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腐败是人类社会共有现象,根治腐败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新时代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腐败成本、减少腐败机会、消除腐败动机,向着根本解决腐败问题的目标不断前进。
腐败是人类社会共有现象,根治腐败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新时代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腐败成本、减少腐败机会、消除腐败动机,向着根本解决腐败问题的目标不断前进。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辽宁省纪检监察机关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执着,着力以有力有效的思路举措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常态化、长效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清淤排障、保驾护航。
辽宁省纪检监察机关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
2025年7月9日,辽宁省纪委监委网站同时发布了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广志,盘锦市兴隆台区委原书记耿敏等3名省管干部接受党纪政务处分的消息。今年以来,辽宁省立案审查调查省管干部53人,移送检察机关53人,体现反腐败斗争持续发力、纵深推进的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气概,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随着实践的深入,党中央基于反腐败斗争的探索与经验,深刻把握腐败与反腐败的规律性表征,鲜明提出“标本兼治、系统施治”的科学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作出深刻论述,为新征程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提出“坚决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三次全会围绕“突出铲除土壤条件深化反腐败斗争”作出“五个强化”工作部署,四次全会强调“多措并举全面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坚定决心和信心,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高压态势,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持续发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是准确把握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战略抉择。当前,反腐败斗争已经进入深水区,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表现形形色色,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尚未彻底根除。从辽宁的实践来看,2025年1月至8月,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7万件、处分1.2万人;高压震慑下,1318人主动投案、3638人主动交代问题……一组组数据,再次凸显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力印证了党中央对反腐败形势的判断科学准确,警示我们反腐败绝对不能回头、不能松懈、不能慈悲,必须永远吹冲锋号。
深化运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宝贵经验,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施治,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党的二十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反腐败手段越来越丰富、反腐败方式越来越科学、反腐败战果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深化源头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乘势而上、再接再厉,辽宁省纪委监委将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作为重点调研课题,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破解新难题,努力在关键领域、薄弱环节上有所突破,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
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是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中央赋予辽宁“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的重大使命,为辽宁擘画了新的宏伟蓝图;腐败污染政治生态、破坏公平正义、损害营商环境、侵害群众利益、积累风险隐患,是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对此,省纪委监委有着清醒的认识。“坚持反腐败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抓,牢牢把握职责使命,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找准工作切入点着力点,提高政治站位、忠实履行职责,为推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坚强保障。
科学的方法论是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持续发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同样要有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原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辽宁省纪检监察机关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态度不变、力度不减、重心不偏,坚持对症下药、精准施治、多措并举,在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肃清流毒上下更大功夫,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切实增强治理腐败效能。
加强党对反腐败斗争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推进反腐败斗争最根本的保证。辽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注重压实各级党委(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特别是“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省纪委监委协助省委制定《党委(党组)运用典型违纪违法案件开展以案促改工作办法(试行)》,明确以案促改工作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督促各级党组织既坚决支持查办腐败案件,又动真碰硬抓好问题整改。各地在实现“两个责任”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上不断探索,如大连市纪委监委要求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结合案情提请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与案发地区、单位“一把手”谈话,同时同步向其上级分管领导发出廉情抄告书,督促履行“一岗双责”,抓好职责范围内管党治党工作。
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查处什么,哪里工作薄弱就向哪里发力,集中优势力量攻坚,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认真落实党中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及省委要求,省纪委监委一方面紧盯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系统整治金融、国企、能源、医药、高校、体育、开发区、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腐败,如在国企领域,紧盯国企“一把手”和重要领域领导干部等关键岗位、关键环节,严惩招标投标、项目建设、股权转让、资金拨付等方面存在的腐败问题,2023年以来,全省共查处国企领域省管干部25人;另一方面,要求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结合实际,找准切口、靶向施治,以沈阳为例,市纪委监委从“建筑企业资质审批领域突出问题”入手开展专项整治,通过查找一批问题、查处一批案例、通报一批典型,有效消除风险隐患,推动行业领域治理。
