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坐上私家车,打开地方广播电台,穿梭于各个小镇与乡村,和全国的游子一样,每逢春节,枝江人也会开启一段漫长寂寞的回乡之旅。打开FM94.4电台频道,疲惫的人们常常被一段突如其来的战场厮杀声警醒,紧接着家乡方言告诉他们:这是枝江当地口口传颂的情景广播剧——《青年英雄
坐上私家车,打开地方广播电台,穿梭于各个小镇与乡村,和全国的游子一样,每逢春节,枝江人也会开启一段漫长寂寞的回乡之旅。打开FM94.4电台频道,疲惫的人们常常被一段突如其来的战场厮杀声警醒,紧接着家乡方言告诉他们:这是枝江当地口口传颂的情景广播剧——《青年英雄潘天炎》。
“几年前,我在乘车途中偶然地听到了有关潘天炎的广播剧,其中,潘天炎的扮演者将这个小士兵身上的机灵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令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位地方电台的忠实粉丝透露道。他每日往返于城区单位和乡镇住所,《青年英雄潘天炎》于他并不陌生。
逼真的战场音效、嘹亮的战歌、亲切流畅的乡音,这些不仅成为了在外游子心目中的“回家的声音”,也让一段传奇的抗美援朝故事留在了无数后辈的心里。
鼎盖山头的杀敌传奇
1932年12月,潘天炎降生在湖北省枝江市问安镇袁码头村,一户穷困潦倒的乡下人家。风雨飘摇里,这个贫苦的家庭每天面对的不只是清锅冷灶,还有兵戈扰攘。潘天炎10岁那年,其父惨死在日寇的殴打之下,没多久,母亲也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
1949年6月,孤身一人的潘天炎成了国民党的壮丁,年仅17岁便不得不走上炮火连天的战场。同年8月,行至湖南,潘天炎所在的国军部队被解放军击溃,而潘天炎也幸运地被一名解放军营长救下。
看到斗志昂扬的解放军战士,潘天炎两眼放光。他立马找到部队首长,请求加入解放军,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首长看着因常年营养不良而身材瘦小的潘天炎,摇了摇头,最终以身体素质不合格为由,拒绝了他的参军请求。但他不肯放弃,一路跟随部队,坚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部队首长渐渐被他的坚定信念打动,最终批准其破格入伍。
1950年10月初,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迅速派遣军队赴朝参战。18岁的潘天炎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入朝,成为首批作战的战士,并担任机枪副射手。
1951年1月28日,美军来势汹汹,在十多辆坦克配合下,分两路向鼎盖山发起猛攻。潘天炎所在的第38军第112师第334团2营6连坚守高地六昼夜,先后打退敌军4次冲锋,杀伤两百余人。中午时分,上级命令部队向主阵地转移,而潘天炎却因如厕错过了撤退。
彼时我方战场上仅剩下潘天炎一人。还没等他站稳脚跟,美国兵就冲上了阵地。潘天炎见状,立马投掷出捡来的数枚手榴弹,将敌人赶出阵地。
手榴弹尚有一些,但卡宾枪里仅剩一枚子弹。
突然,6名士兵发起进攻,潘天炎心生一计,高声喊道:“同志们,敌人上来了,准备好手榴弹!”潘天炎迅速跳出工事,借助个子小的优势,悄声绕道至敌人后方,趁其不备,扔出2颗手榴弹,敌人当场被炸飞。
敌军见状,立即组织两个排的兵力迂回前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我军进攻。潘天炎跑回战壕,将所有手榴弹盖揭开,一个个往敌群投去,炸得敌军四处奔逃。
防御阵地正面宽阔,涌上来的美军越来越多,潘天炎抱着必死决心,在阵地来回奔跑,扔完手榴弹就扔石头,还不时捡起敌人丢下的卡宾枪扫射,如此往复,又打退敌军几波进攻。
就在弹尽粮绝之际,背后枪炮齐鸣,全连大举反攻,潘天炎才死里逃生。此次战斗,潘天炎孤身一人打退敌人9次冲锋,消灭敌人三十多人,致伤百余人,确保阵地不丢。
