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战战败后,奥匈帝国解体,原奥匈帝国德语区在1918年10月21日成立了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并在1919年9月21日正式更名为奥地利共和国,直到1938年3月12日被德国吞并。奥地利军服和军衔经历过四个时期变化:1918到1920年国民军,1920到1923年
一战战败后,奥匈帝国解体,原奥匈帝国德语区在1918年10月21日成立了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并在1919年9月21日正式更名为奥地利共和国,直到1938年3月12日被德国吞并。奥地利军服和军衔经历过四个时期变化:1918到1920年国民军,1920到1923年联邦军,1923到1933年联邦军和1933到1938年联邦军。
一战末期,奥匈帝国陷入内乱和民族矛盾中。1918年10月14日奥匈帝国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要求停战。10月16日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一世发布宣言,向各民族放权,同意建立有各民族自治政府的联邦制国家。10月21日德意志代表成立德意志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并在10月30日组建新政府。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10月29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国成立,10月31日匈牙利终止了与奥地利联盟,奥匈帝国随之解体。11月11日卡尔一世宣布“我正式放弃参与任何政务,但不会放弃皇位”。1918年11月12日临时国民议会宣布成立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
因为奥匈帝国解体,原本奥匈军队随之解散,数以万计的士兵也复员回国。这些士兵给新共和国带来了混乱和犯罪,甚至是红色革命。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各地方当局自发的成立各种民兵组织。为了整合各地民兵组织,国务委员会成立军事部,并组建国民军(Volkswehr),由原奥匈帝国中将阿道夫·冯·博格(Adolf von Boog)担任国民军总司令。不过博格在1919年5月底辞职,主要原因是他在国民军之外还组建了七个自由军团,计划占领当时在匈牙利手中的布尔根兰,而且博格在招募这些部队中发布了反犹太言论,当时军事部国务秘书朱利叶斯·多伊奇(Julius Deutsch)正是犹太裔,所以多伊奇要求博格自动辞职。
阿道夫·冯·博格
1919年2月6日通过一项临时国防法,规定对所有19到42岁男性公民实行义务兵役制,国民军兵力为24,000人。征兵制得以保留,但受到严格限制。服役期只有四个月,农民可以在冬季服役,学生可以在暑假服役。但四个月时间对于训练太短,所以应征入伍还都是前奥匈帝国士兵,但前线服役超过两年者被排除。在应征人数不够时,会补充志愿者。
国民军以营为基本单位,兵力约为400人,每营下辖三个连,在各地区组建并由省司令部指挥。各省组建炮兵营,而骑兵,航空兵和其他兵种未能正式组建。部分地区仅设一个连,有些地区则设多个连。国民军的兵力规模浮动较大,从1918年12月1日的46,000人到1919年7月1日的27,600人。
1918年国民军招募
国民军后来参与了同南斯拉夫陆军在布尔根兰地区的军事冲突,并在1919年4月和7月阻止了维也纳红色革命的爆发。由于1919年9月10日《圣日耳曼条约》签订,奥地利被允许保留正规军,所以作为临时部队的国民军在1920年改组为联邦军。
下图是国民军上校(左)和骑兵上尉(右)军服。因为国民军为临时部队,所以采用的是一战时期奥匈军队野战服。左边采用了一战前奥匈军队通用野战服,采用立领;右边采用1916年式野战服,采用立翻领,佩戴1916式钢盔。两套军服都还保留奥匈军队领章军衔,但去掉了领章上的军衔标志。
下图是一名国民军的军士长
国民军军衔标志采用袖章条纹和臂章条纹。军官采用佩戴在左袖口上的袖章条纹,士兵采用佩戴在左臂上的臂章条纹。尉官为宽25毫米(1英寸)和13毫米(0.5英寸)的深蓝色条纹,校官为宽38毫米(1.5英寸)和13毫米的深蓝色条纹,将官为宽50毫米(2英寸)和13毫米的深蓝色条纹。军士和士兵采用宽13毫米的V形条纹。
备注:因为图片排序问题,所以军衔图是从上到下军衔递减,从左到右军衔递增
