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对企业发展而言,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势,至关重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变老,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大事。所有企业都要想办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你知道,对企业发展而言,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势,至关重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变老,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大事。所有企业都要想办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社会变老真的无法避免,我们还能去哪里寻找商业机会?
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墨西哥为代表的拉丁美洲、阿联酋为代表的中东。确实,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出海的热土。
但我想提醒你,有一片土地,绝对无法忽视:
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也许会在未来的中国企业出海版图中,越来越重要。
这个月初去肯尼亚,我写了一系列感悟文章。链接,都放在文末的“阅读原文”里了。
但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所以回国后,我又开了一场直播。没想到越聊越起劲,一不小心就是四个多小时,差点聊到半夜。今天,干脆把直播的精华内容整理成文章,分享给你。
让我们先从一个全世界都绕不开的数字开始。
01
还有50多年的人口红利,是非洲的最大优势
先看一张图。
这是麦肯锡季刊绘制的,全世界“工作年龄人口”趋势。从上到下三根曲线,分别是“发达经济体”,“新兴亚洲、印度、拉美等地区”,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你看,咱们国家,还有美国、欧洲这些发达经济体,那条线早在2009年见顶。东南亚、印度、拉美这些地方,看着还行,但也就撑到2030年左右。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预计要到2080年才见顶。
显然,一直到2080年,全世界唯一人口还在快速增长的地区,只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如果你出海去越南、泰国、墨西哥,人口红利可能只剩5年。5年之后呢?可能只有望向非洲。因为那里的劳动人口和消费人口,还在不断增长。
那里的人口红利,起码有55年。
每年的年度演讲上,我都会聊到“人口老龄化”。根据最新数据,我国年龄中位数,已经是40.1岁。但你知道肯尼亚的年龄中位数是多少吗?
19.7岁。
我当时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走在大街上,满眼都是年轻人。这样一个只有五千多万人口的国家,超过一半都是年轻人。说真的,我太羡慕了。
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这就是必须要抓住的红利。到2030年,当全世界主要经济体在抢存量的时候,非洲,还将处在增量阶段。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认真考虑出海非洲这件事。
02
中国企业出海,千万别想着“降维打击”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14亿人口,长期是全世界最大的统一大市场。而如果你查查数据就会发现,整个非洲也就十几亿人口。所以很多人会有这样一种心态:我把这套被14亿人验证过的商业模式,拿去经济更落后的非洲,这不就是“降维打击”?
在我看来,这种心态千万要不得。
之前我去新加坡参访时,就见过很多创业者带着这样的心态:整个东南亚才6亿人,中国的一半不到。一举拿下整个东南亚市场,还不是洒洒水?
我总要提醒: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什么“6亿人的东南亚市场”。只有1亿人的越南市场、7000万人的泰国市场、3500万人的马来西亚市场、600万人的新加坡市场。
他们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有的国家叶子合法,有的国家还保留着鞭刑。他们从来就不是一个统一市场,你必须俯下身去,一个个了解他们的特点。
非洲也是一样,从来不存在什么”十几亿人非洲市场“。而是五十几个国家、几十种语言、数百种文化并存的拼图。即便只在肯尼亚,还分成几十个部落。可能只隔一条河,两边人喜欢的东西,可能都不一样。
一套商业模式,在中国行得通,不代表在非洲也行。这种“大一统”心态,其实是很多出海企业会踩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大一个坑。
比如,同样是麦当劳,在南非,菜单加入了咖喱和羊肉。但在埃塞俄比亚,就被冒犯当地禁食牛肉的宗教文化。比如,同样是服饰。肯尼亚的马塞族,会用鲜艳的红色彰显身份。基库尤族更偏向现代化,用车、房和教育体现身份。更不用说,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乳制品……
所以,当你要出海非洲市场时,一定要清楚这些问题。
到底是去具体哪个市场?这个市场里有哪些消费者?不同部落的禁忌是什么?你拿什么打动他们?
