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头雁故事”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农参共同发起的头雁“护航计划”中的内容板块,旨在通过梳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的创业经历,分享在上海交大的学习心得,用真实的故事树立新农人的优秀榜样,为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区域品牌的协同发展提供案例。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是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
“头雁故事”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农参共同发起的头雁“护航计划”中的内容板块,旨在通过梳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的创业经历,分享在上海交大的学习心得,用真实的故事树立新农人的优秀榜样,为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区域品牌的协同发展提供案例。
今天,我们分享河南省新乡市山之孕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韩飞的故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创业成功学”故事,而是一个新质农人带着土地的温度,把一颗小山楂,做成了撬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从疫情期间山楂糕滞销到山楂酒风靡长三角,韩飞和他的“山之孕”,踩过传统媒体衰退的坑,扛过物流停摆的锤,更在乡土与市场的夹缝中,走出了一条“以山为根、以农为本”的生路。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创业故事,而是一代“新质农人”用情怀破局、用智慧求生的缩影——当一颗山楂里藏着创业的挣扎、乡土的温度与振兴的希望,它便不再是普通的果实,而是照亮深山的“红色火种”。
辞官归田?不,是回应大山的召唤
“辉县的有为青年,一定要为辉县山楂做贡献。”2016 年,发起人杜千里的一句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韩飞心里。彼时他已经在媒体行业摸爬了十多年,亲眼见证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式微,也敏锐嗅到了农业与新媒体碰撞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小时候啃着山楂干长大的记忆,让他对这颗红果子有份特殊的感情。
2016年的辉县山楂,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里。山东、山西的规模化山楂涌入市场,这些“水果山楂”甜度高、价格低,把药用价值高但口感偏酸的辉县山楂逼到了滞销的角落。“大街上开三轮车卖的山楂,没一个是辉县的”,韩飞的语气里藏着心疼。
就这样,带着对南太行的情怀和对山楂的执念,韩飞与杜千里联手,将辉县山之孕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升级为新乡市山之孕食品有限公司。韩飞知道,这不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要让辉县山楂走出去”的承诺。
“山之孕”这个品牌名称,蕴含着两层深意。第一层意思,它代表着“大山孕育了我们的山楂和产品”。但对韩飞和三位联合发起人来说,藏着韩飞和发起人的“十月怀胎”君子协定。“十月怀胎孕育生命,公司账上做不到十位数,谁也不准退出。”这便是“山之孕”的第二层含义——像孕育生命般守护这份事业,如今九年过去,虽未达十位数,却早已在太行山里扎下了根。
转型之路:从山楂糕到山楂酒
“做农业,困难是天天有、月月有、年年有。” 山之孕的成长,从来不是坦途,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韩飞的公司遭遇了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线上发不了货,线下经销商不提货,仓库里的山楂制品堆成了山,保质期只剩几个月。
十几家经销商交了定金却集体不提货,理由很一致:“货在你仓库和在我仓库一样,谁都卖不掉”。眼看着山楂糕的保质期越来越近,韩飞急得满嘴起泡。
就在这时,焦作的经销商老陶打来了电话:“韩总,货发给我吧,卖不掉我认了”。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提出“卖多少三七分,赔了五五担”后,老陶不仅接了货,还带动其他经销商陆续提货。年底,老陶给了他全款,说“要是山之孕倒了,多少老百姓要饿肚子?”这句话,让韩飞当场红了眼。
如今,老陶成了韩飞的“兄弟”,山之孕的新品永远给他开绿色通道。这段经历让他明白:做农业不只是做生意,更是做人情。
疫情让韩飞彻底想明白:“做农产品初级加工,抗风险能力太差。必须找高附加值、能长期存放的产品。”2022年,山之孕迎来关键转型:
