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灭火救援中 “攻防矛盾” 为何频发?内外战术协同难题亟待破解。当举高消防车水炮向着火建筑外墙强力射水,却意外将烟热推向室内作战的消防员;当消防员全力内攻灭火,却因队友贸然开启另一侧房门引发火势骤增 —— 在灭火救援这场与火魔的 “攻防战” 中,为何看似合理的战
【一句话】
打好攻防战,破解矛盾局
【一句话作战智慧原文】
外围控制和内攻压制要协调,当人员准备内攻时,建筑外部的射流应关闭,防止将烟和火推向内攻消防员。
【专业解读】
灭火救援中 “攻防矛盾” 为何频发?内外战术协同难题亟待破解。当举高消防车水炮向着火建筑外墙强力射水,却意外将烟热推向室内作战的消防员;当消防员全力内攻灭火,却因队友贸然开启另一侧房门引发火势骤增 —— 在灭火救援这场与火魔的 “攻防战” 中,为何看似合理的战术配合,时常演变为威胁消防员安全、加剧火势蔓延的 “矛盾局”?现代灭火救援早已不是单一环节的 “单兵作战”,而是涉及气流控制、战术配合、指挥调度的系统工程,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偏差,便可能触发连锁风险。而这背后,既关乎对 “防御型攻击”“流动路径” 等专业理论的认知深度,更考验着火场指挥体系的协同效能。
(1)成功经验体会
2023年8月22日,消防员历经约2小时20分钟,成功扑灭了天津市南开区万兴街道南京路新天地大厦东侧外墙火灾,“外攻时要与内攻力量做好协同,防止烟热随射流扑向室内”,成为一条重要的经验体会。使用举高消防车水炮向着火建筑射水时,若对 “内外夹攻” 战术存在误解,不仅可能导致火势扩大,而且可能造成建筑内消防员受伤。此类 “攻防矛盾” 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对 “防御型攻击” 策略的概念认知模糊,二是火场指挥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指挥。
(2)流动路径理论
着火建筑内气流的流动遵循从高压区到低压区的规律,气流可能承载火焰、热量和烟气,其流动的路径关系到火势的蔓延。看似简单好懂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灭火救援工作中并不容易。实际上,是在发生了许多消防员伤亡事件之后,人们才通过实验及测试搞清楚了其中原理,并将其运用到灭火救援实战中。这就是2009年北美形成风驱火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流动路径概念。此后,消防员开始思考火场上的“空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VEIS(通风口进入搜索)战术、门控制技术、正压攻击战术等涉及流动路径控制的技战术应运而生。
(3)火场上常见的四种“不协调
再回到战术“不协调”的问题。火场上“不协调”的行动易造成消防员伤亡,主要包括外围控制与内攻压制不协调、通风与内攻不协调、灭火与通风不协调、搜救与灭火不协调等四类。
①外围控制与内部压制不协调
从外围利用水炮等大口径喷射器具向着火建筑内射水,即使不晃动喷嘴,夹带大量空气的射流本身也可产生较大压力,将烟、火和热推向压力相对较低的区域,比如正在室内使用水枪灭火的消防员所在区域。如果是着火建筑为单层的工业或商业建筑,外围举高消防车水炮向着火建筑射水,除上述危险之外,更大危险来自结构倒塌。举高消防车上的水炮流量约25~80L/s,即使按30L/s算,水炮喷射喷10分钟,就可往着火建筑倾注约20吨水。此外,大口径射流还可能推倒女儿墙、击飞墙体砖块、冲走水泥砂浆等,造成结构失稳。因此,不论是何种使用性质的着火建筑,都不可形成内外对射的局面。当使用外围炮射流时,内攻消防员应撤离至安全区域。如高层建筑火场,内攻消防员撤离至楼梯间并关闭防火门;单层工业建筑特别是轻型结构建筑火场,则应撤离出着火建筑,再次进入着火建筑前,须重新评估结构的稳定性。
②通风与内攻不协调
2012年2月24日,美国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里弗代尔高地第57大道6404号住宅发生纵火案,7名消防员在扑救火灾时受伤,其中两人身负重伤。消防员在没有水带线掩护的情况下,从建筑的前门进入,建筑后侧的地下室窗户被强风(风速约8.9米/秒)吹破,开门5秒后,楼梯内的温度从105℃升至375℃~425℃之间,由于没有水带阻挡,想逃出建筑的消防员短时间内无法从室内打开前门。与内攻不协调的通风,造成了消防员受伤[5.20-1]。最大的教训是到场后未执行环绕侦察,消防员不掌握建筑建在山坡上(图5.20-1),处于上风侧的后侧窗户容易形成进气口这个情况。
