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利用中国绿色转型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视角、机遇与挑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6 10:09 1

摘要:2025年全球解决方案峰会于5月5日在德国柏林开幕,为期两天,汇聚了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商业领袖,围绕“弥合分歧,迈向全球繁荣新路径”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本次峰会的官方出版物《全球解决方案期刊》刊登了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的文章《利用中国绿色转型

2025年全球解决方案峰会于5月5日在德国柏林开幕,为期两天,汇聚了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商业领袖,围绕“弥合分歧,迈向全球繁荣新路径”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本次峰会的官方出版物《全球解决方案期刊》刊登了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的文章《利用中国绿色转型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视角、机遇与挑战》。该文收录于“地缘经济与贸易”专栏,指出中国日益加速的清洁能源进程可被有效利用,助力全球脱碳进程。

以下为全文内容:

引言

2024年被记录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凸显了全球在新能源生产方面加大努力的紧迫性。尽管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但新能源产能和投资仍存在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中国大幅调整了其气候政策,从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被动角色转变为积极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这一绿色转型不仅对中国自身意义重大,也为全球带来诸多益处。为了充分利用中国的绿色转型推动全球气候减缓,国际社会应抓住这一进展契机,这不仅契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利于整个世界。

气候变化的破坏性影响

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也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候变化已对农业、能源、基础设施以及全球供应链等多个关键行业造成严重干扰,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因其经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食品安全正面临气温升高和极端天气的双重威胁;供应链频繁中断,基础设施遭受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状态。

新能源产能与投资的严重短缺

尽管全球各国政府已纷纷采取行动,但新能源产能和投资仍面临严重短缺。国际能源署(IEA)呼吁每年在清洁能源领域投入4.5万亿美元,然而在2023年,实际投入的资金仅为该目标的一小部分,为1.3万亿美元。这一巨大差距凸显出开发高性价比产品、优化资源配置以提升效率,以及推进技术创新以加快进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太阳能电池板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被认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据国际能源署测算,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与“产能过剩”说相去甚远。

类似地,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销售量同比增长35%。然而尽管预计到2027年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将达到3000万辆,中国在2023年仅出口了120万辆电动汽车,这一数据反映出供应严重不足的现状。

这种短缺主要影响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要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亟需来自国际社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因此,各国应承诺通过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贸易体系,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应用与流通。同时,应避免将气候议题政治化,或将其作为经济工具。任何阻碍全球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政策,尤其是过度的贸易限制,都会加剧全球气候合作的复杂性,削弱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与行动力。

中国绿色转型的进展

近年来,中国的气候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过去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被动参与,转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承担负责任的领导角色。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加快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实现绿色复苏与发展,并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仅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机制推动国际绿色发展合作。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协定并推动可持续贸易,中国正逐步走到全球气候治理的前沿。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总部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原中国商务部副部长、WTO前副总干事易小准指出,中国的绿色政策不仅对国内经济具有深远影响,也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目前,尽管煤炭仍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来源,但中国正大力减少对煤炭的依赖,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根据中国“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将成为中国未来能源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电动汽车技术、智能电网、储能系统以及其他环保技术方面投入巨大。同时,中国正在建立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推动高排放行业加快技术升级,向绿色发展转型。

更进一步,中国还在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通过广泛应用这些技术,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碳足迹。

中国绿色转型日益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

正如易小准所强调的,中国的绿色转型更多是由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推动的,而非依赖政府补贴。他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成功并非建立在长期的政府补贴基础上,而是在于培育市场竞争、推动快速的技术创新,以及依托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

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建立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减排机制,确保碳交易的透明与公平。这不仅有助于中国控制碳排放总量,也保障了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市场创造了更加公正的环境。通过这些举措,中国在推动本国绿色经济转型的同时,也维护了多边贸易体系的稳定,展现出其对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在早期阶段,政府补贴曾助力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快速增长。然而近年来,中国已逐步减少对光伏、风电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补贴。例如,2018年发布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大幅削减了光伏补贴,并限制了新增光伏项目的规模。随着补贴的减少,中国光伏企业通过提升技术和降低生产成本不断增强竞争力,使电价逐步下降,从而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政府从2017年起逐步减少对该行业的补贴,并于2022年完全取消了对购车者的补贴。这一举措加速了行业的市场化进程,促使电动汽车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展开竞争。2018年,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商多达480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今仅剩约50家企业。这种竞争压力推动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使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有利的地位。