年仅18岁的潘天炎在此次战役中荣立大功2次、小功2次,获得朝鲜人民共和国军功章1枚。他的英雄事迹也被陆军38军政治部计入军史,并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青年英雄”称号。战争结束后,潘天炎还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54年9月,潘天炎光荣加入共产党。
飞入千万家的孤胆英雄
在抗美援朝军队中传唱着一段单弦:“英雄坚守在鼎盖山,智勇双全、虎气逼人、独当一面……”
这首《青年英雄潘天炎》是潘天炎战友梅门造的致敬之作。抗美援朝期间,梅门造作为38军文工队队员奔赴前线,为战士们表演节目。同时,他也借此机会,让军中将士们知晓了一位歌里唱的“姓潘叫天炎”的青年英雄。
据梅老回忆,潘天炎在战斗结束回连部休息时,接受了他的采访。后来在北京学习曲艺过程中,他根据对潘天炎的采访手记,写就了单弦曲目《青年英雄潘天炎》,这也成为了他在抗美援朝前线为战士们表演次数最多的曲目。
1952年,该曲目被制成唱片,在全国范围内传唱,成为了解放军曲艺文艺工作演唱曲目之一。同年,曲艺单弦名家阚泽良先生在赴朝慰问时,为战士们表演了《青年英雄潘天炎》。半弹半唱为军营增添了不少轻松气氛,但铿锵豪迈的唱腔仿佛还能把人拉回那个炮火纷飞的战场,而潘天炎是那战场上屹立不倒的旗帜。4年后,这首单弦曲被编入了大学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材,从此广为传唱。
由于上世纪通讯技术落后,战争结束后,梅门造与潘天炎并未再取得联系。之后的60年间,梅老多次寻找潘天炎,最终于2013年知晓英雄故地。同年5月,梅门造携夫人田宏生前来祭拜。墓地前,昔日青年已成耄耋老人,梅门造百感交集,哽咽着表达了自己60年来对老战友潘天炎的思念。
上世纪50年代的战场外,潘天炎的事迹也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1952年8月8日,《中国青年报》刊载了他的战斗故事,人民出版社和儿童读物出版社也出版了《青年英雄潘天炎》的连环画册。在现存画册的青色封面上,画着一名手握手榴弹引线,隐蔽在大石头后的山地小兵,手榴弹放置点不远处,是几个刚冲上山顶的美国兵。这名孤身作战的小士兵便是潘天炎。
农业合作化时期,潘天炎家乡人民将当地生产合作社命名为“天炎社”,后改为“英雄大队”,以纪念英雄功绩、向英雄学习。
作家王树增在《远东朝鲜战争》中记录了潘天炎的英勇事迹。原38军军长江拥辉少将曾组织撰写了《三十八军在朝鲜》,记述了“万岁军”第38军抗美援朝的战斗历程。在他的笔下,潘天炎则是个机灵勇敢、带着几分稚气的小战士。在38军军史馆的显著位置,永久陈列着一张潘天炎作战时的照片。照片中的潘天炎俯卧在战壕中,眉头紧锁,怒目圆睁,右手举起一枚手榴弹准备投掷,稚嫩的脸上露出杀气。据考证,这张照片是战后根据真实场景还原并摆拍的。
永不褪色的名字
1957年5月,带着一身伤病的潘天炎为了不给国家增添负担,选择了提前退伍。此后,他回到了湖北老家,过上了平淡朴素的生活,对于自己的征战经历,他也不再向外人提起。复员后,潘天炎先后任枝江县粮食局人事股副股长,百里洲、问安等地粮管所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于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直至1973年病逝。
据一位志愿军战友回忆,潘天炎原本性格活泼,在班里年纪又最小,受到很多战友的喜爱。可复员回乡的潘天炎却总是沉默不语,常常一个人发呆,或许是朝鲜战场上猛烈的炮火给他留下了精神创伤。
英雄的遗孀黎泽珍老人曾在采访中提到:“他的脸上留有很多个‘黑点’,都是在战场上,炮弹打在脸上,烧焦后留下的像沙子一样的颗粒。”除此之外,因曾在战斗中负伤多次,潘天炎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后来,考虑到潘天炎的身体状况,组织将他调回原枝江县粮食局工会。他一直担任工会名誉主席,直至逝世。
为了纪念这位家乡英雄的功绩,枝江人民为其树立纪念碑,并进行了一系列后期修缮工程。如今,潘天炎英雄墓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进入园区,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将英雄墓与村庄公路连接起来。逝去的英雄从未远离人民百姓,而是与之共枕一方热土,共饮一湾江水。
