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9月1号就开始期待着这档节目的播出,现在终于播出了,心情特别的激动。”演出者王春燕在电话里声音里带着笑意,也带着点哽咽。她不是在说节目,是在说一段被重新唤醒的记忆。
9月20日,一场由63位朗诵爱好者参与的红色主题朗诵会《烽火记忆·梨花礼赞》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及央视影音App上映,以银龄之声致敬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从9月1号就开始期待着这档节目的播出,现在终于播出了,心情特别的激动。”演出者王春燕在电话里声音里带着笑意,也带着点哽咽。她不是在说节目,是在说一段被重新唤醒的记忆。
据了解,这场以“传承红色基因、履行文化使命”为主题的红色主题朗诵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指导,十方融海梨花教育主办,中华文化促进会文化旅游产业委员会、老龄工作委员会协办,为全国观众献上了一场视听与精神的双重文化盛宴。
图说:节目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上映
银龄之声,重现烽火记忆
“让老辈人在熟悉的记忆里重燃家国情怀,这场演出是我们有幸以梨花教育声音课学员身份为历史做的一次有声纪念。”王春燕说。她说出了很多像她一样的银龄演员的心声——那些藏在心底的、关于父辈、关于祖辈的记忆,有了更多可以诉说的方式。
“我们的人民从四面八方高歌猛进,让信心和勇敢伴随着我们,武装我们的是最美好的理想,我们是和最先进的阶级在一起!”这是群颂《光的赞歌》,63位梨花教育学员在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梨花朗诵大剧院主理人宋雨及李瑾的带领下,演出序幕缓缓打开。
图说:斯琴高娃带领梨花教育学员朗诵
在光影与声音交织中,《不能忘却的纪念》带观众回望烽火连天的年代;《永远飘扬的红头巾》、《祖国不会忘记--赵一曼家书》等再现了战争年代女性英勇无畏的形象……在现场的互动环节《不朽的抗战》中,观众被分区域接力朗诵自创短诗,形成了全场互动的壮观场面。增强参与感的同时,也深刻表达了对抗战历史的缅怀与敬仰。
图说:梨花教育学员朗诵《赵一曼家书》
“可以说节目形式丰富多样,我们希望以此为起点,继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精神,让美好的声音艺术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生活增添新的色彩。”演出者李素芬接受采访时表示。
据晚会总导演、梨花教育“梨游学”项目负责人李瑾介绍,此次晚会筹备历时五个多月,项目执行团队超50人,是一次不计成本的投入,只为最终呈现出一场高标准、感动人心的作品。李瑾表示:“我们想为祖国献上一份属于新中老年群体的声音礼物,让她们看到自己的声音是有力量的、自己的情感是值得被听见的。”
这正是这场演出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不是在"纪念"历史,而是让历史在银龄群体的生活中重新活了过来。历史不是书本上冰冷的字句,而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温度。当王春燕、李素芬……这些银龄学员用声音讲述历史时,历史就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活在当下的力量。
科技赋能,传承红色基因
《烽火记忆·梨花礼赞》的成功播出,不仅展示了新中老年群体的艺术才华和精神风貌,也彰显了梨花教育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的创新与实践。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集训方式,梨花教育运用自主研发的AI技术,为演员们提供了系统化、精细化的训练,极大地提升了朗诵水平和舞台表现力。
据了解,梨花教育依托1.5亿用户学习数据与3000万份教学样本,自主研发AI技术,构建起覆盖AI导师、AI声音陪练师的智能教育矩阵,为中老年学员提供个性化、系统化的训练方案。
基于九年行业积淀,梨花教育构建专业教研框架与26维人格模型,使AI导师具备超越普通教师的服务能力。该产品可7×24小时响应学员需求,个性化定制学习内容,覆盖课程答疑、学情跟踪、情绪支持等全场景,课程结束后仍能持续提供“售后”陪伴,真正实现“学习无终点”。
梨花教育AI声音陪练师则破解了声音训练难题,针对中老年用户“不敢说、不会说”的痛点,梨花教育研发75种算法模型,结合讯飞字音分析与情感识别技术,提供从普通话纠正到角色扮演的19项评测服务。据十方融海梨花教育创始人、CEO杨楠透露,通过对93,500名用户的2,037万余份声音样本以及28,000余份专业教师标注数据的分析和学习,梨花教育的AI算法准确率能达到98%。
图说:参演人员大合影
杨楠表示,未来梨花教育将持续发挥AI优势,为新中老年群体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也将持续挖掘更多类似《烽火记忆·梨花礼赞》演出的优质内容,通过创新的形式和手段,激发更多银龄群体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银龄力量。
来源:视野向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