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海里藏着不少颠覆认知的狠角色,幽灵鲨就是其中之一,这货名字带"鲨",却跟鲨鱼早就闹翻了,四亿年前就分道扬镳,自己搞了个"奇美拉"分支单独演化。
文|咸菜
编辑|江娱迟
深海里藏着不少颠覆认知的狠角色,幽灵鲨就是其中之一,这货名字带"鲨",却跟鲨鱼早就闹翻了,四亿年前就分道扬镳,自己搞了个"奇美拉"分支单独演化。
最离谱的是雄性幽灵鲨的额头,竟长着个带钩子的伸缩器官,既能当"狼牙棒"勾住配偶,又长得像牙齿。
科学家吵了多年:这到底是牙齿长错了地方,还是皮肤长了骨刺?最近佛罗里达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总算给这桩悬案找到了答案。
幽灵鲨这名字没起错,它活得确实像深海幽灵,成年体长最多两米,皮肤光溜溜的没有鳞片,跟身披"牙齿铠甲"的鲨鱼完全不同。
它嘴里没有鲨鱼那种可再生的尖牙,只有几块方形齿板,碾起螃蟹、贝类来就像家用石磨。
但真正让它出圈的,是雄性头顶那套"恋爱装备",一个可伸缩的额钩,表面布满弯钩状结构,交配时能牢牢勾住雌鱼胸鳍,在暗流里稳住阵脚。
这结构到底算不算牙齿?争议点就在这儿,脊椎动物的牙齿大多乖乖待在嘴里,负责咀嚼食物,哪有跑到头上干起"婚恋中介"活儿的?
更有意思的是,幽灵鲨的演化谱系极其古老,堪称"活化石",它们四亿年前就与鲨鱼分道扬镳,如今属于全头亚纲银鲛目,跟我们熟悉的鲨鱼、鳐鱼只是远房亲戚。
这种独特地位,让它成了研究"口腔外牙齿"演化的最佳样本。
为了搞清楚额钩的真实身份,科学家把目标锁定在普吉特海湾的斑点鼠鲨身上,这可不是简单看看外形,研究团队祭出了三板斧:查化石、做CT、测基因。
第一份关键证据来自3.15亿年前的Helodussimplex化石,通过追溯这位幽灵鲨的远古亲戚,科学家发现它们的牙齿最初长在上颌,后来慢慢"迁移"到了头顶。
这就像找到了家族老照片,证明牙齿移位不是凭空出现的,更绝的是基因测序结果,额钩的生长机制,居然和现代鲨鱼颌骨里的牙齿一模一样,都来自一种叫"齿板"的组织,此前人类从没在颌骨外发现过这东西。
"这些鱼把造牙程序改造成了繁殖工具",芝加哥大学的迈克尔・科茨教授一语道破天机。
说白了,幽灵鲨就是把祖先用来吃饭的基因程序,改造成了谈恋爱的神器,这种"挪用"操作,在生物演化里其实相当常见。
这项研究扒开了自然选择的核心套路:演化从不爱从零开始,更爱搞"废物利用"。
长期以来,科学家争论牙齿是"向内演化"(从皮肤突起变成口腔牙齿)还是"向外演化"(从喉咙棘刺迁移到口腔),幽灵鲨的案例证明:没必要非黑即白。
中国科学家在4.39亿年前的鱼类化石里发现,早期牙齿和皮肤鳞片本是同根生,这说明生物体内的结构改造早就玩得很溜了。
佛罗里达大学的卡莉・科恩说得更直白:"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颌骨外的牙齿可能比比皆是。
"这话不假,幽灵鲨的额钩不是特例,而是演化灵活性的绝佳证明,大自然从不会按常理出牌,它更像个精打细算的工程师,把现成零件改改用途,就能玩出新花样。
幽灵鲨额头的"牙齿钩子",说到底是演化搞出来的"跨界发明",它告诉我们:生物进化从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现有基础上修修补补、灵活改造。
四亿年的独立演化,让幽灵鲨成了深海里的"改装大师",用吃饭的基因程序解决了恋爱难题。
这也提醒我们,深海里藏着的演化秘密还有很多,说不定下一个发现,就藏在某个怪咖生物的奇特长相里。
来源:江语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