踏进英雄墓地,一尊目光坚定的白色半身人物塑像被几棵挺拔的松柏环绕,塑像下方是一块有着“战斗英雄潘天炎”等字样的黑色石柱。塑像两旁分别摆放着一面党旗和宣传立牌,在英雄离世的半个世纪里,无数党日主题活动在此地开展。一代又一代党员伫立在塑像前,听当地讲解员讲述革命故事,并面对党旗和英雄塑像重温入党誓词。
在英雄家乡的小镇上有一所小学——问安小学。学校师生每年都会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祭奠活动,与此同时,他们还将潘天炎的战斗故事搬到国旗下演讲,让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印在学生脑海中、流淌在血液里。
一位年近半百的当地老师谈道:“潘天炎是曾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战斗英雄,他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家乡人的心中。”从教期间,他时常和同学们聊聊周边小镇和村子的过往,也会讲述潘天炎的故事,让更多年轻跳动的心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英雄的力量。
塑像旁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位家乡英雄的生平简介,一段永不消逝的爱国传奇。墓地四周种有松、竹和梅,人们用这岁寒三友世代守护着战斗英雄潘天炎的英魂,而他那铮铮铁骨和坚强意志则随着梅花一同绽放在凛冽寒风之中。
在家乡人民心中,潘天炎早已不仅仅是那尊白色塑像人物,他的名字出现在各种文艺作品的声音文字里,也响彻在地方传统剧种楠管的家乡宣讲路上。
正如作家张有德在《一个英雄的名字》中写道:“你的名字活成一只猛虎,冒着抗美援朝的硝烟,与千千万万最可爱的人并肩,在异国他乡,保家卫国的冰天雪地。潘天炎,一个风雨不朽的名字,一个英雄的名字。”
潘天炎,中国人民志愿军“青年英雄”。枝江市问安镇袁码头村人。
潘天炎幼时家境贫寒。1949年8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他记大功两次,并授予他“青年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他军功章一枚。1953年,潘天炎光荣地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青年英雄潘天炎》的连环画册。陆军三十八军政治部已将他的英雄事迹载入军史。
农历丙戌年的冬至,在枝江与当阳交界的袁码头村,一张张立功奖状、一枚枚功勋奖章展现在记者面前。彭德怀总司令员的亲笔签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鲜红大印证实了一个抗美援朝“青年英雄”为国家、为民族、为中朝友好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一二师三三四团二营六连机枪手潘天炎一人消灭敌人30多人,并与冲进我军阵地欲活捉他的美军士兵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将美军士兵击毙,击退了敌人9次冲锋。”潘天炎的立功证书上,有关他在朝鲜战场上英雄壮举的只言片语,让人对他肃然起敬。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潘天炎是如何孤身一人打退敌人9次冲锋的?在潘天炎病逝33年之后的今天,本报记者在一幢老房子前采访了他的老伴黎奶奶。黎奶奶耳聪目明,记忆清晰,给我们回忆了潘天炎在朝鲜战场死里逃生的经历。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开宣布武装入侵朝鲜,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已十分明显。为了保卫我国东北地区安全,并在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反侵略战争,中共中央军委于同年7月13日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军,以及部分炮兵、工程兵组成东北边防军,开赴东北待命。7月中旬,江拥辉带领三十八军各师副师长和军机关有关人员,先期到东北打前站,领受保卫边防等具体任务。10月8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三十八军为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准备首批入朝参战。
