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那时太原大杂院里,家家窗台下都摞着蜂窝煤垛子,煤池子旁总散落着东山黄土。秋日胡同最热闹的场景,当属全家齐上阵"打煤糕"——煤粉掺烧土加水搅拌,铁皮模具一压,晒干后整整齐齐码成城墙。王叔常说:"咱太原人拉车驴在外,三轮倒着踹,黄土当煤卖"。冬夜里煤炉子烧得通
记得那时太原大杂院里,家家窗台下都摞着蜂窝煤垛子,煤池子旁总散落着东山黄土。秋日胡同最热闹的场景,当属全家齐上阵"打煤糕"——煤粉掺烧土加水搅拌,铁皮模具一压,晒干后整整齐齐码成城墙。王叔常说:"咱太原人拉车驴在外,三轮倒着踹,黄土当煤卖"。冬夜里煤炉子烧得通红,外婆的搪瓷盆里炖着酸菜粉条,铝饭盒装着钢种锅蒸的玉米面窝头,热气混着煤烟味,就是北方胡同的独家记忆。
"月光族"可不是现在才有——月底粮票见底时,街坊们攥着皱巴巴的票据,在东方红供销社柜台前精打细算。玻璃罐里的水果糖要糖票,暖水壶5块2抵现在半月工资,茅台7元一瓶堪比奢侈品。放学扒着副食店玻璃数黄桃罐头的孩子,总被售货员用鸡毛掸子赶走。而城南代销点的铁皮喇叭天天吼着:"凭工业券购买永久牌自行车!"谁家要凑齐"三转一响",得掏空三代人积蓄。
清晨6点,街坊们是被《东方红》旋律唤醒的。胡同口的电线杆挂着铁皮喇叭,播完晋剧《打金枝》,又开始念"除四害"通知。李婶边纳鞋底边唠叨:"条条红线通北京,毛主席话儿天天听"。傍晚孩子们挤在副食品市场看露天电影,《少林寺》放映时,银幕前后都站满扛板凳的街坊。最奢侈是周末去中北影城,的确良衬衫蹭到翻板椅的弹簧,能心疼好几天。
城里人用蜂窝煤还要掺黄土省着烧,农村更艰难。向阳公社的老赵头,天不亮就赶驴车进城卖烧土,车轱辘在结冰路面倒着蹬才能爬坡。冬储大白菜到货时,粮站前排队的裹棉袄人群能拐三个弯。而村里代销点的油盐酱醋总掺着沙土,村支书用铁皮喇叭喊工分的声音,比县广播站的半导体收音机还响。
钟楼街老裁缝铺的蝴蝶牌缝纫机,踩出多少件的确良衬衫。
食品街叫卖"六味斋"酱肉的梆子声,混着麻叶摊的油香。
五一广场草坪上滚铁环的孩子,如今站在玻璃幕墙前刷短视频。
外婆的搪瓷盆现在种着多肉,但盆底"为人民服务"的红字还在。那些煤炉子烘暖的冬夜、粮票换糖的欣喜、胡同里"换洋火"的吆喝,都成了【蜂窝煤模具压出的童年】。
#80后集体记忆# #消失的老行当# #时代变迁见证#
来源:一点点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