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全球糖尿病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 2025)于9月15拉开帷幕。本届大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延兵教授团队共有6项研究成果展示,内容涵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后C肽变化与血糖缓解的关系,骨骼
今年全球糖尿病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 2025)于9月15拉开帷幕。本届大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延兵教授团队共有6项研究成果展示,内容涵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后C肽变化与血糖缓解的关系,骨骼肌质量,握力对妊娠糖尿病风险的影响、受控衰减参数增加与代谢综合征进展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基于此,本刊特别邀请李延兵教授对其点评,现整理如下。
李延兵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二级教授、内分泌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名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内分泌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组组长广东省国家级医学领军人才、广东省优粤人才国家重大慢病重点专项首席专家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代谢与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胰岛B细胞保护及慢性并发症防治,主要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BMJ、 Lancet、Diabetes Care、Metabolism 、Thyroid、JCEM等著名学术刊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成就奖等多个奖项。1.新诊断的T2DM患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后更显著的C肽降低预示着更好的血糖缓解
作者:陈其谋、刘烈华、柯伟健、马佳静、李旭辉、韦芳、李延兵
研究目的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SIIT)已被证实可诱导新诊断T2DM患者的血糖缓解,但相关预测因子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强化治疗前后空腹C肽(FC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糖缓解的关系。
研究方法
共纳入222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A组(n=110)和B组(n=112)。所有患者在基线评估后接受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直至血糖达标。随后,A组继续CSII 1周并过渡至基础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4周维持方案;B组继续CSII 2周。所有患者均随访16周,根据随访期血糖情况分为缓解组和非缓解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FCP水平。
研究结果
SIIT后,患者FCP水平下降(2.50±0.86 vs. 2.11±0.67 nmol/L,P
研究结论
新诊断T2DM患者在SIIT后FCP水平的显著下降与血糖缓解密切相关,尤其在基线FCP处于1.4–2.5 nmol/L患者中,其预测价值更为突出。
专家点评
李延兵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团队长期致力于胰岛素强化治疗方面,此次围绕新诊断T2DM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的血糖缓解,提出了一个颇具临床意义的发现:相较于基线水平,空腹C肽的下降幅度(ΔFCP)比绝对值更能精准预测血糖缓解结局,是独立预测因子,尤其在基线C肽1.4~2.5 nmol/L的患者中,ΔFCP的预测价值更为显著,能真实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的适应性调整。这一结果为临床筛选适宜人群、优化治疗策略提供了新依据,同时确定了ΔFCP下降0.8%的界值,并经多亚组验证,具有较高的稳健性和推广价值。
2.骨骼肌质量、握力和妊娠糖尿病风险——来自横断面流行病学和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的综合证据
作者:赖凤华、陈楠、徐长柳、梁书荟、李延兵、肖海鹏、曹筱佩
研究背景与目的
骨骼肌在维持机体葡萄糖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骼肌健康指标(包括四肢瘦体重[ALM]和握力)与妊娠期糖尿病(GDM)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采用横断面设计,分析20~59岁有生育史女性中GDM病史与ALM及握力的关系。同时,利用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和FinnGen联盟的汇总统计数据,开展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以验证其因果关联。
研究结果
在NHANES纳入的1890名有生育史女性中,共229例有GDM病史(加权比例10.4%),其相对ALM和握力均显著降低(P
研究结论
骨骼肌健康不良(表现为ALM和握力下降)导致GDM风险增加。维持和增强骨骼肌质量及力量对于预防育龄女性GDM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点评
李延兵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该研究通过大样本量的NHANES数据库以及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确定了骨骼肌健康指标与妊娠糖尿病发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了ALM降低与握力减弱是导致妊娠糖尿病发病风险升高的重要因素,而妊娠糖尿病并非导致骨骼肌健康不良的原因。该研究弥补了既往观察性研究中对于混杂因素校正不足的缺陷并进行了因果关系的判断。通过这两种简易测量的骨骼肌健康指标可以快速识别GDM高危人群,通过早期积极进行运动训练提升骨骼肌健康,对妊娠糖尿病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3.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增加与MetS进展的关系:一项为期6年的纵向研究
