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匾额四大圣手:唐驼、马公愚实至名归!天台山人咋还躲迷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07:03 1

摘要:匾额题字是中国传统书法的“点睛之笔”,既需笔力稳健,又要贴合场景气韵。在民国初年,有四位书法家以精湛的匾额题字技艺被誉为“匾额题字四大圣手”!

匾额题字是中国传统书法的“点睛之笔”,既需笔力稳健,又要贴合场景气韵。在民国初年,有四位书法家以精湛的匾额题字技艺被誉为“匾额题字四大圣手”!

他们便是唐驼、沈尹默、马公愚与天台山人(刘驾西)四人!

四人各有风格,以笔墨为匾额注入独特风骨,留下诸多传世佳作。

第1位唐驼

唐驼原名成烈,江苏武进人。

他幼时家境贫寒,5岁丧父,与兄妹靠母亲洗衣维持生计 。

因写字坐姿不正,29岁时成驼背,遂改名唐驼。

唐驼自幼苦练书法,宗法王羲之、欧阳询,最终自创“唐体”,其字秀美遒劲 、含蓄朴茂。

1901年,他为上海澄衷学堂缮写课本《字课图书》,3000多字的正楷清晰优美,因此名扬沪上,引得各大书局高薪聘请他缮写教科书。

当时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招牌都出自他手,就连钞券、邮票上也有他的字迹,其鬻书收入为沪上一时之冠。此外,他还是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开拓者,引进先进印刷机器,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

第2位沈尹默

沈尹默出生于1883年,祖籍浙江湖州。

他是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还担任过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是《新青年》杂志编委,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

在新文化运动中,沈尹默积极投身其中,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他与于右任并称“南沈北于”,书法以行书和楷书见长,风格秀雅清健,笔力雄健,气息醇厚。

其书法作品流传于海内外,对现代教育中的书法研究贡献重大,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评价他首先是学者和思想者,其次才是书法家。

第3位:马公愚

马公愚189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本名范,初字公驭,后改公禺,因“禺”生僻,便在其下加“心”为“愚” 。

他幼承家学,稍长师承瑞安孙诒让,对周鼎秦权、石刻奇字颇有研究。

马公愚魏碑对联《对月先秋》,在赵之谦魏碑《齐民要术》下了功夫

马公愚篆、隶、真、草无一不精,真草取法钟繇、王羲之,笔力浑厚,气息醇雅,篆隶更具深厚功力,书名传遍大江南北。

绘画上,他擅长山水、花卉、鸟鱼等,篆刻取法秦汉,探本求源,无近人习气,只是这些成就都被他的书名所掩盖。

他曾任上海美术会、中国画会理事等职,著有《书法史》《书法讲话》等。

第4位:天台山人(刘驾西 )

目前关于天台山人(刘驾西)的公开资料较少,无法查到相关信息!

但能与唐驼、沈尹默、马公愚并称为匾额题字四大圣手,足以证明他在匾额题字方面造诣极高。

从同时期其他书家风格推断,他的书法或许同样极具特色,在笔法运用、结构布局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解与表现方式,只是由于资料匮乏,难以详细知晓他的学书经历、书法风格以及代表作品等信息 ,不过在当时的匾额题字领域,他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