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元直是国军将领中正统的军事科班出身,军事理论水平非常高,在国军就是少将军衔,而到了解放军这头却只给了少校军衔,这让了解他的人深感惋惜,但他却对此毫无怨言,认为解放军对他是量才而用。
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为159名原国军将领军事教官授衔,原国军少将王元直被授予少校军衔。
王元直是国军将领中正统的军事科班出身,军事理论水平非常高,在国军就是少将军衔,而到了解放军这头却只给了少校军衔,这让了解他的人深感惋惜,但他却对此毫无怨言,认为解放军对他是量才而用。
王元直是曾经热播的战争大剧《亮剑》中暂七师少将师长常乃超人物原型之一,1909年,王元直出生于湖南长沙,家境优渥的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
17岁时王元直从长沙文艺高等学校毕业后,他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在黄埔军校,王元直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系统的军事理论教育,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8年,王元直从黄埔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师担任排长。然而,早期的军旅生涯对他来说并不顺遂,虽历任排长、营副、少校团副等职,但手中并无实际兵权,难以施展自己的军事抱负。
1931年,他前往广东,投身“南天王”陈济棠麾下,担任独立旅参谋。同年,他进入中央陆军工兵学校第一期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军事理论。1932年毕业后,他先后担任军政部交通兵团第二团汽车分队队长、战车营第二连少校连长等职。
1935年12月,王元直又考入陆军大学正则班学习。在陆军大学的学习经历,使他接触到了更深入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思想,为他日后的军事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从王元直早期的军事教育和职业生涯经历可以看出,他一直在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1938年从陆大毕业后,王元直参加了抗日战争,在第3战区司令部担任中校参谋,后来又任独立营营长,一直率部在江南地区与日军战斗。
1941年王元直凭借抗日战功晋升为暂编第9军34师1团上校团长1942年王元直率部跟随暂九军参加了浙赣会战。
1943年,对于王元直来说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迎来了加入国民党“土木系”核心部队第18军11师的机会,担任参谋长,辅佐师长胡琏。当时,第18军在国民党军队中地位显赫,“土木系”更是实力强大的军事集团。
同 5月,18军参加鄂西会战,石牌要塞保卫战成为此次会战的关键。石牌要塞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是拱卫陪都重庆的重要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日军调集重兵进攻,企图打开通往重庆的大门。胡琏率领的第11师奉命死守石牌要塞,王元直作为参谋长,积极参与作战谋划和指挥。
第11师全体官兵在胡琏和王元直的带领下顽强抵抗日军,王元直亲临前线,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冷静地分析战场形势,为胡琏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作战建议。在他们的指挥下,第11师成功击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坚守住了石牌要塞。
石牌保卫战的胜利,重创了日军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军进攻重庆的企图,为鄂西大捷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役后第11师名扬天下,师长胡琏因功升任18军军长,王元直也因出色的表现被晋升为少将军衔,1944年第11师副师长杨伯涛晋升为师长,王元直则晋升为少将副师长兼参谋长。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湘西会战(雪峰山战役)爆发。原在湘北的18军奉命到湘西集结,全副美械装备的11师作为18军的先头部队,在师长杨伯涛和副师长王元直的带领下,赶赴湘西前线。
在雪峰山战役中,王元直指挥11师32团一举袭取山门,这一战王元直所部成功俘敌20多名,缴获日产大洋马300余匹和大量武器辎重。这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士气,还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军队在此次战役中取得了空前胜利,日军经此挫败,从此在中国大陆一蹶不振。湘西会战成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上唯一使日军彻底溃败的一次大会战。
湘西会战胜利结束后,美国政府授予王元直一枚勋章,以表彰他在战役中的杰出表现。日军投降后,日军第116师团师团长在投降时将所佩战刀赠送给在山门打败他的王元直。这把战刀不仅是对王元直军事才能的认可,更是他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见证。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王元直所在第11师被改编为第11旅,他担任副旅长,8月份时,王元直率所部军队在中原战场上大胜解放军,还占据了山东重镇菏泽,这让他在国军内部一时间很受器重。
1947年国军向解放军驻地沂蒙山区发动进攻,王元直再次率部突破解放军阻击,凭借这两次小胜解放军的战绩,王元直也被蒋介石任命为第118旅旅长。
但是同年年底,陈粟大军和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在确山胜利会师后,王元直极为震惊,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国军军官指挥能力之低下,远不能与陈、刘相比,正所谓兵贵神速,国军可谓拙而迟矣,安能制裁共军!”
