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抓粮油丰收 高标准农田与农业机械化“双向奔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00:51 1

摘要:“旱能浇、涝能排,种地好办多了。”4月17日,早起的野鸭村村民陈良果,绕着村里刚完成田型调整的农田走了一圈,这位种田50多年的“老把式”对丰收有了新期待。

“旱能浇、涝能排,种地好办多了。”4月17日,早起的野鸭村村民陈良果,绕着村里刚完成田型调整的农田走了一圈,这位种田50多年的“老把式”对丰收有了新期待。

鸟瞰宣汉县桃花镇高标准农田。

眼下,宣汉县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将为全县新增6万亩高标准农田。宣汉县峰城镇野鸭村被纳入了此次改造。

地处盆周山区,近年来,宣汉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到今年上半年,全县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0.76万亩。去年,宣汉完成粮食综合单产增加4.71公斤,以全省第11位的播种面积,完成粮食总产居全省第7位。

“长藤结瓜”模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14日,在宣汉县峰城镇野鸭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挖土机、推土机等机械带着轰鸣声忙活着施工。

农机耕地

“加快进度,保障春耕生产。”宣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峰城片区三标段现场负责人何定平说,峰城片区总建设亩数280余亩,现在已完成田型调整,进入施工尾声,“下午,‘爬山虎’、搅拌机等机械设备将进场,还要增加20余名工人,投入到护坡、防滑墩建设等作业中。”

“周边邻居都盼着高标准农田早日建成。”陈良果的家中有8亩地纳入了此次高标准农田改造,“改造完成后,我们就准备栽秧,相信一定会有好收成。”

近年来,宣汉县立足秦巴山区地形实际,探索出“长藤结瓜”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以县域内前河、中河、后河等3条主要河流及流域为“藤”,结合各乡镇地形实际推进“格田化”“梯格化”“梯田化”3种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再通过“田、土、水、路、技、管”等综合配套实现串点连线成片,整体推进,形成结在“藤”上的“瓜”,不断把“粮田”变“良田”。

目前,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田型调整结束,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

“高标准农田,怎么样体现‘高’?”一路上随处可见高标准农田,不禁让人发出疑问。宣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华解释:“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再采取现代化机械耕作,保障粮食高产。”

高标准农田与农业机械化“双向奔赴”

从良田到高产,宣汉县推进高标准农田与农业机械化“双向奔赴”。

春日里的宣汉县蒲江街道茅岭村高标准农田。

“良田为机械化推广提供了条件。”张华介绍,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机械化率可达到90%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5%以上。随着农机购置补贴实施,一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得到推广应用,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涌现。

目前,宣汉县已建成31家农机专合社,7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个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全县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74.8%。

“两天时间就把200余亩水稻收割完了,这是我们以前不敢想的速度。”宣汉县下八镇长春村党支部书记龚时贤回忆去年秋收。随着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小块田、山坡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不仅破解了大型机械作业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的短板,又让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

“去年,我们村成了明星村。”提起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宣汉县桃花镇党委副书记兼桃花坪村党支部书记吴权打开了话匣子。去年4月,桃花坪村高标准农田改造完成后,村集体与绵阳某农业科技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后者流转200余亩农田收获了17万余斤水稻,加工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桃花米”销售,帮助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6倍,达到30余万元。

来源:农民大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