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凡能不能“带飞”阿里到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7:39 1

摘要:目前这一榜单被放在高德APP首页上方最中心的位置——整整15个入口,它正好居中。点击进入后可以看到,榜单覆盖了美食、景点和酒店三大场景。

作者 | 麦卡

编辑 | 以安

阿里的战火,如今从外卖烧到了到店业务。

据晚点LatePost报道,淘宝闪购和饿了么将上线到店的商家团购业务,优先做餐饮团购。

就在10天前,阿里公司周年庆当天,高德宣布正式推出“高德扫街榜”,也是瞄准了到店领域。

目前这一榜单被放在高德APP首页上方最中心的位置——整整15个入口,它正好居中。点击进入后可以看到,榜单覆盖了美食、景点和酒店三大场景。

说到美食榜,用户最熟悉的还是大众点评,高德这一次出手,瞄准的是谁,再明显不过。

其实这步棋并不突然。过去几个月,阿里凭借淘宝闪购在即时零售战场打出漂亮一仗。

“到家”这块渐渐站稳了,阿里顺势攻向“到店”这个本地生活的另一大核心,也是情理之中。

图/阿里巴巴集团官网

如今,蒋凡统领阿里到店+到家的战役,可以说是意料之中。

作为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此前就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每天约有1.5亿人使用淘宝闪购,其中不少用户同样存在到店自提或团购的需求。

需求确实存在,但阿里做本地生活到店这么多年,一直不温不火。

这也不是高德第一次尝试做榜单——早在2020年9月,它就推出过“高德指南”,并发布了各种出游、酒店、美食榜单,可惜当时并没有掀起多大水花。

阿里显然也不会把到店的全部期待,只放在高德身上,如今,淘宝闪购和饿了么做团购业务,高德和支付宝同时接入团购,可以说是联动作战,透露出阿里抢到店蛋糕的野心。

所以问题还是回到了原点:这一次,阿里到店能成吗?

1、阿里到店的“第一枪”打响了吗?

作为此次阿里到店的“第一枪”高德推出了“扫街榜”,但在这一背景下试图破局,并不容易。

“扫街榜”的立足点,是高德地图所积累的用户出行数据,包括导航、收藏、实际到达等客观行为,等于是让用户“用脚投票”。

其下面还细分了其他榜单,诸如“轮胎磨损榜”、“多次前往榜”两个子榜单,分别对应“专程前往”和“反复消费”两类用户行为。

图/高德地图APP截图

高德地图CEO郭宁强调:“它(高德扫街榜)不是一个流量榜,也不是一个广告,更不是一个网红扫街榜,完全基于海量用户的真实行为和高信用评价。我们不是看谁喊得响,而是看哪些店真的被用户一次一次的选择。”

但问题是:用户真会把高德当成找吃找喝的决策工具吗?

可能很难。在很多人心里,高德就是个导航软件——打开它,通常是因为已经知道要去哪儿,而不是用它来挑地方、做比较。

再加上目前高德所积累的点评数据多源自驾车场景,将餐厅设为导航终点并不等同于实际消费,而地铁、步行等出行方式产生的数据难以被有效捕捉。

所以,这类导航数据虽具备参考价值,却可能存在偏差或覆盖不全。

高德已经合并了口碑,算是对数据做一些补充,但还远远不够。

以上海“晓平饭店(嘉善路店)”为例,其在高德扫街榜中位列第一,却仅有214条评价。

培养用户习惯这件事上,高德面临的外部压力不小。

就在高德发布扫街榜的同一天,大众点评宣布将借助自研大模型进一步清洗虚假点评,强化其用户心智。

另一边,小红书、抖音也没闲着。2023年以来,小红书凭借“内容种草”持续建立用户心智;抖音则在近期推出名称相近的“烟火小店扶持计划”,显示出进攻姿态。

如果用户不用高德做消费决策,那就很难吸引足够多的B端商家入驻。

说到底,只有评价体系吸引来更多用户,用户多了才能撬动商家,整个到店业务才能转起来。

其实,阿里做本地生活到店这么多年,一直没太大起色。

除了用户心智难建立,内部策略也经常变化。

就拿口碑来说,从2006年阿里投资至今,反复调整——一会儿融合进淘宝,一会儿塞进支付宝首页,后来又跟饿了么合并。来回折腾,但一直没真正拿下多少市场。

到2022年,口碑业务已经开始收缩、裁员。据晚点Latepost报道,当时口碑餐饮业务覆盖已从过去的40城缩减至11城,聚焦一二线城市,其余城市从直营转为服务商模式。

最近三年,阿里将到店业务的新希望寄托于高德。

阿里前CEO张勇曾提到,希望用户能在高德完成基于目的地的服务交易,把它变成“生活服务平台”,融入美食团购、酒店旅游、休闲娱乐等场景。

2023年3月,高德和口碑正式合并,所有到店点评业务统一由高德接手。

可以说,高德现在是阿里在本地生活到店领域的“关键抓手”。

如今高德加码“扫街榜”,无疑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阿里依然抱有野心,决心在到店市场中再搏一次。

2、带飞外卖后,蒋凡也有了新的重任

重回阿里权力中心的蒋凡,瞄准的不只是电商,而是整个本地生活的大盘子。

今年4月底,阿里整合饿了么的供给,在淘宝上线“淘宝闪购”做外卖新入口。到了5月,蒋凡就在财报电话会上明确提出,要把更多淘宝用户转化成即时零售的用户。紧接着6月,饿了么也从原来的本地生活集团划归蒋凡负责的电商事业群。