三十八军立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志愿入朝签名运动,“志愿书”、“保证书”、“决心书”像雪片一样,堆满了各个连队。三三四团有个1937年入伍的司务长,家里来信让他回家结婚。在志愿入朝签名热潮中,他向组织写了“决心书”,坚决要求先上前线后结婚。湖北枝江籍小战士潘天炎才17岁,个儿瘦小,是二营营长在湖南时捡来的孤儿。当时他正在拉肚子,指导员要他留守,他哭了。第二天,他跑到营部找到营长说:“营长,我肚子好了,不信?我撒泡屎给你看看!”营长被潘天炎这少有的天真和决心逗笑了,答应让他去朝鲜。
扎起一排稻草人,蒙蒙眬眬,美军晕头转向
1951年1月,美军第二十五师师属炮兵群经过两天的准备,开始了长达一个小时的火力准备。从西海岸外海的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攻击机也飞临朝鲜北部修理山上空同时进行了猛烈的轰炸。修理山中一线的阵地全部被硝烟和火焰所覆盖。
美军第二十五师三十五团首先冲击。
在阵地前沿,美军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三三四团迫击炮火的拦截,同时也受到侧射火力和手榴弹的杀伤,但是他们还是一步步地接近了前沿棱线的顶端。六连重机枪班机枪手潘天炎等志愿军战士射出的子弹十分密集,美军F连出现了较大的伤亡后,曾经一度停止了攻击。一直到接近中午的时候,志愿军火力逐渐稀疏了下来,F连终于爬上了前沿棱线。此时,美军F连伤亡31人,志愿军阵亡43人。
临近中午的时候,修理山中国军队经顽强坚守后终因伤亡太大撤出,一线前沿阵地丢失。
修理山的前沿阵地不远的一处高地上,潘天炎和他的战友们正在紧张地修筑阻击工事。大约一个小时过去了,突然,剧烈的枪声从志愿军的阵地上响起,潘天炎所在的机枪班子弹暴雨般地向美国兵的头上射去。美军士兵滚到岩石后面,紧张得端起枪,被射中的士兵因为疼痛尖锐地叫喊起来。
硝烟和火焰腾空而起。美军把能够集中的炮火全部调来,掩护部队撤退。恼羞成怒的美军18门各式火炮,加上8门108毫米的迫击炮一起向志愿军阵地上射击,短短的几分钟内竟然发射了200多发炮弹。美军的飞机也来增援了,是一群A-7“海盗”式攻击机。飞机盘旋之后俯冲下来,黑压压地向中国阵地上开始狂轰滥炸。冲天的黑烟和火柱遮住了西斜的夕阳,使天空顿时暗了下来。 2月2日晚,一夜的风雪。3日天亮的时候,美军第二十五师开始向修理山主峰攻击。
主峰上雾很大,为了迷惑美军,水稻区出生的潘天炎想出了一个“歪主意”:用稻草人冒充志愿军放在主阵地,部队向右侧运动,从敌人的后面进攻。不一会儿,一排“战士”出现在美军前沿,美军看见他们右前方的支线上有两路纵队在向他们的背后运动,但在浓厚的雪雾中看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人。美军判断可能是土耳其人,因此他们没有开枪。不放心的美军军官向土耳其旅司令部打电话,但是电话的那一端没有会说英语的军官,双方说了半天也没弄明白。不久天黑了,修理山顶上的美军士兵见志愿军阵地上的“稻草人”战士仍然整齐地站在战壕里,不免心情很恐慌,军官们也焦虑不安——他们知道,天一黑,中国人说不定就会从意料不到的地方钻出来。情况反映到美军指挥所,所有的人都感到奇怪:黑暗中那支部队走过的地方,正是中国军队的阻击枪手出没的地方,是明令禁止通行和特别戒备的地段。这是一支什么部队?为什么通过阻击线而没有发生任何战斗?
没过多久,土耳其旅派来的联络官到了美军指挥所,说在他们和美军的阵地之间,存在一个400多米的空隙,要求派部队把这个危险的空隙填补上——美军军官们这才知道,原来一直以为右翼已经被土耳其旅完全占领了,而现在看来,在正前方的志愿军战士都是“稻草人”,而右翼发现的部队根本不是土耳其人,而是迂回到右翼的志愿军的主力!