国内那套打法,如果生搬硬套过去,不会“降维打击”,只会水土不服。
你要熟悉不同市场间的差异,必须为不同市场制定不同的打法,才可能赢得他们的认可。
不过,这些不同市场之间,倒是有一个共同点:人力成本极低。
这,也正是对很多中国企业的最大诱惑。
03
用高管理成本,换低人力成本
猜猜看,肯尼亚的平均月薪是多少?大约1500元人民币。
便宜吧?简直太便宜了。
但是呢,极低的人力成本背后,有很多在国内很难见到的问题。
比如,迟到。约好1点的会,人家2点才来,在他们的文化里,时间就不重要。比如,慢。做事慢,效率低,什么都慢。比如,沟通难。如果不把一套完整流程说清楚,很可能他们只会做一步,一问就是“你没说啊”。
这些问题,就是你享受“低人力成本”的代价。
说白了,正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人力成本才能足够低。
在这片土地上,机会和挑战,永远是一体两面。
这也就告诉想来这里的企业,要付出更高的管理成本,来交换这里的人口福利。
比如,要了解当地文化,熟悉员工的部落背景,千万不能把有世仇的员工放在一起。比如,学会“荣誉奖励”。比起金钱,他们更喜欢荣誉感,一张送上门的奖状,好过几百块奖金。比如,把尊重放首位。抛弃国内那套“对事不对人”,跟他们沟通不能让他们觉得“没面子”,不然可能明天就不来了。
这不是简单的入乡随俗,而是对当地风俗文化的真诚尊重,更是你必须付出的、看不见的管理成本。
你看,这些都是你无法避开的“潜规则”。同时,还有一些明面上的规则。就比如,政府的心思。
04
政府不是“招商”,而是“招厂”
很多中国企业出海,想的很简单:我把义乌产的商品,运到非洲,成本低,赚差价。岂不很好。
但肯尼亚政府一上来就给你一张关税单,100万的化妆品,总税费差不多要68万。看得人两眼一黑。这意味着,只是来这里卖东西,就多交钱。这么一算,太不划算了。
规避高关税的唯一办法,就是本地盖厂。而盖厂,就要把技术、设备、经验等等,全都带过来。
他们不想要一个只来赚钱的“商人”,而要能带来就业、带来技术的“工厂”。
本质上,这就是一种“用技术换市场”。他们希望你用本地工人,生产商品,再给你关税减免,卖给当地,也卖给全世界。
而这中间,“强迫你雇佣当地人”,是最重要的一环。
05
“强迫”雇佣本地人,是一场阳谋
可能你会说,我自己建厂,带我自己的团队,用当地的工人,这总可以吧?
可以是可以。但是,当地政府把“不想你这么干”写在了脸上。
一张工作签证至少要3、4万人民币,而当地的中层管理员工月薪也就3000元。怎么选?答案一目了然。
高昂的签证成本,其实是当地政府变相“强迫”你雇佣当地人。更深层次,是为了人才本地化。
它欢迎你来建厂,欢迎你来做生意。但他们更想要的,是你的管理经验,你的生产技术,希望你教会本地人。
作为交换,你得到了市场,他们获得了成长。
当你了解了这些困难和规则后,才真正开始要为你的生意操心。
06
做非洲的生意,要准备两种生存模式
非洲的生意,到底该怎么做?
很重要的一步,是摸清市场结构。对于肯尼亚,则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
也就是说,肯尼亚社会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
一种,叫“正式经济”。别看肯尼亚有五千多万人口,但在经济系统里正式工作的,只有大约10%。他们有正式的劳动合同和合规收入,要正常交税。
另一种,叫“非正式经济”。剩下大约90%的人,都在这个系统里,比如摩的、小商贩等等。他们不被政府监管,收入也不被官方统计。但是,收入往往更低。
这对企业来说,意味着要准备两套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大家应该还记得这张照片,我在肯尼亚打了个Uber。
肯尼亚的摩的生意,在Uber来之前就有了。摩的,就是当地一种“非正式经济”。司机要么租车,要么分期买车,大街小巷四处找客人。风里来雨里去,一个月可能就赚个800元人民币。
Uber来了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让肯尼亚的摩的行业“平台化”。司机还是那些司机,只不过他们可以在平台接单,衣服和车上,都多了Uber的标识。月收入,可能变成1500元人民币。看似现代化,但本质上还是非正式经济。
你看,Uber摩的就是一种“平台化的非正式经济”。面向那90%的人群,调整了商业模式
明白了本土市场的复杂性,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传统银行服务在肯尼亚活不下去。因为传统银行喜欢有“稳定现金流”、有正式劳动合同、有资产、有信用记录的客户。说白了,只有那10%的人能接受银行的服务。不是剩下的90%不需要金融,而是传统金融的门槛,把他们挡在了门外。
于是,一片巨大的空白出现了。
直到,M-Pesa出现。
07
在新兴市场,最好的创新是“向下兼容”
在肯尼亚做生意,绕不开M-Pesa这个本地支付巨头。全国GDP的60-70%都在上面流转。这连支付宝都做不到。
我太好奇了,为什么M-Pesa能这么成功?通过发短信来转账支付,也不是什么很先进的功能啊?