作者:曹玉萍,李江宏,黄小敏,邓婉萍,黄知敏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明确CAP动态变化与Met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并量化CAP对MetS各组分变化的预测效能。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18年和2021年为双时间点基线,2024年为随访终点,每3年收集一次我院医务人员体检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与无脂肪肝(CAP
表1. 不同CAP分组中基线无MetS的研究对象在随访期间发生MetS的风险比较
模型1为粗模型,未校正
模型2对性别、基线BMI进行校正
模型3对性别,基线BMI、LSM、CR、eGFR、AST、ALT、UA、CHOL、LDL - c进行校正
表2. CAP值每增加10 dB/m对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的影响
模型1为粗模型,未校正
模型2对性别、基线BMI进行校正
模型3对性别,基线BMI、LSM、CR、eGFR、AST、ALT、UA、CHOL、LDL - c进行校正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CAP不仅是代谢紊乱的敏感指标,还能捕捉代谢组分的动态变化,可作为预测代谢健康状态改变的无创标志物。
专家点评
李延兵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MetS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等多种疾病的共同病因,加强对代谢综合征的监测和管理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前瞻性队列设计,证实CAP动态变化与MetS发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揭示了CAP每增加10 dB/m对应各代谢组分风险的量化增幅,为代谢异常的早期预警及动态评估和管理提供了精准无创的方法。
4.抑制15-PGDH改善MASH肝纤维化:一种新型治疗策略
作者:李旭辉、马佳静、刘博苑、陈其谋、韦芳、李延兵
研究背景与目的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并且是T2DM的重要危险因素。MASLD若不进行有效干预,可能进展为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炎(MASH)及肝纤维化,显著增加患者的肝硬化与肝癌风险。前列腺素E2(PGE2)在纤维化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而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15-PGDH)是PGE2的关键降解酶。SW033291是一种特异性15-PGDH抑制剂,有望通过增强PGE2水平改善纤维化。本研究旨在探讨抑制15-PGDH能否减轻MASH相关的肝纤维化。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高脂饲养小鼠构建MASH模型,检测肝组织中15-PGDH的表达水平。并在体外应用TGF-β诱导的LX-2细胞、棕榈酸诱导的THLE-2细胞和HepG2脂肪变模型,观察SW033291处理后纤维化相关标志物(FN1、COL1A1、α-SMA)的表达变化。同时通过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CCK-8实验评估细胞活力,并采用qPCR与Western blot等技术进行验证。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高脂饮食小鼠肝脏中15-PGDH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SW033291处理可显著抑制TGF-β诱导的LX-2细胞纤维化标志物表达,减轻细胞增殖并促进DNA合成减少。在HepG2模型中,SW033291能降低脂肪滴积累,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CCK-8结果表明,SW033291对正常肝细胞THLE-2几乎无毒性作用。整体结果提示,抑制15-PGDH可有效缓解肝纤维化和脂肪变性。
研究结论
SW033291可通过抑制15-PGDH有效减轻MASH模型中的肝纤维化和脂肪变性,为T2D相关MASH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策略。后续需开展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并探索作用机制。
专家点评
李延兵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MASLD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进展为MASH及肝纤维化后,不仅危害肝脏健康,且显著增加T2DM和心血管疾病风险。PGE2在炎症与纤维化调控中作用突出,而其降解酶15-PGDH的功能尚未明晰。本研究发现,抑制15-PGDH可显著减轻MASH模型中的肝纤维化与脂肪变性。SW033291作为15-PGDH抑制剂,能抑制纤维化标志物表达,减少肝细胞脂肪沉积,并保护正常肝细胞,为T2DM相关肝病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和干预策略。
5.通过机器学习发现可预测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长期应答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唐松文,刘烈华
研究背景与目的
SIIT已被证实能有效恢复新诊断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并实现2型糖尿病的缓解。然而,约50%的患者在治疗后一年内会出现高血糖的复发,因此,发现可靠的SIIT长期缓解预测因子并构建性能稳健的预测模型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旨在发现具有潜在预测价值的血清microRNA生物标志物,开发可用于预测SIIT后长期缓解的临床预测模型,同时探讨驱动SIIT后长期缓解异质性的分子机制。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利用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的两项独立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SIIT单纯带泵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血清样本开展研究。在生物标志物筛选阶段,对24名患者(队列1)进行血清microRNA表达谱分析,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筛选与SIIT后长期缓解相关的差异表达microRNA。技术验证标志物阶段,使用RT-qPCR在97名患者(队列2)的血清中对所筛选到的差异microRNA进行验证。模型构建阶段,将队列2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构建了包含临床指标的模型1,包含所筛选的microRNA的模型2以及联合临床指标与microRNA的模型3,并从区分度、校准度、临床实用性三个维度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体外细胞模型探讨microRNA所介导的SIIT长期缓解异质性的分子机制。
