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平分行以“热血铸军魂,共谱新时代”为主题,组织全体在职复转军人前往四平市一江山岛军事主题公园和四平战役纪念馆开展参观活动。
忆抗战胜利80年 践初心启新程
八十年前
烽火连天 硝烟弥漫
中国人民赢得了伟大胜利
是民族的荣耀
更是历史的丰碑
四平分行
四平分行以“热血铸军魂,共谱新时代”为主题,组织全体在职复转军人前往四平市一江山岛军事主题公园和四平战役纪念馆开展参观活动。
01
观战役遗址 忆峥嵘岁月
在一江山岛军事主题公园展厅,全体参观人员通过文字记录、历史照片、战斗实物及纪录影片,沉浸式了解一江山岛战役的背景、筹划与战斗经过,聆听革命先辈英勇事迹。在四平战役纪念馆内,全景参观解放战争时期“四平战役”的全过程,珍贵的革命照片、锈迹斑驳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字记述,将众人思绪拉回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02
文物映初心 战役铸精神
共谱新时代,本次参观活动,激发了全体复转军人爱党爱国与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了大家担当作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硝烟虽已远去,军魂永不退色”,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立足本职、齐心协力,在新金融实践中深耕实干。
延边分行
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激发新时代青年爱国情怀。延边分行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砥砺奋进初心”主题共建活动。
01
活动特邀延边革命烈士陵园宣讲员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声情并茂地讲解了延边抗战的历史背景和延边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再现了延边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02
本次活动创新学习形式,既是一次生动的党史教育实践,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抗战精神的传承。激励全行员工在重温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西安大路支行
现场时刻
汲取力量践初心
长春西安大路支行组织员工赴长春南大营旧址陈列馆,开展“回望抗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主题参观活动。通过锈迹斑斑的武器、泛黄文书和复原战斗场景,大家深入了解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将士浴血抗敌的悲壮历程。员工驻足凝望、深刻感悟,纷纷表示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为支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工农大路支行
01
从胜利到初心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长春工农大路支行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以“从‘胜利丰碑’到‘初心丰碑’——反法西斯精神与张富清事迹的青年共鸣”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深刻的研讨活动,将历史精神与当代榜样紧密联结,在思想碰撞中凝聚青年担当。
02
青春话传承 担当映初心
研讨中,青年员工们围绕“精神内核的一脉相承”展开深入交流,对比反法西斯战争中无数先烈“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与张富清同志深藏功名、扎根基层“为人民幸福矢志奉献”的初心坚守,一致认为二者都源于浓厚的家国情怀——从战争年代守护民族独立,到和平时期助力人民幸福,“为国为民”的核心始终未变,这正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员工感悟
黄河咆哮处:一曲永不沉寂的民族壮歌
松原金源广场支行 高畅
我曾在黄河壶口瀑布前驻足,看浑浊的河水如千军万马般奔涌而下,听雷鸣般的水声震耳欲聋。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何为 “黄河在咆哮”。这咆哮不是优雅的咏叹调,而是被逼到绝境后的奋起反抗,是土地被践踏时的愤怒呐喊,是文明面临毁灭威胁时的最后抗争。《黄河大合唱》的伟大,正在于它准确捕捉并艺术地升华了这种民族情绪,将个体的恐惧转化为集体的勇气,将暂时的失败转化为必胜的信念。
岁月深处的精神坐标
长春前进大街支行 郑启航
而在遥远的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则是另一个让人心痛的地方。那一排排触目惊心的数字,那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照片,那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像,都在向世人控诉着日军的暴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无辜百姓的鲜血。但同时,这里也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见证。纪念馆内,那座 “古城的灾难” 大型组合雕塑,展现了南京人民在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和不屈抗争。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
尊敬的时代前辈们的一封信
长春前进大街支行 金秋石
展信安好!每当回望岁月长河,你们用坚守与奉献刻下的时代印记,总让我心生敬意。革命年代,李大钊 “铁肩担道义” 的呐喊唤醒民众;建设时期,王进喜 “跳进泥浆池” 的身影筑牢工业根基;改革路上,袁隆平 “禾下乘凉梦” 的执着喂饱万千百姓。还有那喀喇昆仑山上,陈祥榕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的深情告白,让青春的担当有了最动人的模样。九三阅兵时,整齐的方阵踏过长安街,威严的装备映着朝阳,那不仅是国家力量的展现,更像在无声诉说你们曾历经的风雨与牺牲 —— 正是这份坚守,才换得如今的安稳与繁荣,也让我们青年读懂 “责任” 二字的千钧重量。
破碎山河下的时代悲歌
长春工农大路支行营业室 黄震
南京城门被炸开的那一天,夫子庙的雕像记得,玄武湖的水光记得,明孝陵的瓷器也记得。日寇尖锐的屠刀对准了 30 万手无寸铁的百姓。从 1937 年 12 月南京沦陷的 6 周里,那里不再是文化古都,而是血流成河的人间炼狱,老幼妇孺暴死街头,无辜百姓流离失所,寺庙里的佛默默的注视着日军的刺刀刺向孩子的头颅、孕妇的肚子和男人的咽喉。我至今仍不敢想象那是何等的绝望和恐怖,疯掉的母亲抱着怀里被摔死的孩子阵阵呓语,被强暴的女孩赤身裸体的靠着丈夫的尸首,哥哥无能为力的看着弟弟在毒气室被老鼠啃食着手指。每每回首,泪流满面,万人坑的冤魂何时能瞑目。南京,一座伟大的城市,这里的每一处地标都篆刻着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丧权辱国的悲凉激励着每一个有着爱国热忱的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
青砖院落里的不朽丰碑
省分行渠道与运营管理部 刘瞳
当我们走进南大营旧址陈列馆,件件珍贵文物与历史照片,成为那段历史最有力的见证。展柜里,一枚枚锈迹斑斑的弹壳,仿佛还残留着当年的灼热;泛黄的战地日记上,模糊的字迹记录着官兵们的家国情怀;褪色的军装纽扣旁,摆放着他们用过的上战场的刺刀,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是一个关于坚守与牺牲的故事。院落中央,名为《抵抗》的雕像格外醒目:三名官兵分别呈现呐喊、冲锋、指挥的姿态,紧绷的肌肉、坚毅的眼神、紧握的拳头,将当年浴血奋战的瞬间定格成永恒。站在雕像前,仿佛能听见他们穿越时空的呐喊,那声音里,有对侵略者的愤怒,更有对守护家国的赤诚。
来源:建行官微
编辑:雪儿
审核:刘志威
来源:一点资讯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