少将(Generalmajor),中将(Feldmarschalleutnant),上将(General)
中将的“Feldmarschalleutnant”本意是陆军元帅副官,是同17世纪陆军元帅一同出现的,最初是为陆军元帅配备的副手,主要职责包括负责补给后勤和警卫等工作。一战时期奥匈帝国中将主要指挥一个师。
少校(Major),中校(Oberstleutnant),上校(Oberst)
学员(Fähnrich),少尉(Leutnant),中尉(Oberleutnant),上尉(Hauptmann)
学员“Fähnrich”本意是旗手,在德意志雇佣兵时期,旗手就是携带军旗之人,连队是围绕军旗集结。由团长任命的旗手被认为是可靠和勇敢之人,并宣誓要捍卫军旗直至死亡。后来“Fähnrich”被作为少尉,也就是初级军官军衔。奥匈帝国的少尉(Fähnrich),在1838年更名为“Unterleutnant 2. Gebührsklasse”,1849年更名为“Unterleutnant 2. Klasse”,1867年更名为“Unterleutnant”,最终在1869年更名为“Leutnant”。1908年“Fähnrich”作为军校学员军衔重新引入。之前学员军衔(Kadett-Offiziersstellvertreter)属于军士级别,而新学员军衔(Fähnrich)为单独一个军衔等级。
无军衔的军队雇员
军队雇员(Gagist)原本指长期服役士兵和职业军人(军官和高级军士)。他们的薪水是以每月工资的形式支付的,而应征入伍者和初级军官则是每五天支付一次或在1913年后每十天支付一次。某些专业人士,会被列为无军衔的军队雇员。这些人员主要涉及武器,制服,建筑,火炮,铁路,电报,设备和技术等专业领域。
上士(Feldwebel),军士长(Stabsfeldwebel),代理军官(Offizierstellvertreter)
代理军官最初是1915年6月6日奥匈帝国军队新增的一项任命,目的是为了弥补一战造成大量初级军官伤亡。代理军官晋升对象为至少有一个月资历的军士长,并担任排长职务。
列兵(Wehrmann),豁免兵(Gefreiter),下士(Korporal),中士(Zugführer)
豁免兵是指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们可以豁免一些新兵职责,比如放哨和看守俘虏等。
中士的“Zugführer”字面意义是“排长”,但奥匈帝国的排长是“Zugskommandant”。“Zugführer”等同于德意志帝国的中士(Sergeant)。
1919年9月10日,协约国同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签订《圣日耳曼条约》。该条约宣布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和其他同盟国共同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条约规定了奥地利的国土边境,承认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以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国的独立。并要求奥地利不得直接或间接损害其独立地位,这就意味着未经国际联盟理事会同意,奥地利不得与魏玛共和国建立政治或经济联盟,因此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被迫更名为奥地利共和国。
奥地利军队总兵力不得超过3万人,其中包括1500名军官和2000名军士。奥地利取消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能以志愿兵役制度来补充部队。禁止组建总参谋部。所有军官必须为职业军人,目前服役并留在军队中的军官,必须承诺至少服役到40岁。新任命的军官必须承诺至少连续服役20年。军士和士兵的总服役期不得少于连续12年,其中至少6年为现役服役期。
条约严格限制了奥地利军队武器装备种类和数量,每1000人允许拥有1150支步兵或卡宾枪,15挺轻/重机枪,2门轻/重型迫击炮,3门野战炮/山炮/榴弹炮。禁止奥地利制造和进口坦克,军用航空器,潜艇和口径超过105毫米火炮等。
1920年3月18日奥地利通过新《兵役法》组建联邦军(Bundesheer)。联邦军严格按照《圣日耳曼条约》规定,兵力维持在21,000到25,000人之间。
