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乌尔·德·凯泽访谈录 :完成的未完成之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9:13 1

摘要:拉乌尔・德・凯泽堪称 20 世纪欧洲艺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享有 “比利时当代绘画之父” 的盛誉,在同辈及后世艺术家中影响力极为深远,被尊称为 “画家中的画家”。众多知名艺术家,诸如吕克・图伊曼斯、托马・阿布茨、苏珊・弗雷孔等,均坦陈其艺术创作深受德・凯泽启发

拉乌尔・德・凯泽

Raoul De Keyser

1930.8.29 - 2012.10.6

拉乌尔・德・凯泽堪称 20 世纪欧洲艺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享有 “比利时当代绘画之父” 的盛誉,在同辈及后世艺术家中影响力极为深远,被尊称为 “画家中的画家”。众多知名艺术家,诸如吕克・图伊曼斯、托马・阿布茨、苏珊・弗雷孔等,均坦陈其艺术创作深受德・凯泽启发 。德・凯泽的艺术生涯长达近半个世纪,创作了大量引人深思的画作与纸上作品。其作品蕴含隐晦联想,游走于直白与隐秘、抽象与具象之间,别具一格。

来吧,再玩一次 第 2 号

布面油画

130.2 x 190.2 cm

2001

摘要

本次与拉乌尔・德・凯泽(Raoul De Keyser)的访谈,采访于其逝世前的三四年,实属偶然促成。这位画家当时已不愿再接受记者采访 —— 他曾亲自撰写过艺术评论,却对这类评论本身毫无信任;更让他不满的是,记者们总会提及其他画家,仿佛他的作品本身不足以支撑一场对话。“难道他们不懂我是个‘关注自我’的人吗?” 他曾以反问的语气向我说道。

但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能与一位参透他作品的对话者谈论自己的作品。我与他第二次见面时,他已在自家客厅为自己珍视的画作办了一场小型个展,甚至还为此制作了一本小画册。

然而,每当我试图谈及他创作的 “物质性条件”(如材料、技法过程等),他总会变得不愿多言。背后或许有两重原因:其一,画家有时确实无法清晰言说自己 “究竟做了什么”。画家瓦尔特・斯温嫩(Walter Swennen)曾向我这样概括这种感受:“每当我告诉别人我是如何创作某件作品时,总觉得自己在说谎。” 我曾拍摄过这位画家的创作过程,发现有些创作行为发生得极为迅速,有时确实无法准确复述过程;况且,创作中诸多现象并非源于主动决策,而是对突发状况的即时回应,或是为避免某种问题发生的尝试。其二,德・凯泽当时记忆力已开始衰退,他担心自己的表述不够准确。

彼时与德・凯泽交流还有一层困难:他的听力有所受损。这有时会让对话者难以自然地传递细腻的语气、讲个玩笑,或是展现真实的自我。

由Jef Van Eynde 拍摄德·凯泽 2012

第一部分访谈文本,核心围绕我最初的一个观察展开:德・凯泽画作中的某些部分,似乎处于 “漂浮离散” 的状态。我曾疑惑,这种特质是源于他独特的 “观看方式”,还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德・凯泽认为是后者。)不过,这场对话促使他向我展示了一张贾科梅蒂(Giacometti)雕塑的图片 —— 他称这件雕塑让自己深受触动。当时我只注意到,这件雕塑的形态同样由 “分离的部件” 构成;但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件作品或许让他联想到了身为木匠的父亲,而雕塑中刻画的女性形象(脚下放着一个手提包),很可能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第二部分访谈文本则试图聚焦于 “绘画本身”。在这部分对话中,他最核心的表述或许是:对他而言,绘画本质上就是 “在画布上画一条线”,并寻找新的方式 “从画布的一端穿越到另一端”。这番话让我得以洞察他作品中的演变脉络(重点关注他创造 “线条” 的不同方式),并为 2010 年根特(Ghent)S.M.A.K. 美术馆 “世外桃源”(XANADU)展览策划了他的作品展区 —— 这是德・凯泽一生中首次有展览将其早期与晚期作品并置呈现。他对这次展区呈现极为动容,还赠我一幅水彩画作为感谢:画中的我好似一名杂技演员,正在搭建这个展览。

