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短剧《逆骑》因使用AI换脸技术将迪丽热巴面部特征移植到其他演员脸上引发全网热议。涉事平台紧急删除侵权片段,但观众发现,原视频中女演员的嘴角仍在抽搐,热巴的五官却像“贴图”般浮在脸上,惊悚感拉满。这并非孤例,某媒体曾爆料,顶流明星AI换脸视频以68元/50
近日,短剧《逆骑》因使用AI换脸技术将迪丽热巴面部特征移植到其他演员脸上引发全网热议。涉事平台紧急删除侵权片段,但观众发现,原视频中女演员的嘴角仍在抽搐,热巴的五官却像“贴图”般浮在脸上,惊悚感拉满。这并非孤例,某媒体曾爆料,顶流明星AI换脸视频以68元/500部的价格批量出售,甚至可定制“亲密戏”。短剧为何沦为“盗脸狂欢”地?这背后帮凶到底是谁?
“电子皮影戏”,像AI在操控提线木偶
“看着有点惊悚”“真的有必要这样省钱吗”“坚决抵制换脸”……社交平台上,针对明星“被换脸”的现象非常反感,粉丝们组团呼吁法律维权,吃瓜群众则表示这样的行为“吃相难看”。
无独有偶。此前杨幂、赵丽颖等女星的脸也被短剧、小广告等轮番盗用,甚至有人用换脸技术制作“假亲密戏”来牟利。有黑产团伙通过爬虫技术抓取明星公开视频、照片,甚至购买粉丝私生饭偷拍素材,将明星脸明码标价。
很多网友表示,AI换脸视频是“一眼假”,AI难以复刻人类面部表情肌的协同运动。《逆骑》中迪丽热巴的“扑克脸”与原演员的表情错位,被网友吐槽“像AI在操控提线木偶”。
事件发酵后,涉事剧场账号在平台已无法检索,平台客服称该账号或被处罚,或自行设置了隐私功能。有媒体采访其中一家涉事线上剧场负责人表示,《逆骑》是他们从版权方采购来的二轮剧,版权卖给了多家剧场。
炜衡(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惠淇表示,此类事件一般涉及三重法律风险。其中民事侵权中,未经同意使用他人肖像(如明星面部特征),违反《民法典》肖像权规定,非法采集、处理人脸信息,触犯《个人信息保护法》。如果利用换脸视频进行诽谤、侮辱等,还可能侵犯名誉权。
在2023年杭州的虞某某案中,被告通过互联网掌握“AI换脸”软件使用方法后,未经被编辑人同意,将收集到的人脸信息与淫秽视频主体人脸信息替换合成,制作并传播伪造视频、图片,涉及百余人。最终杭州互联网法院作出民事判决,要求被告删除所有案涉个人信息,判决生效三日内向社会公众刊发赔礼道歉声明,判决生效十日内支付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赔偿款6万元。
为什么要AI换脸?业内人士有话说
从《风声》等电视剧换脸,到如今的短剧的换脸,技术革新的今天,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类问题?
“这种情况真是匪夷所思。”微短剧编剧张宁宁因网络微短剧《司法所的故事》被观众熟知,她表示,当她看到“AI换脸短剧演员”的新闻时十分惊讶,不能理解。作为资深编剧,张宁宁认为大部分行业内的从业者都是很“守规矩”的。“为了牟利而触碰法律,这样的行为必然是短命的。”
新技术的产生是为了正向赋能,张宁宁说,她所了解到的,目前AI技术也已经和微短剧的音乐制作、配音制作等“磨合融洽”,当然也有不少编剧已经利用AI进行创作、资料搜集。“AI是一种工具,利用好了为工作、为生活赋能是好事,但不可以沦为一个纯粹的牟利工具。”
随着短剧行业的不断发展,一部短剧如何从海量片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从业者每天都想破脑袋的难题。据某平台数据,目前短剧观众留存率从过去的35%暴跌至12%,而“明星脸”又是留住观众的重要因素。双重对抗中,某些从业者选择了铤而走险。
横店影视城某负责人坦言,AI换脸导致新人演员无戏可拍,行业根基被削弱。“很多观众就会因为你这部剧中有明星就看一集两集,没有就不看,这种规律在短剧同样奏效。”他认为,这是一种技术与伦理的博弈,从业者如何看待,观众如何看待,时间会给一个答案。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AI换脸技术的滥用加剧了行业竞争的失序。一方面,低成本、低质量的AI换脸短剧大量涌现,挤占了优质短剧的市场空间,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另一方面,这种技术滥用也破坏了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使得那些依靠创意、剧本和真实表演来吸引观众的短剧制作方处于不利地位。此外,AI换脸技术的滥用还可能引发观众对短剧行业的信任危机,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行业变局:AI重构微短剧生态
《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全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505亿元。该报告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达到856.5亿元。这一增速不仅令人瞩目,更揭示了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风口。
从剧本创作环节的极大提升效率,美术设计与场景构建的“创意无限”,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短剧市场提供了核心动力。以全AI制作的微短剧《白狐》为例,制作团队仅有四人,依靠ChatGPT快速生成剧本,通过AI工具创造视听画面,将传统模式需要三个月的制作周期压缩至两个星期,制作成本由每分钟数万元降至约万元。
周期压缩、效率提升、成本降低,“AI+微短剧”带来影视生产模式的大变革。在爱奇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龚宇看来,微短剧行业的兴起,本身就是多种技术叠加的结果。从2024年9月底爱奇艺推出“微剧场”“短剧场”,到如今成为平台移动端第三大频道,微短剧不仅改变了观众的娱乐消费习惯,在科技创新、内容升级和产业生态共建中,微短剧正实现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的嬗变。
用好AI,让AI赋能短剧,是众多行业者的心声。AI微短剧的终极目标不应是替代人类创作,而是拓展艺术表达的边界。正如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短视频内容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赵晖所言,“AIGC赋能微短剧,一扇通向虚拟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我们要做的是时刻保持警醒与反思,让技术更好地赋能艺术创作。”
与此同时,立法也需追赶技术步伐。杨惠淇表示,现有规定多为部门规章,效力层级不足,建议加快人工智能方面相关法律立法,明确“生物信息使用负面清单”(如禁止批量交易明星人脸数据)。司法机关要加强对新型侵权案件的研究,统一裁判标准,降低受害者维权门槛和成本,比如可以引入举证责任倒置等规则,因为普通受害者很难举证技术层面的侵权细节。同时,推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引导技术开发者与使用者遵循法律与伦理规范。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