联邦军最高编制为混成旅,总兵力最高为198名军官和5350名士兵,包括旅部(10名军官和50名士兵),2个步兵团(140名军官和4000名士兵),1个自行车营(18名军官和450名士兵),1个骑兵中队(5名军官和100名士兵),1个野战炮兵营(20名军官和400名士兵),1个迫击炮连(5名军官和150名士兵)和其他单位(10名军官和200名士兵)。此外还由独立炮兵团,骑兵缩减为两个团。
联邦军采用了新袖章条纹作为统一的军衔标志。新袖章条纹位于袖口上方,条纹宽1厘米,间隔宽1厘米。除列兵外,所有军衔的条纹都带有一个圆圈。军官条纹为银色,间隔之间为深红色;军士和士兵条纹为绿色,间隔之间为白色。
准将/少将(Oberstbrigadier/Generalmajor),上将(General)
准将(Oberstbrigadier)负责指挥当时联邦军最高编制混成旅。1923年3月1日准将更名为少将(Generalmajor)。
少尉(Leutnant),中尉(Oberleutnant),上尉(Hauptmann),参谋上尉(Stabshauptmann)
参谋上尉(Stabshauptmann)在现代是资深上尉,但在历史上地位低于上尉。因为在18世纪,由贵族负责组建连,该贵族在名义上担任上尉(连长),但他会任命一名军官担任参谋上尉,他是连长的参谋助手,代行连长职务指挥。
因为联邦军事委员会要求将包括将官在内的参谋人员数量削减650人。因此在1923年2月24日在步兵和骑兵中设立参谋上尉军衔,一些资历较浅的少校被迫降级为参谋上尉。
军士长(Stabswachtmeister),代理军官(Offizierstellvertreter)
列兵(Soldat),副班长/豁免兵(Schwarmführer/Gefreiter),中士(Zugführer),上士(Wachtmeister)
“Schwarmführer”本意群领导,承担副班长职责,1923年5月19日重新更名为豁免兵(Gefreiter)。
“Wachtmeister”最初是负责警卫和哨兵工作,后作为骑兵和炮兵军衔,主要担任班长职务。
1923年9月11日,联邦军的军衔标志再次发生变化,此次沿用了魏玛防卫军陆军的军衔标志,几乎未做任何更改。
列兵到中士统一佩戴肩章,豁免兵到中士同时佩戴银色V形臂章条纹;上士到代理军官佩戴有银色饰边的肩章;尉官佩戴U形弯折的银色编织肩章;校官佩戴麻花辫式的银色编织肩章;将官佩戴麻花辫式的金银色编织肩章。肩章底衬为兵种色面料,在正面显示出兵种色滚边。肩章正面用军衔星表示军衔高低,并配有所属部队和部门的数字和字母标识。
衣领上统一佩戴领章,样式为德国式银色双饰带(罗马柱),饰带中间是兵种色条纹。军官和士兵饰带样式相同,但军官材料更好所以更精致。将官最初佩戴在红色底衬上银色刺绣的双饰带领章,1925年12月21日改为了红色底衬上金色刺绣的矢车菊领章。
路德维希·冯·艾曼斯贝格。他在1929年到1930年2月28日期间担任联邦军监察,这是奥地利最高级别军官。
阿尔弗雷德·约翰·西奥菲尔·扬萨·冯·坦瑙。一战后作为上校担任圣珀尔滕第3旅参谋长,1930年6 月28日晋升少将担任第3旅旅长,1933年担任驻德国武官,1935年6月1日回奥地利国防部任职,1936年4月1日担任总参谋长。
兵种色如下:步兵和山地兵为绿色,骑兵为金黄色,炮兵为红色,工兵为黑色,通信兵为浅棕色,总参谋部为深红色,汽车兵为粉红色,自行车兵为黄绿色。将官统一采用猩红色。
联邦军少将军帽和肩章
1924年9月24日设立副少尉(Vizeleutnant),1925年8月14日设立学员(Fähnrich)。这两个军衔的军衔标相同,肩章和尉官相同,中间两条线颜色为兵种色。领章为军官样式领章,学员领章后增加了一颗金色光面纽扣。1927年12月22日设立下士(Korporal),佩戴2个V形臂章条纹,而中士(Zugführer)则改为佩戴3个V形臂章条纹。1929年将官分为步兵将官和炮兵将官,但未从外观上区分开。
施泰尔马克第5旅官兵照片
少将(Generalmajor),上将(General)
左:1925年12月21日前的将官领章;右:1925年12月21日后的将官领章
副少尉和学员(Vizeleutnant和Fähnrich),少尉(Leutnant),中尉(Oberleutnant),上尉(Hauptmann),参谋上尉(Stabshauptmann)
副少尉是新增的最高级别的军士军衔。副少尉和代理军官是授予职业军士的军衔。
左:副少尉领章;右:学员领章
上士(Wachtmeister),军士长(Stabswachtmeister),代理军官(Offizierstellvertreter),代理军官(延长服役)
列兵(Soldat),豁免兵(Gefreiter),下士(Korporal),中士(Zugführer)
1923年采用的德式军衔标志一直使用到1933年,联邦军决定恢复奥匈帝国军衔标志-领章军衔,上面有金银色饰带和六角星(雪绒花样式),联邦军也重新穿上旧式奥匈军服。
联邦总理兼陆军部长恩格尔伯特·多尔福斯