在他逝世前的几年里,我定期去探望他。有一天,他向我展示了他最后一幅布面油画。画作背面,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De voltooide onvoltooide”(可译为 “完成的未完成之作”)。我们二人都为之动容。

汉斯·泰斯

2018 年 6 月 26 日

于 “蜜山”

德·凯泽人生中最后的画作

罗本1,2

2012

时值傍晚,拉乌尔・德・凯泽因近期背部受伤,正坐在密室的躺椅上。他面前的墙壁上,挂着一幅贾科梅蒂创作的蓝色女性人物精美海报。此外,室内还陈列着 10 张明信片与 2 幅德・凯泽本人的作品海报。窗帘盒顶端摆放着吕克・范・苏姆(Luk Van Soom)创作的《白云》(White Cloud)。房间里还有一个供日常使用的小型藏书区,我从中认出了几本书:让・莱林的《图像建筑与艺术》、歌德的《意大利游记》、玛丽 - 弗朗斯・博耶的《马蒂斯在梦幻别墅》、保罗・勒托的某部著作,以及关于修拉、亨利・范・德・费尔德、沃霍尔、贾科梅蒂与毕加索的专著。

德·凯泽的工作室 2012

汉斯·泰斯=汉斯:昨天我看过您的新作,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场以 “白色” 为主题的轻盈创作实践,十分有趣。

拉乌尔・德・凯泽=德·凯泽:没错,人们有时会这样评价我的作品。

汉斯:比如《就绪》(Ready)这幅画边缘处的两块 “黄色孤岛”,它们的趣味性在于:本应保持 “沉默” 的它们,却在诉说绘画创作的逻辑。这种表达显得有些 “不合时宜”—— 即便打破常规期待与创作范式,它们仍执意要在画面中 “存在”。它们就像 “土豆”:是那种无法被即刻辨识的形态…… 您究竟是如何将它们呈现在画面中的?

德・凯泽:(沉默)

恢复

布面油画

82 x 67 cm

2003

结束(里亚尔托)

帆布上的油彩、石膏粉和松节油,裱在木板上

11 1/8 x 8 3/8 英寸

2012

汉斯:要是培根(Francis Bacon),大概会直接将它们 “抹” 在画布上吧。

德・凯泽:你看那幅淡紫色作品(他指向墙上一张印有《天空蓝》(Bleu de ciel,1992 年)的明信片),还有你身后的那幅(即《正面》(Front),收录于《故障点》(Troublespot)画册第 77 页),我也是这样 “抹” 上去的 —— 我把颜料管直接掷向画布…… 不过这么做时,得小心 “跃动的鲤鱼”(jumping carps)。

天空蓝

布面油画

70 x 50 cm

1991-1992

天空蓝(局部)

汉斯:您的底色是用抹布铺设的吗?

德・凯泽:是的。就像我在这幅画的最终调整阶段也用了画用抹布 —— 因为我觉得原本的网格图案太过 “完美” 了。(他指向 1995 年的作品《诱饵》(Lok),收录于 Ludion 出版社画册第 66 页。该作品标题在画册中被译为 “Decoy”,致使其原本隐含的法语 “loque”(抹布)这一语义关联丢失了。)

无题(速度)

布面油画

54.9 x 81.8 cm

1995

登陆

布面油画

21×54cm

1996

汉斯:冒昧问一句,您刚才说的“跃动的鲤鱼” 指的是什么?

德・凯泽:如果颜料管的 “尾部” 先接触画布,接着发生倾斜,最终呈现的效果就会变得很奇怪…… 甚至可能留下一道 “缺口”(notch)。你看,创作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

汉斯:也就是说,当画面开始 “独立自主” 时,要做出恰当的回应?

