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敬一丹曾是《焦点访谈》的主持人,也曾是《感动中国》的主持人。她被许多观众亲切的称为“敬大姐”。随着最后一次《焦点访谈》的谢幕鞠躬,敬一丹结束了她在央视长达27年的主持生涯。
文 | 薛铮铮aa
编辑 | 薛铮铮aa
敬一丹曾是《焦点访谈》的主持人,也曾是《感动中国》的主持人。她被许多观众亲切的称为“敬大姐”。随着最后一次《焦点访谈》的谢幕鞠躬,敬一丹结束了她在央视长达27年的主持生涯。
然而,现在已经退休八年的她不像其他人一样迷茫,反而根据自己的喜好,已经走上了另一条康庄大道!
当退休后的敬一丹再次回到公众视野,站在镜头前的她依旧和曾经那样优雅,无论是说话还是面对镜头,和她工作时依旧。
敬一丹努力拼搏成功进入央视工作,她也带着很多国人见证时代变迁,在央视舞台兢兢业业工作了将近三十年,敬一丹也在六十岁时离开了这个她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家。
可是敬一丹却说:“这并不是她人生的终点,而是她人生的另一个开始”。退休之后的敬一丹也有过一段时间迷茫,可是调整过后,她越来越有干劲。
敬一丹作为一个事业型女强人,见证了太多人和事。而面对突如其来的轻松的退休生活,也给她带来不少烦恼。
曾经有一段时间,敬一丹依旧会早起去上班,每次都是被丈夫提醒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退休了,这让敬一丹很是苦恼,自己好像一下子成了没有用的了,似乎没有归属。
偶然一次机会,敬一丹决定开始试着写作,记录自己的人生。有了目标自然就有了动力,敬一丹于是四处忙碌起来。
她开始参加一些活动来宣传自己的作品,无论在哪种场合,她总是和当年一样优雅自信。
为什么敬一丹选择记录自己的生活呢?因为她害怕遗忘,她害怕自己遗忘也害怕时代的遗忘。
敬一丹害怕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会忘记自己一些亲身经历,自己生命中大大小小的事在往后的岁月里都是宝贵的回忆,正是这些事才铸就了今天的敬一丹。
也害怕时代的遗忘,敬一丹亲身经历过知青下乡的年代,经历过恢复高考制度,看着时代的发展改变了许许多多年轻人的命运,包括她自己,也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飞速发展。
想要更多人了解到在那个年代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不断发展,我们的人民也越来越幸福。
而在写作的过程中,敬一丹也在不断进步,面对新媒体的发展,敬一丹也尝试创建了自己的公众号,如今已经有一百多篇原创文章。
除了工作,与父母相处也是她退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遗憾的是,敬一丹的母亲在她生日那一天去世了,生日变成了母亲的忌日,这件事成了她心中过不去的坎。
敬一丹每天都会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希望可以尽可能多的陪陪他,父亲年近百岁,一天父亲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近乎泪奔。
人都会变老,可是看着自己在这个世上最亲近的人一点点远离自己,敬一丹十分心痛,于是她将自己的名字写下来,递给父亲,希望父亲可以记起来。
而她也将父母当年说过的话,写给她的信记在了她写的《那年那信》中,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想念,也对读者产生深刻的影响。
童年经历,铸就性格
敬一丹给我们的一直都是沉稳冷静的形象,这与她的童年成长环境与经历有关。因为文化大革命,敬一丹的父母身为公关都去了干校。姐姐去了生产建设兵团当了知青。
在十三岁时,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敬一丹的身上。她要协助姥爷持家,照顾家里的两个弟弟。
当时还在上中学的敬一丹回到家后看见满地狼藉,内心是无助、惶惑、恐惧的,自那天起,即使是在一个欢乐的环境她也无法完全投入进去。
而在这段时间,敬一丹便通过书信与父母姐姐联系。母亲的话语时常激励她。童年的经历也让她比同龄人更加成熟懂事,性格也更加执着坚强。
转眼到了十七岁,敬一丹开始了知青下乡的生活。知青下乡,对大多数青年来说是痛苦的,因为没办法好好读书,因为要做又苦又累的农活,因为条件艰苦,因为无人理解。
可是在敬一丹心中,那段时光是美好自由的。她说:“知青生活对我来说不是灰暗的,而是五彩缤纷的。”
敬一丹来到了小兴安岭林区,她在这里整整待了五年。而那段沉闷的日子里,让她快乐的除了一起玩耍的好朋友外,那就是广播了。敬一丹的父亲喜欢听收音机,而敬一丹从小就受父亲影响格外喜欢听广播。
刚开始进入林区,一切都是新奇的也是十分艰苦的,因为是新开发的林区,所以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盖房子、修路种菜、打水,这对于一直在城市生活的敬一丹来说,是新鲜的,同时也是劳累的。即使是在家撑起一片天的她,面对繁重的劳动与简陋的条件也有点吃不消。
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敬一丹一生的命运。一个广播站要在林区建立,有了广播站自然要有广播员了。
因为敬一丹的普通话比较好,而且从初中开始就是学校的广播员,有一定的经验,她也参加过黑龙江省广播电台的招聘,于是她拿起话筒,开始了广播员的工作。
那时的广播站十分简陋,都是敬一丹自己写稿子,自己播报。大家想听什么就自己去报给敬一丹,大家可以听一听林场的趣事、也可以听听音乐。敬一丹的声音点缀了林场枯燥劳累的生活。
