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年以来,成长风格结构性演绎。随着板块积累了较高涨幅,市场分歧也在加大。站在当前时点,如何看A股、港股的后续走势?美联储降息周期重启,全球资产配置影响几何?我们选取此次直播中的精华观点,拆解成两期内容,与大家分享。更多精彩回顾可以查看文末的直播回放。
金秋麦浪、权益脉动,汇丰晋信秋季策略会落下帷幕,8位权益基金经理与投资专家携手,带来市场的复盘与展望。
开年以来,成长风格结构性演绎。随着板块积累了较高涨幅,市场分歧也在加大。站在当前时点,如何看A股、港股的后续走势?美联储降息周期重启,全球资产配置影响几何?我们选取此次直播中的精华观点,拆解成两期内容,与大家分享。更多精彩回顾可以查看文末的直播回放。
今年3季度市场回顾:科技、医药、
新能源、部分周期行业表现突出
2025年3季度以来整个市场走势较好,同时行业的表现较为分化。
表现比较突出的行业包括:科技、医药、新能源、周期里面的有色等。原因在于:
它们都是今年基本面比较好的行业。
它们代表新质生产力,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具备估值张力。
而以金融、银行为代表的高股息板块表现比较一般。其原因在于,对于高股息的逻辑,当它的股息率下降,股价的势能就会下降。当然这是相对前述板块来说的,从绝对收益的角度它们依然是较好的配置方向。
A股展望:继续看好今年4季度、
2026年投资机会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正在逐步走出过去3年以来压力较大的阶段。当前在政策的有效推动下,市场开始看到了回升迹象。因此,我们看好整个股票市场的表现。
当前,基本面率先上升的例如以AI为代表的科技板块、以创新药为代表的医药板块、有供给去创造需求的新消费板块,都已经出现明显行情。这也说明基本面的改善在带来股价的上行。
同时,跟经济度相关度较高的例如周期、消费等板块,虽然短期表现较为落后,但未来基本面可能会随着经济的向上而回暖,我们较为看好。
我们继续看好2025年4季度、2026年A股的投资机会。虽然今年以来已经有一定的赚钱效应了,但分两个维度去看:
我们认为目前的估值并没有脱离基本面,虽然已经不在极低区间,但依旧还是合理的,整个市场的水温在50-60度左右。
当前市场的结构性较为明显,因此,我们依然能够寻找到一些较有性价比的机会(这种机会也更符合我们的配置思路)。主要是指一些跟经济相关度更高的方向,包括周期品、消费类的一些优质公司,这也是2025年4季度和2026年我们重点配置的部分方向。
此外,地产是我们今年以来比较关注的一个板块,客观来说它的基本面是短期承压的,但是政策端也一直在发力。
同时我们比较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如果地产基本面能够出现一定反转、行情有所启动,由于此前处于低位,我们认为其潜力是较大的,所以我们也会重点关注。
今年4季度关注经济基本面的
变化和重要事件
2025年4季度需要关注:
1
接下来经济基本面的变化,“金九银十”旺季中,经济到底能够改善多少。
2
中美关税谈判依然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重点关注其未来的重要节点。
三大要素推动港股行情
今年以来港股行情启动主要受益于三大因素。
1
第一是估值的修复,尤其是我们看到一些互联网大厂经过过去3年的降本增效,从去年三季报开始盈利已经开始优于预期,这一预期也带动港股估值回升。
2
其次是信心的修复,尤其是今年年初DeekSeek大模型公布,春晚上的机器人表演、创新药集体出海等,都让全球投资者对于中国发展有了更强的信心。所以我们也看到今年港股资产,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有较多资金流入。
3
第三是全球货币政策转向。从2024年三季度开始,美联储进入了新一轮降息周期。刚刚结束的议息会议表明未来美联储可能会加快降息节奏。这有望利好包括港股在内的新兴市场。
港股未来仍具机会
过去1个季度,由于国内互联网厂商之间竞争加剧、AI投资带来的资本开支增加、以及关税争端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恒生科技指数波动性有所加大。但从长期来看,恒生科技板块未来依然值得关注。港股科技和A股科技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在于,A股科技板块更多聚焦于半导体产业链等“硬科技”,而港股更多聚焦于AI应用、软件等“软科技”。未来,市场的焦点可能更多从算力、芯片逐步扩散向偏软的AI应用,因此港股科技板块依然有望受益。
关注互联网、医药、消费板块的投资机会
除了港股科技板块以外,我们未来还会重点关注互联网、医药、消费板块的投资机会。
过去几年港股互联网板块一直受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较大,今年这一不确定性已经有显著降低,互联网大厂的盈利增速和性价比有望显著提升。未来随着海外资金的不断流入,这些企业有望更多受到关注。
消费方面,潮玩、新茶饮、美妆美护等新兴消费领域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在港股各个行业中依然具备较高吸引力,同样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
另外,在医药板块上,随着美国开始降息,投融资活动有望改善,CXO板块今年可能会迎来基本面的拐点,目前来看可能会拥有比较高的配置价值。此外,我们也持续看好国内创新药企研发成果体现,以及海外授权合作的长期机会。
股票资产是一种长期有望
提供正回报的资产
这非常容易理解,是金融学最基本的结论之一。但投资者却往往容易把他忘掉。在市场相对低位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仍能坚信这一点。
多年来我们一直努力提高客户在投资上的获得感。我们认为关键的抓手,要回到股票投资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把股票作为一种资产看待,这种资产在长期有相当大的可能,能为投资者提供积极回报。深刻把握这个原理,会帮助我们减少很多焦虑。
投资有科学的道理
2024年2月,在市场低位的时候,我当时提出这是市场在按照流动性定价,这通常不是理性定价。流动性问题解决后市场大概率会修复,而且速度可能会很快。同时,我们在2024年科技股相对困难的时候提出,科技处于长期的低位区域,具有显著的投资价值。幸运的是,并没有过太久,我们的上述观点先后都得到了验证。