德・凯泽:就像对手 “让出” 机会时,你必须抓住时机。很多事都不是预先设定好的…… 比如,次要元素有时会变成核心议题。以作品《弯曲》(Crook)为例,这幅画源于一幅素描,但素描中的角度与最终画面完全不同。

弯曲

布面油画

130 x 190cm

2003

来吧,再来一次 第 1 号

布面油画

74 x 96 cm

2001

西沙

布面油画

188 x 140 cm

2000

汉斯:“弯曲 Crook” 这个词对您而言有什么特殊含义?

德・凯泽:就是用肘部撞击他人的动作…… 我应该再查一下词典确认下。

汉斯:(翻查词典)这里写着:“弯曲处、曲线或钩子;任何带钩或弯曲的物体;职业罪犯……”

德・凯泽:(微笑)

德·凯泽的作品在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1992年

德·凯泽的作品在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2007年

汉斯:对每位艺术家,我都会好奇:他们的艺术视角,是如何从创作实践之前的 “感知力” 中诞生的?但放到您身上,这个问题似乎变得有些荒谬 —— 您作品中的视觉节奏与画面肌理结合得太过紧密,而且您始终在追寻一种 “模糊性”:比如《克洛瑟里五号》(Closerie V)中的蓝色条纹,虽不直接表现遮阳篷,却能让人联想到遮阳篷的意象。那么在您看来,您是否还记得这种 “前置的视觉感知力”?还是说,您的 “个人形式视觉”完全是由绘画实践经验塑造的?

德・凯泽:我认为它完全是绘画实践的产物。

无题(建议)

布面油画

70 x 50 cm

1995

无题(模糊)

布面油画

67.3 x 82.5 cm

1995

汉斯:当然,若没有您的作品,我便无从谈论您的视觉感知力,因为没有可供观察的对象。您的画作是 “画家的绘画”——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对 “绘画本身” 进行绘画性思考的成果。但在我看来,您最初对世界的认知,或许也曾在过去拆解成不同的碎片;又或者,某些色块在创作中偶尔会表现出极强的 “自主性”?

德・凯泽:你这番话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间。(笑)

Closerie VIII(柏林合奏团)

画布上的石膏粉、木炭和固定剂

24 13/16 x 21 5/8 英寸

1998

汉斯:贾科梅蒂始终试图描绘出 “我们投射于事物表面的形象之下,那涌动的物质本质”。在这幅海报上,我们能看到女性身体的隆起与凹陷,被捕捉在轻盈的蓝色圆环中…… 这幅作品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我们能辨识出那些形态的转折与起伏,却记不起曾在何处见过它们。两周前在巴黎,我和儿子西里尔(Cyriel)曾久久驻足观察一尊纤细如月亮鱼的头部雕塑。西里尔说:“这颗头好像在动。” 事实确实如此。我们走出展厅后,竟看到三个人有着与月亮鱼身体相似的窄长头部 —— 第三个人是位戴着大黑框眼镜的女士,可眼镜丝毫没有削弱这种 “雕塑感”。

德・凯泽:巧了,我这儿正好有一本关于贾科梅蒂的书……(他从躺椅与墙壁的缝隙中抽出一本小册子)里面夹着一张剪报,上面的图像特别打动我 —— 尽管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或许都快忘了 “被打动” 是什么感觉了。

库德·韦尔西

布面油画

65 x 50 厘米

2003

来吧,再玩一次 第 7 号

布面油画

71 x 50 cm

2001

汉斯:我们每天都该提醒这个时代里那些 “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视觉艺术完全能唤起非情绪化的、真挚的情感。

德・凯泽:你身后的书架上,有一本展览手册,里面也有同一尊雕塑的图片。

(我们一同翻看了两张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作品是《无形之物》(L'objet invisible)—— 这是贾科梅蒂创作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木雕女性雕塑,带有非洲艺术或伊特鲁里亚艺术的风格特征。)

贾克梅蒂作品《无形之物》

汉斯:在巴黎时,最打动我的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我觉得它们太出色了。

德・凯泽:(点头)

汉斯:但你能感觉到,这尊女性雕塑的身体似乎 “正在瓦解”,每个身体部位都仿佛拥有独立的 “生命”。换作是您,或许只会描绘她左大腿骨的正面轮廓,然后让这个轮廓在画面中 “漂浮”。

德・凯泽:你都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了。

汉斯:我猜,这尊雕塑最吸引您的地方,恰恰是这种 “身体仿佛在瓦解” 的感觉。而支撑它在视觉上不致散架的,是身后靠背的框架 —— 就像您在这次展览的某幅大型作品右下角,用两条粗白线条额外加了一个 “角”,以此来 “固定” 画面。

德・凯泽:你说它 “仿佛在瓦解”,但我更觉得它是 “被组装起来的”,像一堆叠放的东西…… 你会怎么称呼 “水平堆叠” 的形态?

