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登顶未为晚——从几位名臣的经历看唐朝官员的退休时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9 11:09 1

摘要: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古代中国也并没有什么严谨的个人退休计划。毕竟在古代世界落后的生产力和治理水平下,人均寿命低得可怜,大多数人根本活不到六十岁,谈什么退休未免有些搞笑。不过有一个群体还是会需要“退休”这个概念的,那就是朝廷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们。一来养尊处优的他

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古代中国也并没有什么严谨的个人退休计划。毕竟在古代世界落后的生产力和治理水平下,人均寿命低得可怜,大多数人根本活不到六十岁,谈什么退休未免有些搞笑。不过有一个群体还是会需要“退休”这个概念的,那就是朝廷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们。一来养尊处优的他们通常寿命超过了普通百姓;二来要是他们一直赖着不退的话,新晋的官员就迟迟无法上位。所以历代朝廷或有明文、或依照惯例,都会安排年老官员荣休,也就是所谓“致仕”。

因为《周礼》中有“大夫七十而致仕”的说法,所以秦汉以来的大多数朝廷都将七十岁作为大臣退休的时间界限,只有某些地位特别高的官员会受到朝廷的挽留。不过很多官员到了致仕之时却都会恋栈不去,由此往往会引发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就以大唐王朝为例,它理论上也是推行的七十致仕的制度,不过对于宰执级别的重臣来说,这一规定却很少能够约束。比如唐初出将入相的名臣李勣——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徐茂公,他七十多岁时还领军攻灭了高句丽,次年他才以太子太师的荣衔病逝于朝。而武则天秉政时期,张柬之八十岁了还被任命为宰相,而且就是这位貌似垂老的宰相随即就发动兵谏,逼迫武则天退位,成为了再造大唐的大功臣。

此外像中宗时的唐休璟,在致仕后还被召回朝中推为太子太师和同中书门下三品,那时他已经八十好几了。他还不是岁数最大的官员,玄宗时有一位叫杨崇礼的人,年过九十才退休,此时他已在太府寺卿位置上干了二十多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杨崇礼还是隋炀帝杨广的直系玄孙。“太府”可是掌管国库的机构,每年进出的资金是个天文数字,他手指缝里流出的钱财就可以让其成为巨富,能在这个位置上坐这么久,可见此人深受皇帝信赖。

不过年龄太老了终究会有许多不便,例如唐宣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任太子少师,这时他已年满八十,还是以其资历和威望被推为正月大朝会的领头人。大朝会在大明宫含元殿举行,而这座雄伟的殿堂高居于一座几丈高的高台上,殿前的三条龙尾道既高又陡,更是长达三十丈。当年老的柳公权气喘吁吁地登上大殿,向皇帝参拜并献上新年贺词时,居然将天子的尊号念错了,最后被罚俸三月。这对于这位朝野尊崇的老臣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时人都认为他要是早点致仕就能保全一生清名。

不过对于官职低微的官员来说,想拖到七十岁退休也不容易。因为按照大唐朝廷的规定,官员“形容衰老者”也要提前退休,当然这一规定往往只能限制低品级者。为此朝廷下发的福利中还有“胭脂”、“口红”之类化妆品,要求官员们尽量把自己收拾得容光焕发。毕竟唐人选官讲究的是“书、言、身、判”,其中的“身”就是指人的体貌,仪容不端者在重视面子的大唐是没法当大官的。

来源:风尚话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