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安乡县陈家嘴镇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陈家嘴镇老科协”)组织全体会员,赴镇内张志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张志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专题参观考察。本次活动紧扣全国科普月“三结合”工作要求,以“深挖安全管理经验、解析科技赋能路径”为核心,旨在为农业科普
安全为基 科技为翼 赋能现代农业科普新实践
——安乡县陈家嘴镇老科协考察张志强合作社
近日,安乡县陈家嘴镇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陈家嘴镇老科协”)组织全体会员,赴镇内张志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张志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专题参观考察。本次活动紧扣全国科普月“三结合”工作要求,以“深挖安全管理经验、解析科技赋能路径”为核心,旨在为农业科普工作积累鲜活样本,推动市老科协“五进五助力”科普方案在基层走深走实。
沉浸式考察:解码现代农业的“科技密码”与“安全基因”
在合作社负责人张先生的全程引领下,老科协一行先后深入水稻育秧区、农机智能化作业区、安全实训中心及智慧农田,全方位探寻现代农业发展的“双轮驱动”路径。
育秧区内,标准化育秧流程清晰呈现。张先生详解道:“从种子精选、基质调配到温湿度调控,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为后续高产打下基础。”会员们俯身观察秧苗长势,对现代化育秧的精细程度赞不绝口。
农机作业区里,多台搭载智能系统的农业机械格外吸睛。加装作物密度传感器的收割机、配备北斗导航的播种机整齐列阵,农机手王师傅现场演示操作流程:“这套智能系统能自动调节收割速度,以前收一亩地要40分钟,现在25分钟就能完成,油耗还降了15%;播种机的行距误差从5厘米缩到1厘米以内,苗齐苗壮才有保障。”会员们围绕农机改造细节频频提问,对“科技如何重塑农业生产效率”有了具象认知。
安全筑基:从制度到意识的“全链条防护”
“安全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更是合作社发展的压舱石。”在合作社安全实训中心,张先生的话掷地有声。会员们翻阅《农机日常保养细则》《作业现场安全规范》等12项管理制度汇编,查看32份农机手签订的《安全操作责任书》,直观感受合作社“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管理逻辑。
张先生结合典型事故案例,介绍了合作社创新的安全教育模式:“我们用3D动画还原农机作业盲区风险,把抽象的安全知识变成具象的场景演示,让农机手从‘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如今,农机手每次出车前都会对照《安全自查手册》逐项检查,合作社还成立专项督查组不定期抽检,安全管理真正实现“闭环化”。有着多年农业从业经历的李会员感慨:“把安全制度细化到操作环节,再用可视化手段强化意识,这样的‘安全课’才真正入脑入心。”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的“田间答卷”
智慧农田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场景生动铺展。无人机群在稻田上空精准飞防,土壤湿度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智能灌溉系统按需调控……一幅“科技兴农”的画卷徐徐展开。
负责灌溉管理的管理员现场演示智能灌溉系统:“以前靠经验浇水,不是多了烂根就是少了减产。现在系统根据水稻生长期自动控水,每亩年节水30吨,电费省200元不说,去年试种的地块还每亩增产50公斤。”会员们实地查看稻穗饱满度,对智能技术的增产实效啧啧称奇。
无人机植保区,3架植保无人机正进行施药作业。张先生介绍:“这些无人机能根据病虫害分布精准施药,每亩用药量减20%,防治效率却提5倍,还避免了农药漂移污染。”从“背着药桶满地跑”到“无人机一键飞防”,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让会员们深刻体会到科技的力量。
科普赋能:从考察成果到实践落地的“转化路径”
考察结束后,陈家嘴镇老科协与合作社就“农业科普共建”达成多项共识。双方计划将合作社打造为“陈家嘴镇现代农业科普实践基地”,围绕农机安全操作、智能种植技术等主题,开展“田间科普课堂”“农机手技能实训”等系列活动。
同时,老科协将组织专家团队深度提炼合作社的“安全管理范式”与“科技赋能经验”,通过“三下乡”“进社区”等渠道广泛传播,让更多农户读懂“安全+科技”的现代农业发展逻辑。
“这次考察不仅是一次成果观摩,更是一次科普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安乡县陈家嘴镇老科协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老科技工作者与合作社技术团队结对,把考察所得转化为科普服务的“硬核内容”,为安乡县乡村振兴注入“科普+农业”的融合动能,让更多农民共享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来源:农村乡下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