投资虽然有艺术性的一面,但也存在大量的科学道理。我们的上述预测,无非运用了一些前人已经研究过的投资规律。都说股票投资最大的敌人是人性的贪婪和恐惧。但要如何对抗?要用投资的科学规律和投资纪律去对抗。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
投资可以赚钱,但赚钱从不容易
现在市场整体向好,有些投资者开始反过来觉得赚钱很容易了。这让我们有些不安。我们有很多相关的经验。觉得赚钱很容易,通常是一种错觉,而且可能成为亏损的起点。
万得全A指数过去10年的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要赚取更高的回报,从来都不容易,需要付出特别的努力。比如,在市场低位时买入权益基金,收益大概率会比平均数好很多。这时敢买是关键,超额回报是对认知到位的奖励。此时此刻,又是一个不一样的挑战。超额回报是对投资技巧的奖励。未来如果在更高的市场位置上,还要追求超额收益,挑战还会不同。超额回报将是对我们始终坚持价值投资的奖励。投资可以赚钱,但赚钱从不容易。(数据来源:Wind,2015.9.22-2025.9.23,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要重视科技板块的投资机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股票市场上,科技板块容易出机会。2024年中国的科技股可能被严重的忽视了。跌的多的时候,投资者甚至都不愿多谈。现在来看,不用担心科技没机会,反过来我们要担心是否能抓住科技里的机会。
往后看,科技方面的亮点可能还会很多。因为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重大科技创新集中涌现的时期,称为新一轮康波周期。去年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向投资者介绍这个重要的现象。我们专门在中国基金报上写了一篇一万字的文章。说明康波周期到来的时候,会对科技股带来多么积极的影响。
现在虽然有一些科技领域已经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已经涨起来了。但是站在新一轮康波周期启动的视角上,恐怕还有相当多的领域没有充分表现,值得今年、明年,甚至后年长期关注。
最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更加举足轻重的经济体。这个过程必然会创造海量的财富。其中有相当多的财富增值,会体现在中国的股市中。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持有中国的股票资产,会是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我们希望朋友们,从资产配置的视角,从长期投资的视角,增加对股票市场的参与和关注。
美联储年内或再度降息
我们估计,随着美国经济及劳动力市场放缓的压力有可能持续增加,今年内美联储还有机会再度下调利率,未来十二个月,仍会继续放宽政策,有机会把联邦基金利率的上限,下调至3%至3.5%的范围。
美联储除了密切留意就业数据的变化,也会关注通胀的走向,特别是担忧关税会否持续刺激物价上升。关税的影响,或已逐步反映在货物通胀方面。另一方面,服务业的物价依然保持一定程度的黏性。我们预计,美国通胀未来数个月可能仍会反复上升,但倾向相信关税的影响是暂时性,整体服务业通胀升幅有机会更趋缓慢的情况下,通胀有望在3.0%至3.5%的范围见顶,通胀回落的速度则视乎美国整体经济以及劳动市场的情况。若通胀短期内不致大幅上升,相信能为美联储放宽政策提供空间。
短期国库券或还有下行空间
包括美联储,西方经济体预计会采取偏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短期美国国库券利率或还有下行空间。
至于美国长年期的国库券,以往在美联储放宽政策之后,利率通常也会反复向下。然而,自去年美联储启动降息周期之后,长年期国库券收益率反而回升。这可能反映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令投资者要求更高的溢价,以抵销长年期债券的利率风险。除了对通胀前景的担忧,美国联邦政府持续的财政赤字,令政府负债比率不断攀升,供应因素亦令长年期国库券有压力。另外,美联储能否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些疑问亦同样困扰国库券的投资者。因此,我们维持估计较短年期的美国国债或会较长年期的国库券可取,收益率曲线陡峭的趋势还是会继续。
投资组合中可以考虑加进一些「相对安全的替代品」,例如一些高投资评级的债券、证券化信贷、黄金等实体资产,甚至另类投资,相信有助降低组合的波幅。
在「美国优越论」相对褪色、以及美元走弱的情况下,新兴市场资产今年以来录得不俗的升幅,部分甚至明显跑赢发达市场资产。在美联储重新启动降息之后,或为新兴市场的政策操作提供更大的空间,并可以按自身经济条件、金融稳定跟汇率市场调整放宽政策的步伐。
在新兴市场之中,我们认为亚洲继续是当中的亮点,一些国家的强劲增长能带动本土需求,结构性增长因素持续、财政条件改善、区内加强合作、出口分散等相信能令区内经济体面对外部挑战时更具韧性。
但我们强调,新兴市场不应被视为一个整体,各经济体的表现差异可以非常明显,面对的内部及外部的挑战亦不尽相同。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独特前景,随着全球经济碎片化的趋势持续,各新兴市场经济及资产的关连性有望进一步降低,投资者在组合中加入新兴市场的资产时,或可带来更大的多元化效益。当然,投资时应更着重市场或行业的独特因素,采取选择性的投资方式。
上述观点为编制时持有的观点,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本文件所载评论及分析反映汇丰投资管理基于截至目前可获取的信息对市场的观点。这并不构成汇丰投资管理的任何承诺。因此,汇丰投资管理不对任何基于本文件中的评论和/或分析所作的投资或撤资决定承担责任。本文所提供的任何预测、推测或目标仅供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形式的保证。汇丰投资管理不就未能达成任何预测、推测或目标承担责任。收益率水平并无保证,未来可升亦可降。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