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过这样的视频吗?穿着校服的小女孩对着镜头哽咽“被男朋友抛弃”,幼儿园小朋友举着奢侈品包包炫耀“妈妈又给我买新包”,更离谱的是有人用橡皮筋夹孩子胳膊拍“疼痛挑战”……这些年,不少人为了流量把孩子当“摇钱树”,让本该纯真的童年变成了“流量战场”。幸好,网信部门
刷到过这样的视频吗?穿着校服的小女孩对着镜头哽咽“被男朋友抛弃”,幼儿园小朋友举着奢侈品包包炫耀“妈妈又给我买新包”,更离谱的是有人用橡皮筋夹孩子胳膊拍“疼痛挑战”……这些年,不少人为了流量把孩子当“摇钱树”,让本该纯真的童年变成了“流量战场”。幸好,网信部门出手了,今年已经封停了1万多个搞事情的账号,这事儿真是大快人心!
一、当孩子成了“流量工具”:这些套路你见过几个?
1. 恶搞无下限
有些家长为了博眼球,在孩子脸上涂奶油、用道具刀“砍”孩子肢体,美其名曰“惩罚教育”。有个视频里,孩子被蛋糕砸得满脸都是,网友评论“好可爱”,可镜头外孩子委屈的眼泪谁在乎?还有人让孩子模仿抽烟、说脏话,美其名曰“揭露社会现实”,这哪是教育,分明是毒害!
2. 摆拍毁三观
刷到过“小学生相亲”的剧情吗?一群孩子穿着西装婚纱,演着成人的情感纠葛。更夸张的是,有人让孩子拍“分手失恋”视频,配上伤感音乐,点赞量居然上百万。这些摆拍的家长没想过,孩子过早接触成人世界的复杂,心理能受得了吗?
3. 炫富带歪风
打开某些账号,全是孩子拆奢侈品、数现金的画面。有个10岁男孩举着一沓钞票说“这是我压岁钱”,评论区全是“土豪”“羡慕”的留言。这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正在悄悄腐蚀孩子的心灵。
4. 引流藏陷阱
有些账号用“学生”标签吸引关注,表面上是分享学习,实际上诱导加好友发低俗内容。有个12岁女孩被网友骗走了隐私照片,家长发现时已经晚了。这些披着“学生”外衣的账号,就像网络里的“大灰狼”,专挑孩子下手。
二、治理“组合拳”:封停账号只是第一步
1. 平台责任要压实
现在很多平台都有“未成年人模式”,但有些形同虚设。这次网信部门要求平台像“安检员”一样严格审核,发现违规内容马上下架。比如某短视频平台,把“惩罚教育”“分手剧情”这些关键词都设为敏感词,一出现就自动拦截。
2. 技术手段来帮忙
新上线的“儿童锁”功能,能根据孩子年龄自动限制使用时间。12岁以下每天只能玩1小时,晚上9点后直接锁死。家长还能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孩子玩了什么、花了多少钱,一目了然。有位妈妈说:“以前孩子偷偷玩游戏充钱,现在有了儿童锁,终于不用担心了。”
3. 法律利剑高悬
新出台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利用孩子拍低俗内容要罚款,情节严重的还要蹲监狱。去年有个主播让孩子拍“暴力惩罚”视频,被网友举报后,不仅账号被封,还赔了5万块钱。这就是法律的威力!
三、全民行动:保护孩子需要你我他
1. 家长别当“甩手掌柜”
别以为把手机扔给孩子就万事大吉。建议家长每天花15分钟陪孩子上网,帮他们筛选优质内容。有位爸爸发现孩子爱看“拆快递”视频,就带着孩子一起做手工,既培养兴趣又远离不良信息。
2. 学校多开“防骗课”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网络安全课”,教孩子识别虚假信息、保护个人隐私。有个老师用“大灰狼和小红帽”的故事,告诉学生别随便加陌生人好友,孩子们记得可牢了。
3. 平台别只盯着钱
某视频平台推出“青少年专区”,里面全是科普、动画、艺术课程,孩子看了既能学知识又能放松。这种“流量向善”的做法,才是真正有担当的平台。
4. 社会监督不能少
看到不良内容别默默划过,随手点个举报。有位网友发现孩子被拍“炫富视频”,马上向网信部门举报,第二天视频就下架了。你的一次举手之劳,可能就挽救了一个孩子。
四、写在最后:别让流量“催熟”童年
还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跳皮筋、玩泥巴的快乐吗?现在的孩子,却在镜头前被迫表演成人世界的复杂。网信部门的治理是一场及时雨,但保护孩子的网络世界,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下次看到孩子被当作“流量工具”,请勇敢说“不”!因为,守护孩子的童真,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
来源:大众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