卡比内特

亚麻布上油彩

67.3 x 82.2 cm

1989

无题

布面油画

195×120厘米

1988

汉斯:这是个好问题…… 您是想说,我们可以把您的作品看作 “水平堆叠” 的形态吗?

德・凯泽:(微笑)

汉斯:您作品中那些模糊的形态,让人联想到土豆,但有时又会变成像磨损旗帜一样的形状(比如这幅 2006 年的无题作品,收录于 2006 年卓纳(Zwirner)画廊画册),您会怎么称呼这种形态?

德・凯泽:我没有为它命名,但你说的那个色块,对我而言就像 “摇摆的秋千”(rocking swing)。

无题

布面油画

40.3 x 49.9cm

2006

汉斯:有两幅作品的顶部角落留着红色痕迹,这应该是您绷画布前,画布原尺寸的标记吧?

德・凯泽:没错,画布都是我自己绷的。我是木匠的儿子,总想和 “物” 保持联结…… 而且,能看到这些红色痕迹有时也是件好事,它们能帮助 “锁定” 画面。你把我这次展览称作 “以白色为主题的轻盈创作实践”,但对我来说,这次展览其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尺寸较小、风格轻盈的作品,另一部分则是两幅尺寸较大、风格硬朗的作品。我不介意快速创作,但这种 “快速” 里藏着精准。有时创作不能拖沓,有时作品 “本身就渴望被完成”。

猴谜树有着独特的枝叶外观,启发了德·凯泽的图像创作

软的猴谜树 ‍

1982

伯尔尼-柏林机场

布面油画

84.8 x 120 cm

1993

汉斯:您现在说的这种 “速度”,让我想到了勒托 —— 他希望每篇文字都能 “一气呵成”,但这背后是无数次的修改打磨,直到文字形成独特的风格。

德・凯泽:我记得有一次,我铺好了底色,原本只打算在上面加一条 “斜向线条”,结果这件事花了我好几个月。因为我既希望这条线 “几乎不触碰画布”,又担心毁掉已经铺好的底色。它需要一次到位、精准无误,就像跨越峡谷一样 —— 必须完美完成这个动作。不过当然,有时我也会想要画一条有趣的、波浪状的或僵硬的线条…… 至于这次的白色系列,我把画面的基底涂得非常轻薄,就是为了突出那种轻盈、流动的质感,让观众会疑惑:为什么有些色块没有从画布上 “飘走两米远”?它们在画面中的联结其实非常松散。

被德·凯泽将自己的版画刻板切割成小块的草图

汉斯:您自己也意识到这点了!

德・凯泽:(笑)

汉斯:德克・德・沃斯(Dirk De Vos)曾写道,您创作的画面 “虽是非具象的,却具有具象的质感,如同电影布景中可旋转的道具”。我觉得您仿佛生活在一个由 “无关联的碎片” 构成的世界里。

德・凯泽:你确定自己没学过心理学吗?(笑)

汉斯:很抱歉,约定的时间到了。

2008 年 2 月 22 日

于 “蜜山”

甘佩拉雷地区

布面丙烯

120 x 150 cm

库艺术 × 策展人徐薇

我是谁

创作者自我探索文献展

WHO AM I: A LITERATURE EXHIBITION

ON THE CREATOR'S SELF-EXPLORATION

第一届

策 展 人:徐 薇

发起机构:库艺术

报名邮箱:kuart@126.com

报名截止:2025年10月25日

展览时间:12月

展览地点:北京艺术核心区专业艺术空间

来源:库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