这一夜所发生的各种奇怪的事,把美军给弄糊涂了。正在不知所措时,美军第二十五师三十五团二营一排的阵地上空,突然飞来了手榴弹,同时步枪和机枪的子弹也密集地飞过来,而这些射击居然是在距离他们不到15米的地方进行的!美军士兵立即从战壕中爬出来,向可以藏身的岩石后面四处逃散,美军阵地立即就丢失了。几乎是同一时刻,土耳其旅的阵地上传来更为激烈的枪声,不一会儿,一群浑身是血的土耳其人就跑到了美军二排的阵地上,他们用混乱的手势说:完了,中了中国人的圈套,被击溃了。
看着在冲天的火焰中岿然不动的中国士兵,美国士兵开始在潘天炎等中国士兵不可思议的战斗力面前感到了恐惧。人小心眼儿多,虚虚实实,打退敌人九次冲锋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在朝鲜战争的第二次战役中获得了“万岁军”的称号,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在军史上,记载了一次战役中涌现出的两个英雄集体和包括潘天炎在内的两个英雄个人,这就是从1951年1月底开始的汉江阻击战。
潘天炎就是在这次阻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军长、《三十八军在朝鲜》的作者江拥辉少将是这样回忆潘天炎的退敌经过的:
阻击战是1月28日于前沿阵地泰华山开始的。泰华山阵地与西边的第五十军的阻击阵地相连,山下的公路向东可通利原,西北可通汉城,这是联合国军北进的必经之路。在第三十八军的正面,是美军骑兵第一师和美陆军第三师的进攻部队。
最先迎击联合国军进攻的,是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三三六团的五连。五连坚守的阵地是泰华山主阵地的前沿,名字叫草下里南山。五连以几乎全部伤亡的代价,把草下里南山阵地坚守到了上级规定的时间,上级命令六连接替五连继续阻击美军。
在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三三四团二营六连的阻击阵地上,有个叫潘天炎的中国士兵。一个团的美军向他所在的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炮火轰炸和反复的进攻,最后,他所在的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潘天炎18岁,个子很小,所以当美军再次向这个阵地攻击的时候,美军军官举起望远镜一看,认定这个阵地上已经没有活着的中国士兵了。敌人上来了,潘天炎人小心眼儿多,他把6颗手榴弹捆在一起放在工事前边,用一根电线连接上所有的拉环,自己躲在一边,等敌人上来之后,他一拉电线,炸倒了一片。美军士兵又上来的时候,他突然喊了一声:“同志们!敌人上来了,打呀!”美军士兵听见这突然的一声喊,全趴在地上不敢动了,他跳起来就扔手榴弹。美军弄不明白这个阵地上到底有多少中国士兵,于是开始打炮,炮击完毕之后加大兵力再进攻。最后,小个子中国士兵潘天炎准备牺牲了,他奔跑在阵地上根本不隐蔽自己,手榴弹和卡宾枪一起使用,就在他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时候,增援阵地的部队上来了。志愿军战士们很羡慕这个勇敢而命大的小个子兵潘天炎,后来志愿军文工团的演员还专门根据他的事迹编了一段单弦,单弦在志愿军各部队广泛传唱:“有一位青年战士,叫做潘天炎,打退鬼子的九次冲锋,军功章佩戴在胸前。”
鼎盖山战役悲壮惨烈,潘天炎孤胆战群敌
鼎盖山战役,可以说是朝鲜战场最为悲壮惨烈的一场恶战。潘天炎的老伴黎奶奶给我们介绍了志愿军第四次战役的悲壮惨烈和潘天炎英勇杀敌并侥幸逃生的经过。
1951年2月,彭德怀总司令命令西线的中国第五十军和第三十八军不惜一切代价阻滞美军北进的速度,因为在战场的东线,一场惊心动魄的反击作战正在策划着。第一一二师防御地段的东端点是东南面紧靠利川的鼎盖山。28日,美军一个团在10多辆坦克的配合下,分两路进攻鼎盖山,被坚守在这里的第三三四团杀伤200多人,潘天炎所在的机枪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天,敌人炮火准备时间就延长了,从上午6时一直轰炸到8时,还出动8架飞机轮番扫射轰炸。9时30分,两个营的美国兵向守卫256.4高地的是第三三四团第六连发起猛攻。六连的战士潘天炎又施展出他的“绝技”:把手榴弹捆在一起,埋在工事前,用破电话线把拉环接在一起,还把自己的帽子扣在上面。然后牵着电话线躲在工事里。当羊群般的美国兵涌上来踩住他的帽子时,他一拉电话线,美国兵立刻倒下一大片。连长笑着表扬他说:潘天炎,你这招准是当儿童团时学的。
后边的事儿就有点喜剧色彩了。
当全班向主阵地转移时,潘天炎突然肚子痛起来,一个人蹲在工事里解手,也不管四处弹片横飞。到底还是孩子,生死攸关的当口,他全然不知此时生命随时将陨灭在异国他乡。连长根据多年带兵的经验,预感这种总爱弄出些事儿来让你哭笑不得的兵,在关键时刻常常会有惊人之举。不一会儿,连长的预感就被证实了。潘天炎解完手,敌人也上来了。他提上裤子一个人就跟美国兵干上了,一甩手就扔过去几颗手榴弹,“轰隆”几下,把一帮鼻子大胆子小的美国大兵全给撵下了阵地。潘天炎心里想:我也不回主阵地了,一个人就在这儿打吧。他检查了一下弹药,还有一支只有1发子弹的卡宾枪、几颗手榴弹。潘天炎想:行啊行啊,这也能打一气了,打完再从美国兵那儿去取,再说主阵地上的同志们还会用火力来支援我。
“咦,敌人下去了炮火怎么没上来呢。”不知何故,敌人停止了冲锋,他突然感到好生纳闷。探头往山下一看,哈,6个美国兵正偷偷摸摸地往上爬呢。潘天炎心里暗自好笑,这招是咱的看家本事呀,你们也能学像?看看他们撅着屁股笨手笨脚的样子,潘天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看到美国兵要爬到头了,他大声喊道:“同志们,敌人上来了,快准备手榴弹!”
