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办: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整治挑起网络暴力戾气问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08:29 1

摘要:挑动群体极端对立:利用社会热点给人群贴标签,煽动地域、性别等群体矛盾;鼓动“饭圈”恶意攻击、组织批量举报;甚至进行“人肉搜索”(“开盒”)等。

阿基点评:①政策出台背景

简单来说,就是网络空间的负面情绪和暴力戾气已经到了必须专项治理的程度。专项行动瞄准的四大问题包括:

1、挑动群体极端对立:利用社会热点给人群贴标签,煽动地域、性别等群体矛盾;鼓动“饭圈”恶意攻击、组织批量举报;甚至进行“人肉搜索”(“开盒”)等。

2、宣扬恐慌焦虑:伪造政府部门公告,散布经济、民生等领域的“内幕消息”谣言;编造“大师”人设,围绕就业、婚恋等话题贩卖焦虑。

3、挑起网络暴力:策划演绎暴力剧本,宣扬“以暴制暴”;传播血腥画面或虐待动物等极端内容;直播线下约架等。

4、渲染消极悲观:集中鼓吹“努力无用论”等消极论调;通过“热梗”、“段子”等方式渲染颓废情绪,引发跟风。

②自媒体爆款与负面情绪的底层逻辑

自媒体内容能“爆”,常利用以下几个底层逻辑:

情绪钩子:用能迅速唤醒强烈情绪(如愤怒、共鸣、惊奇)的内容抓住注意力。

价值压强:在短时间内提供高密度信息,制造“认知刷新”感。

节奏张力:像微型电影一样控制节奏,设置悬念和转折,吸引用户看完。

社交放大器:内容能成为社交货币,引发用户主动评论、分享或参与二次创作。

推手们正是利用了这些逻辑,再叠加算法逻辑来兴风作浪:

1.利用情绪偏见:人性天生更容易被道德化情绪(如愤怒、嘲讽)驱动。推手就大量生产这类内容,因为算法统计发现它们点击率、互动率更高,从而给予更多推荐,形成“情绪内容→高互动→算法推荐→更广传播”的循环。

2.制造“同温层共振”:社交媒体容易让人待在观点相近的圈子里(同温层)。推手通过精准标签,将极端内容投放给特定群体。在封闭讨论中,温和观点易被排斥,立场逐渐走向极化。

3.操纵叙事框架:推手常把复杂问题简化为“××都是××的”这类易传播的“梗”或框架。当这个框架与部分受众的潜在观念契合,就会触发广泛模仿和传播,真相和理性讨论的空间被挤压。

其背后的本质非常直接:流量即利益。更多的流量意味着更多的广告分成、更快的粉丝积累,从而通过带货、卖课、接广告等方式变现。甚至在某些竞争格局下,平台方也可能因“流量至上”的运营逻辑,对这类内容默许甚至纵容。

③整治措施与平台整改方向

此次专项行动的整治措施非常明确:

明确整治对象与环节: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平,排查话题、榜单、推荐、弹幕、评论等重点环节。

从严处置:对存在突出问题的网站平台、账号和MCN机构,将依法从严处置处罚。近期对“小红书”平台的处罚便是一个明确信号。

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要求平台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加强内容审核,坚决堵塞漏洞。

平台要真正做好整改,远不止于应付检查,而需进行深层变革:

重构算法价值观:不能唯“用户停留时长”和“互动率”论。应在推荐系统中引入质量分、正能量系数、权威度等多元评价指标,让理性、真实、有益的内容获得更多展示。

设立“反思”机制:例如,对传播过快的内容设置“冷却期”,或是在转发敏感信息时提示“转发前请先阅读原文”,给情绪降降温。

加强人工审核与赋能:特别是在敏感话题和热点事件中,强化人工审核与巡查,并对一线审核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法律支持。

④普通网民如何避免被带偏?——保持清醒:

1.核查信源:看到惊人信息,先问“是谁说的”。权威媒体、政府机构官网发布的信息通常更可靠。对匿名“网友说”“据说”保持高度警惕。

2.逆向搜索:利用平台“图片搜索”等功能,核查图片或视频是否被张冠李戴。注意观察发布账号的历史内容,如果其长期、大量发布极端情绪化内容,则其可信度要打折扣。

3.警惕极端情绪:内容如果让你立刻感到无比愤怒或极度恐慌,不妨先停一停。推手往往靠刺激情绪来让人放弃思考。主动跳出“同温层”,有意识地关注不同立场、相对理性克制的声音,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4.管住“转发”的手:在转发前,花几分钟简单核实。你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在为这条信息的传播投票。让子弹飞一会儿,很多时候真相会自然浮现。

这次整治行动是对网络生态的一次重要净化。其成功既需要监管部门的持续努力和平台的自我革新,也离不开我们每一位网民的理性参与。

当你学会用事实核查给信息“去伪存真”,用批判性思维给情绪“降温冷却”,就已经为自己建立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来源:新生代作手阿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