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奇人:做55年清官,活到85岁,乾隆贬了他5次,嘉庆给他新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19:01 1

摘要:在清朝,汉人想当大官确实比满人难得多,能爬上去的个个都是“人精中的战斗机”。清朝的体制对汉人设了重重关卡,没两把刷子根本混不上去。

在清朝,汉人想当大官确实比满人难得多,能爬上去的个个都是“人精中的战斗机”。清朝的体制对汉人设了重重关卡,没两把刷子根本混不上去。

满人靠“铁杆庄稼”就能混编制,生下来就有特权,不用考试也能当官。但汉人只能靠科举拼命,从县试、乡试、会试一路杀到殿试,考到头发白了都不一定能中进士。

像林则徐21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这已经是“开挂级”的速度了。更狠的是,科举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只准汉人拿,表面是给甜头,实际是逼汉人必须比满人优秀十倍才能出头。

就算混上官位,汉人也被各种限制:不能在家乡当官、不能当满人专属的肥差(比如管钱粮的职位)、干三年就得换地方。像左宗棠这种牛人,早年三次考进士都落榜,后来靠镇压太平天国才逆袭,结果进中央当军机大臣还被满人排挤,干了一年就被踢去地方。

汉官想进核心权力圈,得像张廷玉那样伺候三代皇帝还不犯错,最后混成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这难度堪比地狱模式。

太平天国闹起来时,八旗军连农民军都打不过,清朝只能让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汉人自己拉队伍(湘军、淮军)。

结果汉人军阀反而成了救命稻草,曾国藩带着湘军硬刚太平天国十多年,直接把自己打成了“东南半壁话事人”。

后来左宗棠抬棺材去收复新疆,李鸿章到处和洋人周旋签条约,这种刀口舔血的活儿满人贵族根本不敢接。

慈禧掌权后为了压制满人贵族,故意提拔听话又能干的汉臣。像李鸿章虽然背了无数骂名,但替慈禧背锅签条约、搞洋务,成了清廷的“万能胶”。

满人大臣要么像奕劻那样贪腐无能,要么像荣禄只会拍马屁,最后重要岗位全被汉人占了。

说白了,清朝汉人大官=科举卷王+军事狠人+政治影帝,得同时满足:考试碾压全国书生、带兵能打硬仗、在满汉权斗中站对队,还得帮皇帝背黑锅。

这种地狱难度下能混出来的,搁现在个个都是“时间管理大师+社交牛逼症+危机处理专家”的结合体。

我们看清朝题材的影视剧里,那些当官的,有些看起来很LOW,实际上要是放到今天,绝对是碾压式的存在。

有这么一位比较特殊的汉臣,他曾经立下很大的功劳,如今通过影视剧的宣传,已经变得家喻户晓。

这名官员,便是“刘罗锅”刘墉。

影视剧里的“刘罗锅”刘墉和真实历史中的刘墉,其实差别还是挺大的。比如电视剧里刘墉弯腰驼背,实际他身高一米九,年轻时玉树临风,老年可能因驼背被嘉庆帝调侃“刘驼子”,但绝非罗锅。清朝选官讲究“身、言、书、判”,驼背连公务员考试都过不了。

电视剧把刘墉演成草根逆袭,其实他是“官四代”,曾祖父到父亲全是高官,老爹刘统勋是乾隆朝首席军机大臣,家族出过11个进士。刘墉靠“官二代”身份直接保送科举,轻松混成榜眼。

剧里刘墉怼天怼地怼乾隆,历史中他却是“职场老油条”。面对和珅,他“委蛇其间,唯以滑稽悦容”,甚至参与制造“一柱楼诗案”等文字狱,害死200多人。

还有他的身份到底是宰相还是大学士?清朝压根没宰相,刘墉最高做到体仁阁大学士,但没实权。乾隆吐槽他“干活懒散,提拔你是因为没人可用”,纯属凑数。

另一个就是,他与和珅到底是不是欢喜冤家?其实刘墉比和珅大31岁,两人交集极少。和珅当权时,刘墉已快退休,唯一合作查案(山东国泰案)还被和珅拿捏得不敢硬刚。

刘墉为讨好乾隆,两次靠文字狱上位。比如把监生阎大镛的诗集《俣俣集》硬扣“反清”帽子,害其惨死;又搞出“一柱楼诗案”,株连200多人。

乾隆骂他“不干实事”,嘉庆嫌他“懒散”,连升职都是“实在没人选你”。

山东诸城有个刘家,祖坟上冒的青烟能飘三百年。

从顺治年间开始,这家人就跟科举考场结了缘,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九年进士,祖父刘棨当到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更是雍正、乾隆两朝重臣。

1719年出生的刘墉,打小就泡在"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家训里。

这家人读书有多猛?光举人就考了35个,进士11个,连宰相都出了两位。

刘墉小时候背书能把《论语》倒着背,可老天爷偏给这位学霸开了个玩笑,他天生驼背,人送外号"刘罗锅"。

不过要论真才实学,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甲第二名的进士成绩单,那可是实打实的硬通货。

五次贬官记

刘墉的官场路,就是部清宫版《活着》。刚当上翰林院侍讲才四年,老爹刘统勋在西北督办军粮出了岔子,乾隆二话不说就把父子俩打包送进大牢。

虽说后来无罪释放,可刘墉的官帽直接从从四品掉回七品编修,气得他在日记里写:"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这还没完呢!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山西阳曲县闹出贪腐大案。作为顶头上司的冀宁道台刘墉,按律得掉脑袋。

乾隆摸着胡子想了三天,最后改判发配边疆。后来史学家都笑说:"刘家祖坟冒的不是青烟,是灭火器的白烟"。

最惨的是五十四岁那年,因为皇子师傅集体翘班,他这个总师傅被连降三级,成了大清开国以来最憋屈的"教育部长"。

要说刘墉的清廉,那可是连江洋大盗都服气。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轻车简从赴陕西上任,在汉口江面被水匪王十三劫了船。

土匪们兴冲冲打开行李,当场傻眼,箱子里除了几卷诗书,连块碎银子都找不着。

得知眼前就是"刘青天",王十三扑通跪地,不但护送三十里水路,还送了面绿林通行旗:"您这样的官,土匪也得护着!"

嘉庆的新生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89岁的乾隆咽了气。憋屈了四年的嘉庆,头件大事就是收拾和珅。

八十岁的刘墉带着御史冲进和府,从地窖里抄出白银八亿两,抵得上朝廷十五年收入。

最绝的是他劝嘉庆"见好就收":"要是把和珅党羽都办了,大清朝堂得空一半!"

老刘这招实在高明。既扳倒大贪官,又稳住官场人心。嘉庆一高兴,把前朝老臣都撵回家养老,唯独给刘墉加了太子少保衔。

八十老翁天天杵着拐杖上朝,硬是把乾隆末年的乌烟瘴气扫了个干净。

活到85岁的刘墉,在平均寿命50岁的清朝绝对算"人瑞"。这老爷子有三样长寿法宝:一是随身带烤红薯当零食,二是每天三瓣生大蒜,三是练就"官场太极拳"。

史书记载他"虽居高位,布衣蔬食",连乾隆赐的美女都原封退回。

更绝的是他自创"三养之道",养德、养身、养神。晚年还能在奏折上写蝇头小楷,看得嘉庆直呼"卿非老翁,乃壮士也!"

来源:硬核纪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