研究结果
通过队列1患者的血清样本small-RNA测序(n=24),获得了SIIT治疗前、后差异表达的microRNA。借助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3种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出与SIIT后长期缓解密切相关的5个差异表达的microRNA: hsa-miR-363-3p, hsa-miR-502-3p, hsa-miR-532-5p, hsa-miR-6891-5p, hsa-miR-204-3p。队列2(n=97)的RT-qPCR结果显示,5个候选microRNA中,hsa-miR-502-3p的基线差异表达(P
通过对队列2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双向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SIIT治疗后胰岛素分泌敏感指数2与SIIT长期缓解相关。结合基线hsa-miR-502-3p和post.ISSI-2的联合模型3的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下面积(ROC-AUC)为0.837(95%CI: 0.732~0.917),优于仅包含ISSI-2的模型1(ROC-AUC=0.769, 95%CI: 0.649~0.865)。联合模型3的Brier评分为0.160(95%CI: 0.115~0.205),低于模型1的Brier评分0.196(95%CI: 0.153~0.239)。同时,临床决策曲线与临床影响曲线提示联合模型3在大部分风险阈值下决策净收益亦高于模型1与模型2。
通过对hsa-miR-502-3p的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提示其主要参与胰岛素分泌与细胞内外的钾、钙离子的运输,并参与磺脲类受体活性的维持中。功能研究方面,胰岛素分泌刺激实验、CCK-8实验与EdU实验表明,过表达hsa-miR-502-3p可导致高糖下的胰岛素分泌受损以及显著抑制胰岛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能力。瞬时转染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hsa-miR-502-3p通过靶向胰岛素分泌的关键调控因子磺脲类受体1(SUR1),进而调控胰岛β细胞功能。
研究结论
本研究发现基线hsa-miR-502-3p是SIIT长期缓解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成功构建了基于hsa-miR-502-3p与ISSI-2的SIIT长期缓解的新型联合预测模型。本研究还明确了hsa-miR-502-3p与SUR1的调控关系,揭示了 SIIT 治疗异质性的部分分子生物学机制,为T2DM研究与SIIT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依据。
专家点评
李延兵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研究通过整合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与多组学机器学习方法,系统探索了预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长期缓解的生物标志物。创新性地发现血清hsa-miR-502-3p在基线期的表达水平与SIIT后的长期缓解显著相关,并联合ISSI-2构建出具有较高区分度和临床实用性的预测模型。该研究不仅从临床预测角度提供了可靠工具,更通过分子实验阐明了hsa-miR-502-3p通过靶向SUR1调控胰岛β细胞功能,揭示了治疗反应异质性的潜在机制,为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提供了新依据,具有较强的临床转化潜力与科学价值。
6.酮体β羟丁酸在卒中“肥胖悖论”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黄一浓,李睿捷,刘益麟,李延兵,项鹏
研究目的
探究“卒中-肥胖悖论”的细胞及分子学机制。
研究方法
构建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利用脂质及代谢组学,分析卒中早期脂肪、肝脏代谢模式转变,筛选关键代谢物。
研究结果
卒中动员脂肪甘油三酯快速水解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合成酮体以供能。β羟丁酸(BHB)作为体内最主要的酮体,外源性补充BHB可降低死亡率、改善神经功能及血脑屏障完整性;而抑制脂肪酸氧化或肝脏生酮关键酶HMGCS2则会减少BHB生成,加重血脑屏障损伤并提高死亡率。在分子机制上,BHB通过增强组蛋白H3K9的羟丁酰化修饰,上调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从而改善内皮细胞在缺血应激下的屏障功能。
研究结论
酮体BHB是介导“卒中-肥胖悖论”脂肪-肝脏-脑轴”的关键代谢分子,其通过表观遗传修饰上调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促进早期神经修复。
专家点评
李延兵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导致残疾的首要原因,肥胖是增加卒中发病率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与正常体重/偏瘦人群相比,超重/肥胖的卒中患者往往预后更佳,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被称为“肥胖悖论”。有研究认为肥胖人群本身具有更为丰富的能量储备,能够抵抗严重疾病后过强的分解代谢过程,提高对疾病的耐受程度。作为高度活跃的代谢器官,脂肪组织在卒中后动员明显增强,甘油三酯水解后生成大量游离脂肪酸,并在进入肝脏后合成酮体以快速供能。其中,BHB不仅是大脑理想的替代能量底物,更是关键的信号转导、表观遗传修饰分子,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学效应。我们的研究指出BHB是介导脂肪发挥脑卒中后早期神经保护的关键代谢分子,为调控靶向代谢通路治疗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结语
EASD2025大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延兵教授团队的6项研究成果,不仅揭示新诊断T2DM患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后C肽降低与血糖缓解的关系,也探究了骨骼肌健康指标与妊娠糖尿病风险的关联、脂肪肝动态变化与代谢综合征进展的关系、抑制15-PGDH改善MASH肝纤维化的新型治疗策略、机器学习预测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长期应答的生物标志物、酮体β羟丁酸在卒中“肥胖悖论”中的作用机制等多个方面。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科学认知,更在精准诊疗、个性化治疗、无创监测等领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思路与新工具,为临床实践带来重大突破,有望转化为具体临床指南,造福广大糖尿病患者。
来源:国际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