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报讯(通讯员 吕晓婉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景正华)9月22日,挹江门街道妙峰庵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座无虚席,由南京市社科联指导、鼓楼区社科联与妙峰庵社区科普大学联合举办的“精品课堂”开讲,该课堂也是江苏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资助项目。现场,南京城市史研究者、《
转自:南京晨报
晨报讯(通讯员 吕晓婉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景正华)9月22日,挹江门街道妙峰庵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座无虚席,由南京市社科联指导、鼓楼区社科联与妙峰庵社区科普大学联合举办的“精品课堂”开讲,该课堂也是江苏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资助项目。现场,南京城市史研究者、《颐和路》作者尹引带领40余名居民穿越时空,探寻颐和路背后的历史。
“颐和路不只是一条路,而是一部立体的民国史。”尹引从自己的新作《颐和路》说起,结合史料与建筑产权人的考据,揭开“民国建筑博物馆”的神秘面纱。他说,颐和路片区作为《民国首都计划》中首个住宅示范区,其放射形路网设计、乳黄色院墙与小风景地名,暗含“新都市”的规划智慧。
“每一块城砖、每一扇铁门都是历史的切片。”尹引通过对比老地图与现代卫星影像,展示街巷肌理的变迁。他特别提到,颐和路23号陈布雷公馆旧址的雕花铁门,其纹样印证了南京民国建筑“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
讲座中,尹引创新采用“口述历史+档案挖掘”的双线叙事方式,通过播放1947年《美国生活杂志》拍摄的颐和路影像,画面中穿旗袍的妇人、黄包车夫与梧桐树影,引起听众的极大兴趣。相谈间,有居民提问:“如何在保护街巷历史的同时,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历史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河。”尹引以书中“公馆活化案例”回应说:“可以开设民国生活博物馆,通过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既保留建筑原真性,又增强互动体验。”
“当居民开始主动触摸城市的历史纹理,文化传承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正如尹引在《颐和路》一书中所写:“街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每一处褶皱里都藏着文明的基因。”
妙峰庵社区科普大学,通过一堂精品课程,打开居民的集体记忆,让“爱上南京”从简单的口号变为可触摸的行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