图5.20-1 建在山坡上的建筑
③灭火与通风不协调
小型火场的反通风较容易控制,而例如工业或商业建筑等大型火场的通风则容易忽视。参加灭火救援的力量较多时,不同的作战小组分别从建筑前侧和建筑后侧进入着火建筑,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两侧打开的门在火场内形成了气流的流动路径,大量空气补充到充满浓烟的火场内,引起火势突然增大。例如,2022年6月9日某冰雪大世界火灾扑救中,二层西侧冰雪场馆北侧入口门打开,外部空气进入,与内部高温可燃烟气混合并发生燃烧,导致两名消防员无法按原路线返回[5.20-2]。2010年7月3日,美国德克萨斯州博林市442号农市公路3307号马克西姆蛋品加工厂火灾扑救中,作战组一打开建筑后侧装卸台旁的门进入厂房内,几乎在同个时间,另一个小组打开建筑前侧的门进入(图5.20-2)。不久后,两名消防员在浓烟中迷失方向,火势增大。经过紧急救援,其中一名被困消防员获救,另一名不幸殉职[5.20-3]。
图5.20-2 火场鸟瞰图
④搜救与灭火不协调
2011年7月28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多层医疗大楼发生火灾,造成一名消防队长殉职,9名消防员受伤。扑救过程中,灭火组(E6)专注西侧火点,而搜救组(R3)在无协同计划的情况下进入东侧走廊,各自为战。调查报告指出[5.20-4],造成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落实该类型火灾扑救的标准操作程序,如未设立大堂指挥岗、未部署楼梯井支援组等,事故指挥官也未制定包含搜索、灭火和通风的战术方案。
综上,灭火救援中的 “攻防矛盾” 并非偶然,其根源在于对火场上气流流动规律的忽视、“防御型攻击” 等核心策略的认知模糊,以及指挥体系不完善导致的战术协同失效。从外围控制与内攻压制的 “对射风险”,到通风与内攻、灭火与通风的 “气流失控”,再到搜救与灭火的 “各自为战”,四类不协调问题反复印证:火场安全与灭火效率,始终依赖于对 “空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的清晰判断,以及统一指挥下各环节的精准配合。北美风驱火理论提出的 “流动路径” 概念,与 VEIS 战术、门控制技术等实践成果,为破解矛盾提供了科学指引 —— 唯有将理论认知贯穿于战术协同的每一个细节,通过完善指挥体系、强化标准化操作,才能将 “内外夹攻” 真正转化为高效安全的灭火合力,避免以 “攻防” 之名行 “互扰” 之实的悲剧重演。
【灭火救援一句话作战智慧专业解读 – 内攻作战篇第5.20条,校对:剑付、晓彬】
【参考文献】
[5.20-1]Weinschenk C G.,Overholt K J.,Madrzykowski D.NIST Technical Note 1870:住宅地下室风驱火模拟[R/OL].(2015-02).http://dx.doi.org/10.6028/NIST.TN.1870.
[5.20-2]浙江省应急管理厅.杭州市临平区杭州冰雪大世界“6·9”较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R/OL].(2022-09-01).https://yjt.zj.gov.cn/art/2022/11/4/art_1228978417_59110899.html.
[5.20-3]Tarley J,Bowyer M.Volunteer Captain Runs Low on Air, Becomes Disoriented, and Dies While Attempting to Exit a Large Commercial Structure – Texas[R/OL].(2011-08-29).https://www.cdc.gov/niosh/fire/reports/face201016.html.
[5.20-4]Bowyer M E., Miles S.A Career Captain Dies and 9 Fire Fighters injured in a Multistory Medical Building Fire—North Carolina[R/OL].(2012-09-27).https://www.cdc.gov/niosh/fire/reports/face201118.html.
来源:应急救援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