和原奥匈军服相比,士兵的外观变化不大。仍然保留相同的野战服,立领,衣门襟暗扣,两个配袋盖的胸袋和两个配袋盖的胯袋,带束脚军裤(骑兵穿马裤)。士兵佩戴山地式野战帽,军官佩戴法式平顶帽。脚上穿步兵军靴和骑兵军靴。野战服不再是之前的灰蓝色,而是类似于德国野战灰的灰绿色,军裤是灰色。所有兵种的野战服和常服统一,仅在配饰上所有不同。
将官礼服为浅蓝色立领上衣,衣门襟带有猩红色滚边,无口袋。立领为猩红色,配有宽3.5厘米的金色将官饰带。和银色刺绣的六角星。袖口为猩红色,配有宽5.2厘米的金色将官饰带。上衣内衬为白色丝绸,后摆内衬为猩红色面料。将官礼服为双排扣,每排八枚镀金纽扣,礼服后摆部分有六枚纽扣,每只袖子各有一枚纽扣。军裤为黑色精纺毛料,将官和总参谋军官的军裤侧面都有两条红色条纹。
平顶帽
骑兵军官有两种礼服款式:第一种是浅蓝色礼服上衣,立领,衣门襟暗扣带白色滚边,无口袋,金色肩绳,胭脂红侧边的黑色军裤和黑色平顶帽;第二种是相同的浅蓝色礼服上衣,深红色马裤和深红色野战帽。
近卫营军官礼服为绿色礼服上衣,立领,衣门襟暗扣带红色滚边,无口袋,红色侧边的黑色长裤和黑色平顶帽。近卫营的1916式钢盔在正面印有国徽图案。在阅兵和演习期间,钢盔左侧会装饰奥地利传统野战徽章(feldabzeichen)-橡树枝或冷杉枝。其他单位的钢盔正面没有徽章,但会佩戴相同树枝。
在寒冷季节,士兵身穿一件灰绿色双排扣大衣,骑兵则身穿骠骑兵的毛皮短夹克代替代替,天气暖和时则将毛皮短夹克披在左肩处。步兵军官穿高筒皮靴,士兵穿短皮靴配皮革绑腿。骑兵所有官兵都穿高筒皮靴。
山地部队士兵
步兵装备包括:配弹药袋的皮革腰带,上面固定卷起来军大衣的背包,军用水壶,干粮袋,防毒面具罐和刺刀套。骑兵装备包括:配弹药袋和佩剑的皮革腰带,个人物品装在马鞍袋中。将官,军官和担任特定职务的军事装备:配手枪套的皮革腰带,野战包,双通望远镜和哨子。
航空兵佩戴大檐帽,采用袖章条纹军衔。
1.航空兵少校 2.总参谋部上校 3.身穿军大衣的骑兵中尉 4.骑兵士兵 5.步兵士兵
联邦军领章采用不同宽度饰带和六角星(将官为刺绣,军官为金属,士兵为塑料)来作为区别。饰带缝在领章前边和下边。如果饰带为银色,那么六角星为金色,反之亦然。所有兵种的将官统一佩戴金色饰带,步兵和山地兵的军官佩戴银色饰带,其他大部分兵种佩戴金色饰带。
中士及以下军衔视为士兵级,上士到副少尉被视为军士级,其他为军官级。
奥匈军队另一项传统也被恢复,为个别单位和兵种设立独特的领章色:
亮蓝色为第4步兵团;胭脂红为第5步兵团;浅灰色为第6和第13步兵团;棕黄色为第15步兵团;蓝绿色为第11步兵团,工兵和通信兵;深棕色为第7步兵团;橙色为第12步兵团;
白色为第1龙骑兵团;深红色为第1龙骑兵团团部和第2中队;深绿色为第1,第2,第3步兵团和第2龙骑兵团;亮黄色为第2龙骑兵团第2中队和第10阿尔卑斯猎兵团;浅蓝色为补给和行政;
深红色为第1龙骑兵团第3中队,机枪连,炮兵营和独立炮兵团;黑色为第14步兵团和汽车兵;浅绿色为第8和第9阿尔卑斯猎兵团,第3和第5阿尔卑斯猎兵营,蒂罗尔步兵。
某些单位会使用两种颜色:总参谋部为黑色和白色;医疗为黑色和蓝色;近卫营为红色和白色。
一些单位会佩戴不同配饰。比如山地部队的官兵在军帽左侧和领章出佩戴白色雪绒花徽章。汽车部队在领章处佩戴金色翅膀方向盘徽章。
左:山地部队;右:汽车部队
1938年3月12日德国吞并奥地利,联邦军被整合到德国国防军中。在1938年过渡期间在联邦军军服的右胸缝上德国鹰徽,1939年联邦军官兵被编入国防军陆军和空军,联邦军正式解散。
1938年过渡时期的联邦军骑兵上士
那些因“政治不可靠”和“种族”问题的军官被排除国防军外,其余将官和军官大多数以原军衔纳入国防军序列中。到1939年共有55%将官,40%上校和约14%军官(到少尉为止)被排除国防军外。
士兵和军士按照服役时间被授予不同的国防军士兵军衔:列兵为国防军列兵或豁免兵;下士为国防军豁免兵或上等豁免兵,少数为下士;中士为国防军上等豁免兵,少数为下士和中士;上士为国防军中士或上士;军士长为国防军上士;代理军官和副少尉为国防军军士长。
少尉(Leutnant),中尉(Oberleutnant),上尉(Hauptmann)
代理军官(Offizierstellvertreter),副少尉(Vizeleutnant),学员(Fähnrich)
中士(Zugführer),上士(Wachtmeister),军士长(Stabswachtmeister)
列兵(Soldat),豁免兵(Gefreiter),下士(Korporal)
资料来源:https://www.vedomstva-uniforma.ru/mundir6/austria/index.html
来源:擦菠萝的海绵宝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