一是“轻资产”甩包袱:把山楂糕厂、山楂块厂转给当地农户,企业只下订单、保销路,“让农户赚加工的钱,我们企业省管理的成本”;
二是“重资产”攻高端:控股当地的一家酒业,全力做山楂酒。这个转型,彻底解决了保质期难题,更打开了高附加值的大门——山楂制品毛利较低,而山楂酒的毛利能轻松翻倍。
如今,山之孕的酒厂有6个110吨的发酵罐,总罐容达到2500吨;联合河南省山楂综合利用中心拿下5项蒸馏专利。“我们用低温低压技术,把山楂通过中药泡制的方法,再蒸馏,比传统工艺的风味更足。从“太行红”“轻醉520”等不同度数的山楂酒,到无糖型、高端白兰地、山楂蒸馏酒系列,再到山楂条、原浆、冻干山楂等零食,覆盖了从大众消费到高端礼品的所有场景。
根基:谁也偷不走的“辉县山楂密码”
在山楂行业摸爬十年,韩飞最引以为傲的,不是专利,不是销量,而是手里的“王牌”——辉县山楂。
“不是所有山楂都叫辉县山楂。”他说这句话时,眼里带着自豪。辉县山楂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生长在南太行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昼夜温差大,光照足,空气纯净,山楂黄酮和花青素含量,是普通山楂的好几倍。“用我们的话说,辉县山楂是‘听着鸟叫、喝着露水、踏着阳光、长在云海里的果子。”
为了把这份独特性放大,山之孕在种植端下足了功夫:
技术赋能:联合新乡学院、河南农科院,给农户提供有机肥、生物肥,让普通山楂的收购价从0.6元/斤涨到2.4元/斤,翻了4倍,计划明年推出富硒、富锌山楂。
古树保护:对100年以上的老山楂树进行专项养护,还搞起了“古树山楂”直播,“300年的山楂树,直播里卖100元一斤,还用氮气独立包装,一颗一颗装,买的人说‘这是吃的情怀’。”
基地共建:自有及合作基地达1000多亩,覆盖500-1000户农户,每年收山楂时,专门在山路旁设“收果点”,派大车拉走农户用三轮车送来的果实。
“老百姓看到我们的车,老远就打招呼;车斜沟里,不用喊,全村人都来帮忙。”韩飞说,这种信任不是钱能买的——农户知道,山之孕收山楂从不压价,还免费提供修剪、施肥技术,“跟着他们干,能赚到钱”。
共生:山楂树下的人情江湖
对韩飞来说,企业的价值从来不只是营收数字,更是身后上千户农户的生计。
2016年公司刚成立时,辉县山楂的收购价只有0.6-0.7元/斤,农户种山楂不如外出打工。韩飞牵头成立合作社,一方面提高收购价,另一方面帮农户对接市场。“以前农户自己卖,要么被贩子压价,要么卖不出去。现在我们统一收、统一加工,还教他们直播卖货。”
除了带动种植,山之孕还通过产业延伸激活乡村活力:2022年在辉县市沙窑乡政府支持下建山楂产品展厅,把山楂制品融入南太行旅游;计划培训农户做直播,“老百姓自己带货,流量比我们专业主播还大。我们踩过的坑、撞过的墙、积累的经验,都教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当‘老板’。”韩飞说,未来还要建“村播学院”,帮农户学技术、懂市场,“企业赚了钱不算本事,让老百姓跟着赚钱,才算真的成了。”
“企业和乡村是绑在一起的。”韩飞记得疫情时老陶说的话,如今成了他的经营哲学,“农户赚不到钱,企业就没有好原料;企业做不大,农户的山楂就卖不上价。这是个良性循环。”
展望:山楂产业的下一站
2025年,韩飞到上海交大参加乡村振兴‘’头雁‘’培训,“新质农人”的概念让韩飞茅塞顿开:所谓“新质农人”,在韩飞看来,不是只会种庄稼、做产品,而是要“让农业出效益、农村有活力、农户多赚钱”。做不到这些,产品再好也走不远。
他把这个感悟总结为“三动原则”:企业要主动,政府要推动,部门要联动。以前我们自己闷头干,现在主动给乡政府、农业农村局、科技局送报告,“问他们要指导、要政策,靠企业单打独斗做不大”。
这次培训也让他明确了未来的方向:“打高不打低”。这种觉醒,让山之孕的战略更清晰:初级农产品做精品,山楂制品轻资产运作,高附加值的酒和药用价值产品重点发力。“辉县山楂的药用价值还没挖透,黄酮含量高,未来能做保健品、提取物,这才是最大的潜力。”
现在的山之孕,正朝着三个方向发力:
一是把山楂做“精”,推进富硒、绿色有机认证,开发药用价值;二是把产业链做“长”,酒厂之外建醋厂、罐头厂,让山楂“从头到脚都是宝”;三是把文旅做“活”,推动山楂展厅与南太行景区融合,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山楂,还有辉县山楂的故事。
他还记得2016年刚回乡时,山楂产业书记杜千里跟他说“山之孕,就是大山孕育我们,我们孕育产业”。那时他不懂,现在懂了:大山孕育的不仅是山楂,更是“共生”的智慧——企业靠土地生存,土地靠农户滋养,农户靠企业增收,这才是乡村振兴的“闭环”。
而那个“十位数”的君子协定,韩飞依旧没忘:“现在还差得远,但只要方向对,慢慢走总能到。就算到不了,能让农户多赚点、乡村变美点,也值了。”
结语
辉县的清晨,南太行云海漫过山楂林,阳光洒在红透的果子上,农户背着筐在悬崖边采摘,远处的酒厂烟囱冒着袅袅炊烟。
从媒体人到“山楂大王”,韩飞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接地气”的坚持:在疫情里破局,靠的是“共生”;让农户增收,靠的是“让利”;做高端产品,靠的是“技术”;想长久发展,靠的是“新质农人”的觉醒。
这或许就是中国乡村产业最动人的模样:不是靠资本砸出来的“网红项目”,而是靠一颗初心、一点技术、一份共生,在土地里慢慢扎根、生长。
来源:农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