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湘西的崇山峻岭间,有一座被岁月遗忘的小村庄,村头那棵老槐树下,坐着一位满头银发、面容慈祥的老太,她叫李大娘,今年已经83岁了。
在湘西的崇山峻岭间,有一座被岁月遗忘的小村庄,村头那棵老槐树下,坐着一位满头银发、面容慈祥的老太,她叫李大娘,今年已经83岁了。
阳光斑驳地洒在她的脸上,却照不进她那双深陷眼眶、满是忧愁的眼睛。她手里紧紧攥着一块已经泛黄的手帕,那是她去世老伴留给她的唯一遗物。
“娘,您咋又坐在这儿了?不是说好去我家住吗?”大儿子二狗急匆匆地从田里赶来,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干裂的土地上。
李大娘缓缓抬起头,眼神里闪过一丝犹豫:“二狗啊,娘这心里总是不踏实,怕给你们添麻烦。”
“娘,您这是说的啥话?咱们是母子,哪有麻烦不麻烦的。”二狗边说边伸手去扶李大娘,可李大娘却像是被什么定住了一般,动弹不得。
就这样,李大娘在二狗的一再坚持下,踏上了前往儿女家轮流养老的路。可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一场无法预料的悲剧的开始。
先是大女儿春花,本是最孝顺的一个,自从李大娘住进她家后,家里就怪事连连。夜半时分,总能听到院子里传来莫名的声响,春花和丈夫吓得夜夜难眠。不久后,春花竟在一次上山采药时,不慎跌落山崖,尸骨无存。
“娘,春花她……”二狗红着眼眶,声音哽咽。
李大娘颤抖着双手,泪水无声滑落:“都怪娘,是娘连累了你们。”
接着是二儿子铁柱,他是个木匠,手艺精湛。自从李大娘去了他家,他做的每一件家具都无缘无故地开裂,甚至在一次伐木时,树干突然断裂,将他砸成了重伤,没几日便撒手人寰。
“娘,这到底是为啥啊?”铁柱的妻子抱着孩子,哭得撕心裂肺。
李大娘心如刀绞,却只能默默流泪:“别怪娘,娘也不知道啊。”
随后是三女儿翠花,她家在镇上开着一家小客栈。李大娘住进去后,客栈的生意一落千丈,客人不是抱怨房间有异味,就是说晚上听到奇怪的声音。翠花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突发疾病去世。
“娘,您这到底是带的什么煞气啊?”三女婿抱着翠花的遗体,满眼怨恨。
李大娘无言以对,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份罪孽。
四儿子石头是个猎户,他本不信邪,可自从李大娘住进他家,他进山打猎就再也没回来过。村里人找了许久,只在一处陡峭的山崖下找到了他的尸体,身旁散落着几只未及处理的猎物。
“娘,您这是要逼死我们所有人吗?”四儿媳悲痛欲绝,对李大娘的态度也愈发冷淡。
李大娘的心像被千万根针扎一般,她无数次地问自己,为何会是这样?难道真的是自己带来了不幸?
最后,轮到二狗家了。他怕极了,但又不能让娘流落街头。他夜不能寐,总是觉得家里阴风阵阵,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暗中窥视着他们。
一天夜里,二狗梦到了去世的父亲,父亲指责他不该让娘受这种罪,说娘这一辈子都在为儿女操劳,到老了却落得如此下场,是儿女们的不孝。
二狗惊醒后,大汗淋漓,他望着熟睡中的娘,心中五味杂陈。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守护好娘,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可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他们。不久后,二狗在一次外出劳作时,不慎被毒蛇咬伤,因救治不及时,毒发身亡。
村里人开始议论纷纷,说李大娘是个不祥之人,克死了自己的儿女。李大娘听着这些闲言碎语,心如死灰,她知道自己成了村里的罪人。
“别怪我,别怪我……”李大娘整天喃喃自语,她的精神开始恍惚,常常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一坐就是一整天。
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道士。他听说了李大娘的事,便主动上门查看。道士在李大娘家里转了一圈,眉头紧锁,最后他叹了口气,对李大娘说:“大娘,您这宅子里确实有股怨气,但并非您所带,而是您已故的老伴,他放心不下您,一直在暗中保护您,却无意间影响了您的儿女。”
“什么?是他?”李大娘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道士点点头,继续说道:“您老伴生前是个好人,他怕您老了无人照顾,便化作一股力量,想要守护您,却没想到适得其反。不过,现在一切都明白了,您可以安心了。”
李大娘听后,泪水再次滑落,她喃喃地说:“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老伴啊,你为何要如此执着?”
道士离开后,李大娘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村里人对她的态度却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理解她,同情她,甚至有人主动来照顾她。
然而,关于李大娘克死儿女的传言,却像一把无形的刀,永远插在了她的心里。她常常独自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愧疚和思念。
“二狗,春花,铁柱,翠花,石头……娘对不起你们,娘真的不知道会这样。”李大娘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带着无尽的哀伤和无奈。
岁月流转,小村庄依旧宁静,只是那棵老槐树下,多了一个孤独的身影,她仿佛在等待着什么,又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故事的结局,留给了人们无尽的争议和思索。有人说,李大娘是无辜的,是命运的捉弄;也有人说,是她老伴的执念,导致了这一切的悲剧。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那五个年轻生命逝去的事实,也无法抚平李大娘心中那道深深的伤痕。
在湘西的这片土地上,关于李大娘的故事,像风一样传遍了每一个角落,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引发了人们对亲情、命运和因果的深刻思考。
来源:松叶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