美国兵当然听不懂中国话,但知道随着这喊声来的肯定是要命的手榴弹和冲锋枪,连忙趴在地上不敢动弹了。潘天炎忍住笑,乘机跳出工事悄悄绕到敌人后边,看看他们正埋着头盲目向上放枪,他“嗖嗖”就扔了两颗手榴弹过去。6个美国兵一个也没跑掉,不明不白就送了命。过了一会儿,敌人的炮火上来了,把阵地上打得尘土飞扬,烟雾漫天。潘天炎一个人躲在防炮洞里偷偷得乐。敌人炮火刚一延伸,潘天炎就知道送死的来了,赶紧提着手榴弹钻出防炮洞。面对黑压压的一大群美国兵,潘天炎心里多少有点虚,他把剩下的手榴弹全拧开盖,放在身边,心想:你们要敢上来,我就跟你们拼个你死我活。还没等他动手,主阵地上的机枪和迫击炮火就过来了。美国兵刚窜上来,他的手榴弹就迎头扔了上去,还捡起敌人投来的手榴弹往回扔。手榴弹扔完了就扔石头,再后来就捡起敌人的卡宾枪打。
敌人退下去了,十八岁的潘天炎成了“孤胆英雄”
1951年9月,潘天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11月被任命为排长。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潘天炎与雷锋、王杰、欧阳海、黄继光等英雄一起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他的英雄事迹在全国广为流传。人民出版社专门为他出版了连环画册《青年英雄潘天炎》,我国著名的单弦牌子演唱艺术家梅门造、魏喜奎、马增惠等人将潘天炎的事迹编成演唱曲目,在华北、东北乃至全国广为传唱,并于1956年编入初中音乐教材。著名军队作家王树增在《远东朝鲜战争》一书第37章、《英雄本色》第19章中专列一章描述了潘天炎在朝鲜战场的英雄事迹,原中共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三十八军军长江拥辉少将也在《三十八军在朝鲜》一书中为三十八军涌现出“青年英雄”潘天炎深感自豪。
1957年5月,潘天炎光荣复员,回地方工作,先后任原枝江县粮食局人事股副股长,百里洲、问安等地粮管所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因身体患病,加之战场受伤,为照顾他的身体、组织调他回县粮食局工会任名誉主席。家乡人民为了向英雄学习,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将家乡生产合作社取名为“天炎社”,后又改为“英雄大队”。 1973年2月12日,潘天炎病逝,家乡人民在袁码头小学内树立“青年英雄潘天炎”纪念碑,激励下一代爱国爱人民,为祖国为民族利益勇敢献身,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作出贡献。
1951年1月底,他所在的部队负责防守利川附近的鼎盖山。从28日开始,美军一个团的兵力就在坦克的掩护下,向鼎盖山发起了猛攻。30日上午,久攻不下的美军用火炮向256.4阵地轰炸两个小时之久,随后又派出8架飞机轮番进行扫射和轰炸。
当天上午9点多,美军两个营开始猛攻256.4高地,防守在这里的334团6连拼命反击,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小战士潘天炎个子不高,站在美国兵面前要矮一大截儿,但他不怕死,胆子大。
当时,九班长陈希文带领7个战士,防守阵地前沿的两个小山头。潘天炎一开始跟在副班长身边战斗,副班长受伤下去之后,他就开始独当一面。在敌人进攻的间隙,潘天炎想了个好办法,他把6颗手榴弹绑在一起,埋在了工事前面。然后用破铁丝把手榴弹拉环连在一起,最后脱下帽子盖住了手榴弹。等敌人再次上来之后,潘天炎就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看一群敌人靠近手榴弹之后,他果断拉响,一炸一大片。
击退敌人三次猛攻之后,中午时分九班接到命令,要转移到主阵地,收缩防线。班长立刻传达命令,开始带领战士们转移。就在这个时候,潘天炎忽然肚子疼。也不知道怎么就吃坏了肚子,偏偏又是这关键时刻。潘天炎胆子大,也没多想,就在阵地旁找个角落,蹲下来大便。是不是真憋不住咱不知道,但能在美国兵的猛攻时蹲下大便,也是真沉得住气。
一番酣畅淋漓解决之后,潘天炎如释重负,起身刚提上裤子,忽然发现美军又上来了!他赶紧把裤腰带系上,抄起手榴弹就扔了过去,几声爆炸之后,美国兵退了下去。潘天炎这才缓过神来,扭头四处看了看,人都撤了,回主阵地了。按理说应该赶紧走啊,潘天炎又从掩体里抬头看了看下面,美国人又上来了!