1948年第11旅恢复为第11师编制,王元直任师长,归第12兵团司令黄维管辖。很快淮海战役爆发,黄维命王元直率部驰援徐州。
当时,黄维兵团下辖4个军和1个快速纵队,约12万人,是国民党军队的精锐部队。然而,由于指挥失误和情报不准确,黄维兵团在向徐州开进的过程中,陷入了解放军的包围圈。在双堆集地区,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重重包围,陷入了绝境。
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黄维兵团试图突围,但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王元直所部也被解放军围困住。
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黄维兵团的伤亡越来越大,弹药和粮食也逐渐匮乏。12月15日,黄维兵团的防线终于被解放军突破,整个兵团陷入了混乱。
在乱军之中,王元直意识到大势已去,他不愿被解放军俘虏,于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安眠药,打算吞药自杀,以结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王元直吞下安眠药后不久,解放军战士发现了昏迷的王元直,并迅速将他送往医院进行抢救。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王元直最终苏醒过来,他的自杀行为以失败告终。
就这样王元直成为了解放军的俘虏,与他一同被俘的还有兵团司令黄维、军长杨伯涛等国民党高级将领。
在被俘后的日子里,王元直最初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和恐惧,他不知道解放军会如何对待他。然而,解放军对待俘虏的政策和态度却让他感到意外。解放军不仅没有虐待他,反而给予了他应有的尊重和待遇,这让他的内心开始发生了变化。
1950年,对于王元直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刘伯承元帅正在积极筹建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他深知军事教育对于培养优秀军事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四处招揽人才。在众多的人才中,刘伯承元帅注意到了王元直。
刘伯承元帅对王元直的军事才能早有耳闻,他知道王元直毕业于黄埔军校和陆军大学,拥有深厚的军事理论知识,并且在抗战中表现出色,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样的人才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于是,刘伯承元帅点名调王元直担任南京军事学院的教官。
接到调令后,王元直的内心十分复杂。一方面,他对自己能够得到解放军的信任和重用感到意外和感激;另一方面,他也担心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毕竟他曾经是国民党的将领,与解放军有着不同的立场和信仰。
然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王元直最终决定接受这个任命,他希望能够在新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新中国的军事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南京军事学院,王元直任军事学院合成教授会教员组组长。他在教学工作中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将自己所学的战术理论和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解放军学员。
王元直的授课风格严谨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他不仅讲解军事理论知识,还会结合自己在抗战和内战中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讲述各种战役和战斗的过程和经验教训。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让学员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军事知识。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王元直还积极参与编写教材和教学大纲。他根据解放军的实际情况和作战需求,对教材进行了精心的编写和修改,使其更加符合解放军的教学要求。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王元直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军事知识和经验融入其中,为学员们提供了一本本高质量的教材。
除了教学工作,王元直还积极参与军事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他与其他军事专家和学者一起,探讨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为解放军的军事建设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他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报告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为他在军事教育领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1958年,对于王元直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解放军首次为像他这些国军高级将领成为解放军军事学院教官授衔,他被授予解放军少校军衔。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能够获得这样的授衔,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对他为新中国军事建设所做努力的一种肯定。
从战俘到开国少校,王元直的身份转变跨度之大,令人惊叹。他的经历在众多被俘国军将领中显得尤为独特,成为了一个特殊的个例。许多被俘的国军将领,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改造过程,才有可能重新融入社会。
而王元直却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积极态度,赢得了尊重,实现了从“阶下囚”到“座上宾”的华丽转身。
1959年,王元直又迎来了一次晋升,他升任中校研究员。这一晋升进一步彰显了他在军事领域的价值和地位。
1970年王元直从军队退役回老家务农,1987年以后,王元直以军队离休干部身份住进上海海军第三干休所定居,1994年于上海去世,享年85岁。
王元直的一生是个人在时代洪流中命运抉择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共重视人才、包容万象的有力见证。
来源:小岛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