2025年的外卖大战,被许多人视为“中国互联网史上规模空前的补贴战”。淘宝闪购强势入场,迅速攻城略地。

蒋凡的目标非常明确:不计成本,先把规模做起来。他在电话会中强调,“不能抛开规模谈效率”,认为规模才是决定效率的关键。

尽管高额补贴导致利润空间收缩——二季度,包含即时零售的阿里电商板块利润同比下滑约21%,但蒋凡指出,淘宝闪购在订单量上,第一阶段目标已基本达成。

图/阿里巴巴集团官网

既然外卖这条路现阶段跑起来了,外界自然也期待蒋凡能不能把阿里一直没做起来的“到店”也带飞。

蒋凡可以说是阿里的一员“福将”。2013年阿里收购他创办的友盟,他因此加入阿里。之后一路开挂:主导淘宝无线化转型、推进推荐算法变革、促成淘宝直播崛起,为阿里开辟出新的流量战场。

他在负责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期间,把海外业务做得风生水起——2025财年阿里国际零售收入涨了33%。

2024年11月,他出任电商事业群CEO,重掌阿里最核心的业务板块。

如今他手握国内电商核心业务,带淘宝闪购抢到外卖市场,一点也不让人意外。

不过,到店对阿里来说,就像心里一直没解开的一个结。

而现在,线上流量见顶,阿里再不做大本地生活,未来的路会越走越窄。

所以,能不能把到店业务带起来,对阿里来说很关键,这也是外界期待蒋凡能够将阿里到店和到家资源打通,联合作战的原因。

如今,阿里已经做出了决定,蒋凡要带淘宝闪购和饿了么打团购之战,这场战役能够取得多大的效果,决定了阿里未来在本地生活领域的市场份额。

3、外卖+到店打通后,蒋凡如何打“大消费之战”?

高德在这个时间点再次发力到店业务,饿了么和淘宝闪购上线团购业务,这或是阿里整体转向“大消费平台”战略的重要动作。

今年6月底,阿里CEO吴泳铭发了全员信,把饿了么和飞猪都并进了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还把集团的叙事方向从“电商”改成了“大消费”。

按照这个思路,到家的部分,主要由淘宝闪购和饿了么来扛;到店这块,目前,高德扫街榜做的更多是内容业务,淘宝闪购和饿了么做团购业务。

事实上,到家外卖和到店团购本来就是本地生活中一对经典组合。

外卖更像是引流入口,眼下正打得火热的外卖大战,核心就是抢用户;而到店团购更像是利润引擎,靠搜索竞价、流量变现和榜单推荐这些方式来赚钱。

对现在的阿里来说,到店业务还缺一个引流的入口,而高德需要扮演好这个角色。

我们平常消费经常是这样开始的:比如突然想吃火锅,出门之后可能又想玩个密室或者看场电影,甚至如果是去外地吃,还得提前订酒店、买用品……这一连串需求,往往都是从最开始一个念头、一个入口延伸出来的。

但问题在于,高德目前还很难真正切入消费的起点。

“扫街榜”依赖的是出行数据,比如导航去某个餐厅,而不是实际的消费数据——只有用户真的到店消费了,整个链路才真正跑通。

所以高德正在大力投入补贴,发放超过10个亿,鼓励用户真正走进门店消费,试图扭转大家“高德只是用来导航”的认知。

同时,淘宝闪购、饿了么也将通过团购业务,触达线下的消费者,为高德提供真正的消费行为数据。

看得出,阿里是希望重新搭建一套消费决策体系,把不同场景下的真实行为串联起来。

但目前更大的挑战是:阿里的“到家”和“到店”业务还没有完全融在一起。目前高德、淘宝闪购+饿了么,这两个团队依然相对独立。

蒋凡带领的淘宝闪购在外卖战场上初战告捷,既然撕开了一道口子,按理应该乘胜追击。

此前淘宝上线“大会员体系”,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它打通了饿了么、飞猪等阿里系资源,构建会员体系。通过会员这张网,业务之间可以互相引流,形成内部循环。

目前,高德也已接入淘宝会员体系,扫街榜还引入了支付宝芝麻信用分,把用户信用纳入评价指标,淘宝闪购、饿了么也正在到店领域与高德协同作战,这些动作都显示出蒋凡正在推动更大力度的资源整合。

但目前这些互通还不够彻底。

业务上,饿了么和淘宝闪购还没有与高德完全打通;组织上,高德也不归蒋凡管,它依然留在本地生活板块,而饿了么和飞猪已经被划进电商事业群。

图/阿里巴巴集团官网

但如果未来能彻底联通,蒋凡手里能调动的资源就多了。

到店和到家真正合流,一方面能整合商家资源、用户线上线下行为的数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整体流量的统筹分配,减少内耗、降低成本。

这就好比拼齐最后一块拼图——阿里可以基于用户的行动轨迹和消费偏好,在更多场景里提供更丝滑的服务,把所有消费环节串联成一条完整的链。

所以说,到店和外卖如果能联动起来,带来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这也是阿里想要打赢本地生活这场仗的关键所在。

(题图来源于阿里巴巴集团官网。)

来源:一刻商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