潘天炎心想,敌人近在咫尺,现在撤来不及,不如跟他们拼了!再说了,美国人又不知道阵地上还有多少人,敌人怕死,只要自己沉着冷静,美国兵不敢轻易攻上来。他知道美国人的脾气,只要发现阵地上还有志愿军,肯定会有炮击,于是赶紧检查弹药:身边的卡宾枪里只剩下一颗子弹了,还有几颗手榴弹。
凭这点弹药,坚持不了多久,但潘天炎心想,反正有主阵地的火力支援,先打着再说。于是他躲进工事里,等待敌人的炮火。结果等了一会儿,没有动静——不对啊,有问题!
潘天炎赶紧钻出来,探头一看,6个美国兵已经偷偷摸摸地爬上来了。潘天炎立刻明白了,美国兵偷偷上来,想抓活的啊!那不可能,绝对不给他们这个机会。潘天炎忽然大喊:“敌人上来了,准备好手榴弹!”
那几个美国兵快爬到阵地前了,忽然听到这样的喊声,虽然不太明白是啥意思,但还是本能地趴下,躲避即将飞出来的手榴弹。趁这个机会,潘天炎赶紧从旁边跳出工事,快速绕到了敌人的后面,趁着这几个敌人朝上面开枪的时候,直接扔出两颗手榴弹,把6个人全解决了。
敌人一看进攻失败,又开始炮火轰炸了。
潘天炎赶紧跑回去,蹲在了防空洞里。他当时就想,为了一个志愿军的小兵,美国人浪费了这么多炮弹,就算死了也值啊!当然,就算要死,也必须再杀几个美军才过瘾。等炮火一停,潘天炎立刻钻了出来,他把在阵地上搜集来的手榴弹准备好,看着密密麻麻的敌人爬上来,沉着冷静的一个个拧开手榴弹盖,放在了自己的面前。
敌人打上来,他就扔手榴弹,把敌人炸得落荒而逃。此时,主阵地的火力支援也开始了,机枪、迫击炮把敌人打得鬼哭狼嚎。潘天炎等美国兵来到跟前,忽然把手榴弹扔了出去,敌群当中轰的一声响,几个美国兵就躺在了地上。潘天炎来不及多想,四面都是敌人,他只能不停地扔手榴弹,打完这边打那边。扔着扔着,潘天炎忽然看到一颗敌人的手榴弹飞到了脚边,赶紧飞起一脚把它踢开,手榴弹在敌人的头顶炸开了!
多次进攻之后,美国人也发现了,阵地上只有潘天炎一个人。所以,他们气急败坏地再次进攻,准备抓活的。趁潘天炎没注意,一个敌人来到了他的身后,潘天炎不等敌人扑过来,捡起卡宾枪扣动了扳机,用这颗子弹消灭了敌人。
此时,其他美国兵也冲到了眼前,潘天炎赶紧捡起敌人的枪,朝着越来越近的敌人开枪。这期间,潘天炎在主阵地的支援下,一个人打退了美军的9次冲锋。一直到主阵地展开反攻,一举把敌人赶了回去。这一年他才18岁,但潘天炎不怕死,孤身一人防守阵地,是名副其实的“孤胆英雄”!
来源: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