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每周至少飞行两次的商务人士,五年前我第一次在万米高空遭遇剧烈头痛时,还以为自己突发脑溢血了。那种太阳穴突突跳动的痛感,伴随着耳膜被撕裂般的压力,直到落地后两小时才逐渐消退。后来我才知道,像我这样的"飞行头痛患者"在航空医学上被称为"气压性头痛"(Bar
作为一个每周至少飞行两次的商务人士,五年前我第一次在万米高空遭遇剧烈头痛时,还以为自己突发脑溢血了。那种太阳穴突突跳动的痛感,伴随着耳膜被撕裂般的压力,直到落地后两小时才逐渐消退。后来我才知道,像我这样的"飞行头痛患者"在航空医学上被称为"气压性头痛"(Barometric Headache),每12个乘客中就有1人会不同程度地经历这种痛苦。
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的气压变化是头痛的主要诱因。当海拔升高至巡航高度时,机舱内气压通常相当于海拔1800-2400米的气压水平,这意味着氧气分压比地面低20%左右。我们的鼻窦是由骨骼构成的密闭腔体,内部充满空气。当外界气压快速变化时,如果鼻窦开口(窦口)因感冒、过敏等原因出现堵塞,就会在窦腔内形成负压,刺激三叉神经末梢产生疼痛。
航空医学研究显示,起飞和降落阶段发生头痛的概率是巡航阶段的3.7倍。有鼻窦炎病史的乘客出现气压性头痛的风险是普通乘客的4.2倍。建议在飞行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必要时可短期使用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保持窦口通畅,但需注意这类药物可能升高血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飞行常客,身体在飞行时也会悄悄进入"战或逃"状态。飞机引擎的次声波振动(频率10-20Hz)会无意识地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导致皮质醇水平在飞行期间平均升高37%。这种"压力荷尔蒙"不仅会加剧血管扩张型头痛,还会引发焦虑、胃部不适等连锁反应。
我在采访多位航空医生后总结出一个实用技巧:起飞前20分钟进行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能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2019年《航空与环境医学》期刊的研究证实,这种呼吸方式可使飞行员应激激素水平降低28%,对普通乘客同样有效。
机舱内的相对湿度通常低至10-20%,比大多数沙漠还要干燥。在这种环境下,人体每小时通过呼吸和皮肤会流失约150ml水分。脱水不仅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使脑部供氧不足,还会减少脑脊液量,使大脑在颅骨内的缓冲空间变小,更容易因颠簸产生"晃动性头痛"。
我个人的应对方案是:每飞行1小时补充100-150ml电解质水(可自制:500ml水+1/4茶匙盐+少量柠檬汁),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有趣的是,南非醉茄(Ashwagandha)确实如资料所言具有适应原作用,能提升17%的抗应激能力,但建议选择标准化提取物(含5%睡茄内酯),普通粉剂效果有限。
机翼附近的座位确实是晃动最小的区域,这里的垂直移动幅度比机尾小6-8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靠窗座位其实比过道座位更适合易头痛人群——不仅能通过固定视线于地平线来减少视觉-前庭冲突,窗框还可以作为头部支撑点。
我特别推荐尝试"飞行员姿势":将座椅调至100-110度倾斜,用U型枕支撑颈部,双脚平放地面,这个姿势能降低35%的颈部肌肉张力。2018年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发现,保持这个姿势的乘客出现颈部相关头痛的概率降低62%。
对于重度头痛易感者,可以考虑起飞前1小时服用400mg布洛芬(非阿司匹林,避免胃部不适),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预防血管扩张性头痛。茶苯海明等抗晕动病药物对前庭性头晕效果更好,但可能引起嗜睡。
我经过多次实践发现,生姜提取物(含5%姜烯酚)配合维生素B6效果显著,能将飞行相关恶心头痛发生率降低44%。具体方案:起飞前2小时服用250mg生姜提取物+50mg维生素B6,之后每4小时重复一次。
预防飞行头痛需要系统性方案,就像飞行员执行检查单一样严格。我的完整清单包括:飞行前24小时避免酒精、充足睡眠、鼻腔冲洗;飞行当天提前值机选座、准备电解质水;登机后调整座椅、定时补水、进行呼吸练习。记住,当头痛已经发作时才采取措施,效果会大打折扣。希望这份来自航空医学专家和飞行常客的双重视角指南,能帮助你告别高空头痛,享受舒适旅程。
更多健康营养素在我主页橱窗中搜索即可。一对一指导请私信。
来源:诺亚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