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竟然如此罕见,你了解吗?

B站影视 2024-12-05 18:30 3

摘要:尿崩症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内分泌疾病,其特点是尿量异常增多,伴随极度口渴和多饮。尿崩症的发生可源于多种原因,包括生理性的、疾病性的以及药物性的等。本文将详细探讨尿崩症的定义、症状、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尿崩症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内分泌疾病,其特点是尿量异常增多,伴随极度口渴和多饮。尿崩症的发生可源于多种原因,包括生理性的、疾病性的以及药物性的等。本文将详细探讨尿崩症的定义、症状、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一、尿崩症的定义

尿崩症,顾名思义,是指尿量显著增多,通常定义为24小时尿量超过3000毫升,并持续72小时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体内大量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导致电解质失衡和一系列相关症状。尿崩症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二、尿崩症的症状

尿崩症的主要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低比重尿。患者每天的尿量可能达到4-10升甚至更多,这是由于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所致。由于大量排尿,身体丢失大量水分,患者会出现极度的口渴感,需要频繁饮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此外,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比重通常较低,常在1.005以下,这是因为尿液中溶质含量少,水分多,导致尿液密度降低。

三、尿崩症的病因

尿崩症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妊娠性尿崩症、遗传性尿崩症和药物性尿崩症等。



1. 中枢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抗利尿激素(ADH)合成、转运、储存或释放不足所致。常见病因包括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发育不全或退行性病变、颅脑外伤、脑部肿瘤如颅咽管瘤、松果体瘤等、脑部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这些因素影响了ADH的正常分泌,导致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引起多尿、烦渴等症状。

2. 肾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是一种肾小管对ADH敏感性缺陷或抵抗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继发性。遗传性肾性尿崩症多为X-连锁隐性遗传,是由于肾集合管主细胞上的水通道蛋白-2(AQP2)基因突变,使AQP2功能异常,导致肾脏对ADH反应低下。继发性肾性尿崩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慢性肾盂肾炎、阻塞性尿路疾病、肾小管酸中毒、高钙血症、低钾血症等,这些疾病损害了肾小管的功能,影响了肾脏对ADH的反应,进而出现尿崩症的表现。

3. 妊娠性尿崩症:妊娠期间发生的尿崩症称为妊娠性尿崩症。其发病机制与孕妇体内的激素变化有关。在妊娠期间,胎盘会产生一种酶——血管加压素酶,这种酶可以降解抗利尿激素ADH,使ADH的水平降低。同时,孕妇的血容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升高,也会加重肾脏对水的排泄。部分孕妇可能存在下丘脑-垂体功能的轻度异常,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妊娠性尿崩症的发生。



4. 遗传性尿崩症:遗传性尿崩症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除了前面提到的肾性尿崩症中的X-连锁隐性遗传外,还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尿崩症类型。这些基因突变可影响抗利尿激素ADH的合成、分泌或者作用靶点的功能。例如,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ADH的能力下降,或者使ADH的前体物质加工异常,无法形成有活性的ADH。另外,一些基因突变可能影响肾脏细胞上ADH受体的结构或功能,使ADH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引起尿崩症。

5. 药物性尿崩症:某些药物可导致尿崩症的发生。例如,锂盐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常用药物,长期使用锂盐可抑制肾集合管对ADH的反应,使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从而引起尿崩症。去氨加压素使用不当如剂量过大或突然停药也可能导致类似尿崩症的表现。还有一些药物如两性霉素B、顺铂等,可能对肾小管造成损害,影响肾脏的浓缩功能,进而引发尿崩症。

四、尿崩症的诊断

尿崩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禁水加压素试验、DDAVP试验、血中ADH含量检测以及垂体影像学检测等。其中,禁水加压素试验是诊断尿崩症的金标准。正常人在禁水后,血容量下降,ADH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尿渗透压升高,血压无变化;而尿崩症患者在禁水后,血容量下降,ADH分泌不足,尿量不明显减少,尿渗透压不升高,血压升高。



近年来,研究者们还发现了新的诊断方法。例如,使用精氨酸刺激和肽素进行尿崩症的诊断。和肽素是加压素前体C端一段短肽,是一种新颖的、稳定和可靠的抗利尿激素标志物。通过输注精氨酸刺激垂体释放ADH,然后监测血浆中和肽素的含量,可以准确区分尿崩症和原发性烦渴症患者。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且安全、耐受性好。

五、尿崩症的治疗

尿崩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 一般治疗:尿崩症患者需要保证足量的水分摄入,以减少肾脏的溶质负荷。同时,应限制蛋白和盐的摄入,以减轻肾脏负担。

2. 药物治疗:患者可以遵医嘱口服药物,以减少尿液的生成。常用的药物包括氢氯噻嗪片等利尿剂,以及氯磺丙脲片、卡马西平片等抗利尿药物。对于中枢性尿崩症患者,还可以使用去氨加压素等替代治疗,以补充体内缺乏的ADH。


3. 手术治疗:对于由肿瘤或膀胱逼尿肌松弛等原因引起的尿崩症,可以考虑手术切除肿瘤或修复膀胱逼尿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尿崩症,手术治疗通常难以治愈,只能通过治疗缓解症状。

六、结语

尿崩症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疾病,其病因多样,症状明显,诊断复杂,治疗也需要个体化。通过深入了解尿崩症的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同时,对于尿崩症患者而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也是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未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多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出现,为尿崩症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来源:小陈讲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