟是怎么通过的狭缝,这个取决于电子出发时的状态和打到屏幕上的状态二者的结合。论文里的“双空间”大概意思就是说,现实世界存在两个“空间”,一个空间“播放”的是“从过去到未来”的正向画面,另一个空间播放的是“从未来到过去”的倒放画面。欸,就有点类似电影《信条》里那种“钳形战术”的感觉。
注意,这种“双空间”和平时说的平行宇宙可不是一回事。平行宇宙说的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空间,那两个空间里的东西是相互独立的,永远不会碰面;但是“双空间”的这两个“空间”其实是同一个空间。虽然在A空间中看到的是子弹从枪膛射出,在B空间中看到的是子弹退回到了枪膛里,但是现实里自始至终都是那一颗子弹。
在双空间的理论中,能量算符被重新定义,负能量输入态被映射成了正能量输出态,这样一来总能量就≥0了,再也不是没有下限的无底洞了(基态保住了)。另外,在双空间中,真空态也被重新定义(∣0⟩⊗⟨0∣)。在这种真空态下不存在快子的产生和湮灭,于是真空的稳定性也保住了。除此之外,该理论还提供了自洽的数学框架,各种规则再也不用互相打架了。
然而,理论说不说得通是一回事,现实存不存在又是另一回事。但至少,如果它存在,现在我们已经有办法描述它了。假如现实世界真的存在快子,那么它可能会帮助我们解释很多宇宙相关的未解之谜,比如大爆炸时的对称性破缺、宇宙的加速膨胀等等。不过截止目前,仍然没任何实验能够证明快子的存在。当然这里也有技术上的困难,毕竟它是一种与正常物质完全不同的东西,理论上它甚至不会与普通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比暗物质还要“暗”,因此我们很难对其进行探测。
不过,即便最终证明快子并不存在,对快子的这段探索历程也并非徒劳。正如当年对“以太”的追寻催生了相对论一样,今天对快子的研究或许也是在为某个更伟大的发现铺路。在科学的前沿,每一个大胆的假设都是通向真理的阶梯,每一次理论的突破都让我们离宇宙的终极规律更近一步。
[1] Jerzy Paczos, Kacper Dębski et al. Covariant quantum field theory of tachyons. Physical Review D. 110, 015006. (2024)
来源:Linvo说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