越来越多有关产能过剩和关税问题的质疑

绿色转型在中国国内和全球范围内都带来了诸多益处,包括降低能源成本、保护环境,以及通过贸易和技术转让支持其他国家。然而,中国在推进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产能过剩的质疑,同时也受到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挑战。近年来,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化的趋势有所逆转,全球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领域,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贸易体系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危机。

全球贸易增长一直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键驱动力之一。然而,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尤其是近年来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以本地为中心”的政策,国际贸易的开放性和公平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在可再生能源产品领域竞争,各国实施了与自由贸易政策相冲突的措施,如关税和其他绿色贸易壁垒。这些政策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争议,还加剧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协调贸易政策方面的冲突。

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建议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政策正逐步向绿色和低碳模式转型。面对这一趋势,各方不应诉诸保护主义,而应将重点放在促进合作上。

各国政府、企业以及国际组织应携手合作,制定并实施可持续的贸易政策,推动绿色产品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以下为建议措施的具体内容:

制定可持续贸易政策,优化绿色产品结构

各主权国家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贸易政策,鼓励可持续产品的出口,同时限制高能耗、高排放原材料的出口。这将有助于优化全球绿色产品和服务贸易的结构。

各国应充分发挥地区产业优势和绿色发展的潜力,加快向绿色能源的转型,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与制造中优先采用低碳、高能效、环境友好的绿色材料与技术,从而提升绿色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例如,中国与欧洲在汽车领域可探索新的产业合作模式,如联合研发机构、共建人才培养项目和统一技术标准。中国制造商可以在欧洲设立生产基地,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技术交流。目前,比亚迪正于匈牙利建设电池生产工厂,扩大当地电动汽车制造能力。此外,全球领先的电池技术公司宁德时代正在德国、匈牙利和西班牙开发多个重大项目。这些投资表明,制造业协同可以实现双向发展,借鉴欧洲车企在中国取得的成功经验,同时适应当前汽车产业的新格局。

同时,欧盟与中国应重启《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谈判,为企业提供关键的制度保障。

深化多边、双边与区域合作

各国应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全面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各国应积极倡导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政策框架下,推动可持续投资、生产与消费。应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平台,推动全球治理共识,更新相关规则,促进建立新的可持续贸易机制。各国还应推动鼓励可持续贸易的政策,通过多边谈判降低乃至免除可持续产品的关税,并为其通关提供贸易便利化措施。

推进低碳法规建设,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在主要全球机构中建立更完善的低碳法规体系。早在2012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就就一份环保产品清单达成全球首个实质性协议,旨在促进此类产品的贸易自由化,涵盖54个海关税则编码。202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议全球主要碳排放国家在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下,综合考虑发展阶段与历史排放责任,提高碳价,并设立碳价底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长期以来也强调碳定价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政策工具。

各国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多边合作平台,推进可持续贸易和绿色金融领域的政策协调,在包容性框架下制定统一标准。同时,还应努力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并推动技术创新方面的国际合作。

加强绿色产业链的国际合作

中国应充分发挥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全球引领作用,推动上下游产业及相关领域的国际低碳发展。应加强绿色制造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建立低碳绿色产业与供应链合作体系,实现高端资源与实体经济的高效融合。

其他措施还包括: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降低绿色产品与技术进入市场的成本,以加快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推广;同时,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提升整体战略的协调性与执行力。

深化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

为推动国际合作,应在气候投融资方面加强全球务实合作,鼓励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绿色服务以及其他关键领域提供融资支持。

为完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机制,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建设:评估标准的对接、环境与治理信息的报告与披露。鉴于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引领作用,中国可在推动上述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应积极探索制定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并加强在统一的绿色金融框架下的全球协调合作。建议由中国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提供信贷服务,发行可持续债券,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减碳项目和绿色经济发展,同时协助欠发达经济体建立碳市场。

推动南南合作,共促绿色转型

建议加强绿色转型领域的南南合作。2023年11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国家签署了48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当前应进一步在“一带一路”经济贸易合作区内设计和推广绿色转型方案,帮助相关国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源基础设施,以满足其绿色发展需求。

中国可利用自身的绿色转型经验,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中扩大绿色技术和绿色产能的输出,助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之,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且需要全球持续共同行动。国际社会必须团结一致,在当前绿色转型和气候治理的良好势头基础上,深化协作。通过集体努力,我们能够共同塑造一个气候行动不仅是必要举措,更成为推动全球进步、创新与共享繁荣的强大动力的未来。

文章选自GLOBAL SOLUTIONS JOURNAL ISSUE 11

Leveraging China's Green Transition for GlobalClimate Mitigation

来源:全球化智库(CC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