答案,就是因为它的“落后”。它不靠“技术先进”,而是死死抓住了大众最真实、最底层的需求。
图片来源:网络
还记得那片被“正式经济门槛”挡在门外的空白市场吗?M-Pesa的门槛有且仅有一个:有台手机就好。无论是陈年功能机,还是先进智能机,只要能收发短信,就能用上现代金融服务。不要求你有正式劳动合同,不要求有资产,更不要出远门跑银行排队。一条短信,轻松满足大众存钱、转账、小额支付等基础需求。
更重要的是,有了交易记录的积累,这些“非正式经济”人群,才跟10%的“正式经济”人群一样,有了“金融行为数据”。这就为之后的的小额贷款、保险等服务,敲开了大门。
所以你看,科技创新并不总是要越先进越好。
尤其在新兴市场,最好的创新,往往是“向下兼容”。兼容那些需求没被满足、被主流市场忽略的群体,才能找到一片蓝海。
08
拿下“小卖部”,就拿下“最后一公里”
还有一个大难题,是物流。肯尼亚的物流系统,真的太落后了。
落后在哪儿?举个例子,它每个郡(相当于我们的省),都有独立的物流牌照。如果你想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好比你想从上海运货去黑龙江,你就要拿到这中间路过所有省的牌照。这个成本,实在太高了。就连亚马逊也没能解决物流的问题。
那怎么办?大家都别做了?
一家叫KiliMall的中国电商,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放弃自建物流,转向整合本地已有生态。
比如,开“菜鸟驿站”。他们找到那些遍布城乡的小卖部、文具店、书店、手机维修店,跟老板们成为合作伙伴。让他们的店,成为“菜鸟驿站”。如今,KiliMall在肯尼亚有了12000个这样的自提点。
比如,做尾程运输。跨城市的“干线运输”,KiliMall选择和本地成熟的物流服务商合作。但在“最后一公里”,则自建骑手团队,最大程度掌控物流时效和服务质量。现在,往往今天买,最晚隔天就能收到。
这套解决方案很聪明,而且完全可复制。
最重要的是,KiliMall没有一上来想着闯进这片市场,干掉本地的企业。而是在已有市场进行合作,对空白市场进行开拓。这样的心态,也正是所有想出海的企业所需要的。
09
与其卖产品,不如“整合基础设施”
看到这,也许你发现了,肯尼亚的很多问题,都出现在基础设施上。支付不完善、物流不完善、渠道不完善、技术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基础设施,恰恰是最大的机会。
与其费尽心思想在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上卖产品,不如去整合基础设施。
比如,M-Pesa没有急着卖理财产品,而是先解决最基础的转账支付问题。
比如,KiliMall不只是卖货,而是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
比如,Uber不光是打车,而是先让“出行调度系统”正规化。
这就像淘金热里,最赚钱的,永远是修路的、卖铲子的,和牛仔裤的。
10
中国企业出海,要有“女婿心态”
在给这趟“问道全球·非洲肯尼亚站”画上句点前,我还想跟你分享一句我在年中大课上说的话:
“中国企业出海,一定要有“女婿心态”。”
什么意思呢?我想请你一起想想看,女婿去老丈人家会干嘛?
他会抢着干活,会陪老丈人喝酒,会哄丈母娘开心。他会帮忙,但绝不添乱。
进入一个海外市场,赚他们的钱,其实就相当于娶人家的宝贝女儿。你千万不能想着,我来了就是要做第一名,我就是要把当地企业干掉,赚完钱就走。一旦有这个心态,就会很危险。起码老丈人会不喜欢你,甚至拿起扫帚赶你走。
你真正该想的,是我能为这个国家带来什么?我能创造多少价值?能不能把他们的经济也发展起来?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利他本来就是经商的原点”。大家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这很正常。但只有把这种单纯的私欲提升到追求公益的“大欲”,才能扩大自己的利益。
“女婿心态”,本质上就是一种“利他”。而利他,就是“终极的利己”。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那个问题:为什么说未来寻找商业机会,非洲很可能是首选之一?
不管愿不愿意,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定是个未来可能性巨大,且无法忽视的选择。
它人口年轻、人力成本低、消费潜力巨大。是机遇,也是挑战。你要改变运营模式、调整商业策略,甚至重设经营心态。
我们终将老去,而商业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年轻人。
这样的未来,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刘润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