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冰莹(1906-2000),原名谢鸣冈,乳名风英,又名谢彬,湖南省新化县人。1916年,她多次要求上学,并绝食三日,方获准进入私塾读书。翌年,先后进大同女校和县立高等小学就读。1920年,进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26年9月,她毅然离开长沙,投笔从戎
谢冰莹
谢冰莹(1906-2000),原名谢鸣冈,乳名风英,又名谢彬,湖南省新化县人。1916年,她多次要求上学,并绝食三日,方获准进入私塾读书。翌年,先后进大同女校和县立高等小学就读。1920年,进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26年9月,她毅然离开长沙,投笔从戎,考入武昌中央政治军事学校第六期女生队,后经三个月的严格训练,成为一个名女兵。
谢冰茔
1927年5月,谢冰莹随叶挺西征平定杨森、夏斗寅叛乱。途中,她利用行军作战的间隙或休息时间,“靠着膝盖振笔直书”“锋发韵流地叙写她的感触”。由于战争环境险恶,她担心自己随时会中弹牺牲或稿件丢失,遂先后六次将所写文稿寄给武汉《中央日报》的主笔兼副刊主编孙伏园,请他代为保管。孙阅后如获至宝,立即分六次将稿件全部刊出,轰动文坛。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女生队解散,谢冰莹回到家乡。为了挣脱封建婚姻的枷锁。她曾先后三次逃婚,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第四次才如愿以偿。1928年春,她到衡阳省立第五中学附小担任国文教师,后辞职辗转来到上海,考入上海艺术大学中国文学系就读。
1929年初,在孙伏园与林语堂的鼓励下,谢冰莹将之前发表的六篇速写连同新写的三篇文章一起交付上海春潮出版社,编者增加了《编者的话》与林语堂的《冰堂从军日记序》,后定名为《从军日记》付排正式出版。1929年3月15日,《从军日记》1929年春,上海艺术大学被封,谢冰莹遂于5月转赴北平。她与北伐时认识的陆晶清同编《国民日报》副刊。暑假后考入北平女师大,与符号结为夫妇共同生活。地还积极参加左翼文艺运动,是北方左联发起人之一。
1930年6月,女儿符冰出生。8月,爱人符号在天津被捕。面对更为艰难的日子,谢冰莹不得不边读书边写文章,还在两所中学代课。1931年初,谢冰莹携女匆匆南下武汉。在武汉待了一段时间,女儿被婆婆夺去抚养,她只好一人转回家乡,后辗转再回上海,之后专心从事文艺创作工作,与光华书局的顾凤城结识并同居。
1931年9月,谢冰莹首次赴日本留学。同年底,在日本参加大规模爱国集会,被日本当局遣返回国。1932年1月,“一·二八”事变发生,中国第19路军在上海奋勇抗击日军。谢冰莹白天参加宝隆医院的救护队,到前线救护伤兵,晚上为《好女之光》撰稿。上海著作人抗日救国会成立,她担任宣传工作,认识了白薇、丁玲等人。3月,淞沪抗战结束,《妇女之光》被迫停刊。同年夏,她在江湾艰苦写作,用了不到三周的时间创作了中篇小说《青年王国材》和散文集《青年书信》。
1933年春,谢冰莹到闽西龙溪、龙岩、和溪等地游历,担任了平权女校的音乐教师和国文教师,参加了第19路军的一些文艺活动。同年9月,到厦门中学任教。
1934年初,谢冰莹自厦门北返上海,因被卷入福州事变而遭到通缉。在柳亚子的劝说下,她回到长沙暂避风头。当年秋,谢冰莹再次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院读书。翌年4月14日晚,她因拒绝欢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在东京遭到警察逮捕,在狱中饱受酷刑。幸赖柳亚子致电中国驻日大使许世英和留学生监督周宪文出面营救,方在三周后获释出狱,即于5月17日离开东京回国。9月,应聘赴南宁高中任教。1936年春回到长沙潜心写作,后出版《一个女兵的自传》。
1937年春,谢冰莹返回故乡,侍奉病重的母亲。4月,母亲病逝,她非常悲痛,处理好母亲丧事后,便前往南岳衡山休养。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她闻讯立即从病榻上一跃而起,准备为抗日救亡而奔走。不料,此时她接到父亲病重消息,只好又匆匆赶回故乡。其后,淞沪抗战爆发,谢父病情也渐趋稳定。于是,谢冰莹便毅然前往长沙,自行组织湖南战地服务团。
1937年9月14日,17人组成的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在长沙火车站誓师出征,长沙各界人士和市民数千人送行。担任团长的谢冰莹高举国旗,走在队伍最前面,她们一起大声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轰动了整个长沙城。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随第4军吴奇伟部开赴上海嘉定抗日前线,进行伤兵救护工作,同时也作了大量抗日宣传工作。她们先后随军转战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地,并于当年11月底撤到武汉。在此过程中,谢冰莹先后写了10篇战地报道和随笔,并将其编成《军中随笔》于1938年初出版。
谢冰莹到武汉后,本欲整理旧部,准备随时再上前线,不料服务团机构却被国民党大加裁撤,她的服务团仅保留了8个名额,这使她感到非常失望。于是,她应《新民报》主编陈铭德邀请,赴重庆担任《新民报》副刊《血潮》主编。除了繁忙的编务外,她每天还抽出时间将辗转各地的战场日记整理成文,发表在《新民报》上。1938年4月她又将这些文章汇集起来,编成《新从军日记》,由汉口天马出版社出版。
李宗仁
1938年三四月间,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谢冰莹闻讯非常振奋,遂以新闻记者身份重返前线,先后采访了李宗仁、白崇禧、李品仙等将领,并写下《踏进了伟大的战场——台儿庄》等大量战地报道。6月,因生热病而回长沙湘雅医院医治。8月,病愈后的谢冰莹作为长沙湘雅医院战地服务团的向导,先后辗转浠水、广济和黄梅等地。
1939年春,谢冰莹在重庆应聘担任基督教负伤将士服务协会妇女部主任,并于4月初率领12名团员赴宜昌受训。5月,率领团员在当阳和十里铺之间设立伤兵招待所,从事伤兵救护工作。7月,在老河口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襄樊分会活动,并在老河口主持文艺座谈会,后在宜昌开办救护人员训练班。8月,因患病回重庆医治。
战场服务人员
1940年初,谢冰莹远赴西安,创办大型文学期刊《黄河》,并担任主编,为战时西北地区文艺事业的发展和青年文艺人才的培育,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3年夏,她又离开西安,后辗转前往成都,在制革学校任教。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8年里,谢冰莹怀着强烈的抗日救国之心,不惧危险辛劳而三上前线,积极进行伤兵救护工作。同时,她还写下了大量的战地报道和抗战报告文学,为中国抗日战争留下了难得而珍贵的史料。
1945年抗战胜利后,谢冰莹回到汉口担任《和平日报》和《华中日报》副刊主编。翌年秋,回到北平女师大中文系,讲授新文艺习作课。1948年10月,应台湾师范学院之聘,赴台湾任教。
20世纪50年代,谢冰莹曾先后到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讲学3年。1974年从台湾师范学院退休,后移居美国旧金山。
2000年1月5日,有着“中国第一女兵作家”之誉的谢冰莹,在家中溘然长辞,终年94岁。谢冰莹一生著述颇多,今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有《谢冰莹作品集》。
来源:天有余而补不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