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坚决遏制风腐交织蔓延态势。2024年10月,经省委批准,省监委成立专案组,对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辽宁交专)原校长王彤严重职务违法问题进行立案调查,并以此撕开口子、揭开盖子,先后对多名校领导和学校中层干部采取留置措施。在案件推进过程中,专案组通过循线深挖、层层推进的调查取证,既查王彤等人滥用职权靠校吃校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也深挖暴露出的享乐奢靡等“四风”问题,有的放矢推动整改,取得较好效果。
辽宁交专系列腐败案只是辽宁省纪检监察机关着力推动正风反腐一体深化的一个缩影。在收到某省管干部“接受私营企业主宴请”问题反映后,省纪委监委循线深挖,发现其不良作风背后的权钱交易、利益勾连等违纪违法问题,最终对该干部立案审查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朝阳市纪委监委建立“由风查腐、由腐溯风”双向并查机制,对违规吃喝组织者与参与者、收礼者与送礼者、失职失责者与监管不力者、请托说情者与干预插手者一并查处。不少地方还在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上下功夫,全力追缴和纠正行贿所获不正当利益,多措并举提高行贿犯罪的成本,从系统上和源头上遏制利益动机。
新征程上,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贪腐方式更加隐蔽多样、手段翻新升级。这就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准确把握腐败问题新情况新特征新动向,总结实践经验,明确应对之策。如针对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发现难、取证难、定性难问题,辽宁注重发挥大数据助力监督执纪执法的优势,通过用数字化手段穿透分析、顺藤摸瓜,从异常情况中“找线头”,在数据分析中“找根源”,以数据关联锁定“利益链”,精准揭开“隐身衣”,让腐败问题无所遁形。在查办辽宁广播电视集团(台)原党委常委、副台长韩冰案件中,专案组发现其以亲属或朋友名义注册多家公司,自己则隐身幕后,利用职务便利违规为公司承揽业务并从中谋利。从资金流向入手,专案组经由数据分析抽丝剥茧,并结合实地走访,最终让“影子公司”现出原形。
“你单位在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加强接待工作管理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请务必高度重视,认真查摆整改……”辽宁省纪委监委在提级查办省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保产业集团下属某二级公司违规接待、虚假接待等问题后,向该集团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以“问题清单+整改指南”模式直指病灶,并就整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就像净化水质,不仅要清除水中的“蓝藻”,更要铲除滋生“蓝藻”的“淤泥”。辽宁省纪检监察机关始终保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持续推进“蓝藻”“淤泥”同清同除,既“净其流”,更“清其源”,在深化标本兼治中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融入案件查办全过程,将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加强协调联动,构建腐败治理的闭环链条。抚顺市纪委监委建立“三查三看”剖析机制,即查案件直接问题、看“个人病因”,查案发单位监管漏洞、看“机制病因”,查行业领域共性风险、看“系统病因”,为靶向整改提供精准方向;锦州市纪委监委深入剖析重点村案件暴露出的共性问题,推动制定《锦州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若干问题处理方式工作指引》等文件,对资金管理、资产资源处置、合同管理、民主决策程序等关键环节作出明确具体规定,为基层规范操作提供清晰遵循。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许多腐败问题都与权力配置不科学、行使不规范、监督不到位有关。辽宁省纪检监察机关将防治腐败措施与改革举措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推动查找权力运行漏洞、补齐制度短板,进一步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驻省自然资源厅纪检监察组结合近年来综合监督单位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开展专题调研,督促系统各部门查找廉政风险点、制定具体防控措施,同时推动省自然资源厅实施矿权审批流程再造,将省市县三级分散审批改为并联会审,探索建设用地“模块化”审批改革等,不断压缩审批设租寻租空间。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对推动党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意义重大。沈阳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原总队长轩维平多年担任“一把手”,在单位管理上他任人唯“钱”,执法领域则大搞权力寻租,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着眼正本清源,沈阳市纪委监委督促市文旅局党组落实整改责任,既拿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又下更大气力加强党的建设,整治了一批管理上的积弊、作风上的乱象,干部队伍面貌焕然一新。不止于沈阳,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激浊和扬清并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整体向好。
将监督执纪执法成效转化为治理成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甘井子区是大连市“全域城市化”的主战场,土地开发、动迁、收储面积广,涉及资金多、利益链条长。一段时间以来,该区土地领域乱象丛生,破坏了政治生态、制约了发展进程、侵害了民生民利。2024年以来,市纪委监委牵头成立工作专班,集中整治土地领域腐败乱象,推动属地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扛牢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完善制度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盘活土地要素,一批长期困扰该区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纠偏差,正航向,集中整治的效果正逐步显现。今年以来,甘井子区土地市场呈现积极态势,市场信心稳步回升。放眼辽宁,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以正风肃纪反腐实际成效,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切实担起自身职能责任,将高质量发展有关任务一项一项落到实处。今年上半年,辽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5707.9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和投资分别增长9.2%、18.8%,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全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新兴动能加快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腐败一日不根除,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以案件查办为引领,打通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整改纠治、教育警示各个环节,构建办案、治理、监督、教育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辽宁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查改治”一体发力,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着力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