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金沙出土了“鲔”图案的文物,足以说明西周都城在成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7 05:22 2

摘要:《诗经》周代官方乐官对收集到的诗歌进行筛选、加工、配乐,形成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奠定其“五经”之一的经典地位。里有很多周人生活,祭祀的场景,其中让人非常意想不到的是,周人生活的地方有多种鱼类,周王室用各种鱼类祭祀祖先。《诗经·周颂·潜》 :“猗与漆沮,潜有

西周王都到底在哪里?想知道真相,就去读《诗经》,《周礼》。这两部书都是西周时代的古人生活,礼教写实,没有后世的各种想当然,以讹传讹。

《诗经》周代官方乐官对收集到的诗歌进行筛选、加工、配乐,形成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奠定其“五经”之一的经典地位。里有很多周人生活,祭祀的场景,其中让人非常意想不到的是,周人生活的地方有多种鱼类,周王室用各种鱼类祭祀祖先。《诗经·周颂·潜》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诗中提到在漆水和沮水之中,有多种鱼类,包括鳣鱼、鲔鱼等,周王将这些鱼用来祭祀祖先,祈求大福。其中的“鲔”就是白鲟。

​后世的《礼记》也记载了周天子祭祀场景:“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鱼品多矣,荐必以鲔,为其特大者,谓之王鲔以此。”这段记载了周天子乘船带着鲔鱼到宗庙祭祀祖先,因为鲔鱼体型在各种鱼品中特别的大,被称为“王鲔”,所以成为祭祀中的必备品。而白鲟是长江流域特有鱼种。现在白鲟因长江水坝的修建,已经灭绝。

重点来了,我国出土的现有商周文物中,只有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两条金带上,有白鲟的图纹。这是不是太巧合了?成都在岷江之坢,而岷江属长江流域。这是否足以说明西周时代的王都在金沙? 

2001年初,白鲟鱼纹金带在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带材质为金质,整体呈长条状,表面平整,呈下短上长的倒梯形 。其纹饰采用錾刻和阴刻相结合,正面由两条首向外、尾相对的鱼纹组成,鱼嘴有长吻,吻前端上翘略后钩,梭形眼,尖桃形腮,背、腹部均有鳍,鱼身无鳞,刻画几道水波状短线 。这些特征与古籍中对白鲟的描述高度吻合,因此该金带又被称为“双鲟金带” 。

如果大家还感觉证据单一,那么,咱们再一起来看看其他证据。“周公制礼作乐”,《周礼》是周公旦(西周初期政治家,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所著,记载了西周时期的官制、礼仪、典章制度,是周公为规范周王朝统治而制定的典章文献。《周礼·春官·天府》中有一段记载玉礼器的原文:“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这段记载天府保管和使用国家玉镇,也就是玉礼器。而全国商周时代,出土最多最全玉礼器的遗址,就是成都金沙。从2001年2月至2004年12月在金沙遗址的11个发掘区共出土玉器两千多件,玉器种类主要有璧形器、璋、戈、璧、琮、刀、矛、钺、剑、凿、锛、斧、刀、箍形器、环、镯、神人面像、管、珠、牌形器、瓶形器、海贝、饰件等。超过了壕横的三星堆。

来源:神秘的司彘之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