在知青岁月里,有鸟语花香、有丰收的喜悦、有皑皑的白雪、有好友们的欢声笑语、有辛勤的付出、也有收获的满足。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那些人、那些事,对于敬一丹来说是一辈子不能忘记的。
敬一丹是幸运的,那是可以推荐工农兵上大学而恰好北京广播学院到林区招生。于是敬一丹顺利成为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的学生。
进入大学后,敬一丹是欣喜无比的,因为她从原来的小林场,进入了广阔的新天地,她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的朋友。
同时她也是自卑的,因为自己只是来自一个小林场,而身边的同学都十分优秀,他们大多都是省电台的播音员。而敬一丹的基础很薄弱,并且操着一口东北腔,这让她很是苦恼。
刚开始敬一丹是极度自卑的,可是她绝不相信自己比别人差劲,她讲压力转化为动力,更加努力地学习,恨不得整体待在教室里,埋头苦读、挑灯夜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考试中,敬一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人她很是惊喜,因为那时候的她还是处于自卑的状态,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
老师陆茜告诉她:“你的基础不如他人,可是你的播音创作路子是对的,能够从内容出发,感情真挚。”这句话好像一盏明灯,指引处于迷茫中的敬一丹前进。
大学毕业以后,敬一丹被分配到黑龙江广播电台工作,这份工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放到现在都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可是敬一丹却放弃了,她要追求更加优秀的自己。
因为有过知青上山下乡的经历,再加上大学时与同学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让敬一丹明白,自己的文化底子是薄弱的,于是她萌发了考研的念头。
可在当时,周围没有人能够告诉她考研应该准备什么应该如何准备,她只能自己一点点努力。而敬一丹的母亲并不支持她考研继续深造。
因为那时候的敬一丹已经26岁了,在那个年代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去做,却要冒着风险考研,这让敬一丹的母亲很是不解。
好在敬一丹十分有主见,选择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但是考研之路艰辛无比。敬一丹的英语十分的差,因为那个时候是没有人教英语的。好在敬一丹的姐姐是英语专业,可以辅导她,但是学习起来依旧吃力。
她孤身一人奋战考研,可是却一次次失败,到第三次才考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研究生,那年她29岁。考上研究生后她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不断变得更加优秀。
毕业后,敬一丹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对于一个女生来说,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是一份再好不过的工作了,可是敬一丹依旧想要突破自己,走出舒适圈。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敬一丹33岁那一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来到中国传媒大学招人。敬一丹被顺利录取了。
进入央视工作后,敬一丹依然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年龄。周围的同事都比她年轻,这让敬一丹意识到,她必须与年龄抗争了。
于是她更加专注于工作,多和年轻人在一起互动,不断接触新事物,让自己的心态,思想跟随时代脚步,让自己年轻起来。或许这也是如今已经步入耳顺之年的她依旧充满朝气的关键。
惺惺相惜,共同进步
敬一丹与丈夫王梓木的爱情故事也一样感人励志,他们两人因考研相遇在考场上,短暂的分别后缘分又让有情人靠近彼此。
两人都参加了考研,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成为知己成为恋人。并有了结婚的想法。
在王梓木刚刚结束考研,也没管考没考上,就直接向敬一丹求婚了,而敬一丹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求婚,两个相爱的人走到了一起。
并不像现在所谓的“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结婚后王梓木一直陪伴在敬一丹身边鼓励她考研,见证了她的成功。
即使是婚后,敬一丹的丈夫总是像当年那样支持着她,即便二人有了女儿,王梓木依旧会尊重理解并支持妻子。
王梓木后来成为了华泰保险的董事长,即便工作十分繁忙,也不会要求自己的妻子在家“相夫教子”。反而给妻子极大地鼓励与支持,成为她坚强的后盾。
岁月从不败美人,敬一丹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拼搏,收获了美好的爱情,令人羡慕的事业,在退休后依旧追求自己的热爱,令人钦佩赞叹。
来源:阿妞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