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某,是一名自媒体工作者,专注于在境内外短视频社交平台上直播拍摄异国风情题材节目,积累了大量粉丝。然而,在某次境外直播时,他意外被当地间谍情报机关盯上,并以李某非法拍摄为由传唤至密闭场所进行问询。
近日
一起网络主播在境外遭遇胁迫
从事间谍活动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跟着小密一起来看~
↓↓↓
案件详情
李某,是一名自媒体工作者,专注于在境内外短视频社交平台上直播拍摄异国风情题材节目,积累了大量粉丝。然而,在某次境外直播时,他意外被当地间谍情报机关盯上,并以李某非法拍摄为由传唤至密闭场所进行问询。
期间,间谍情报机关人员先以李某携带危险物品为由,没收其随身物品,切断其与外界联系,后又指控其违反当地法律,将对其行政处罚。在胁迫下,李某被迫答应配合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要求,接受相关间谍任务。
回国后,李某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决定向国家安全机关报案。鉴于其主动报案且未对国家安全利益造成实质性危害,国家安全机关决定对其间谍行为不予追究。
其实
此前也曾出现过多起类似案例
↓↓↓
案例一
2017年5月,我国某边境城市国家机关副科级干部李某某陪同两名中方客户赴某国考察,入关时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带离盘问,并将其手机存储内容进行复制,询问其通讯录内联系人情况。
随后,境外间谍人员以莫须有的理由强行对李某某开具行政处罚,并要求其签署为对方服务的保证书,否则不得离开。李某某迫于无奈,在胁迫之下签署了保证书。
回国后,李某某第一时间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自首,如实讲述了其在境外被间谍情报机关胁迫策反全过程的情况。根据《反间谍法》相关规定,我国国家安全机关决定对李某某不予追究。
案例二
耿某某,1970年生,案发前曾在某国有企业驻外代表处任职。2007年,耿某某在驻外工作期间,因处理正常事务与当地安全部门人员结识。随后,对方以耿某某本人及其家人在境外的生命安全相威胁,将耿某某策反发展。
此后,耿某某在对方指挥下,搜集我国国防军工科研领域大量涉密情况、我国驻该国使馆内部情况,以及我国在该国常驻机构、赴该国团组人员情况等,并在任期结束回国前接受了对方布置的回国“潜伏”任务,回国后继续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保持秘密联系。
经查,耿某某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的文件资料中,机密级、秘密级文件50余份。2016年7月,耿某某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实施间谍行为,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给予奖励。
在境外受胁迫或者受诱骗参加间谍组织、敌对组织,从事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活动,及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机构如实说明情况,或者入境后直接或者通过所在单位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如实说明情况,并有悔改表现的,可以不予追究。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出境旅游、工作、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境外间谍对我国公民实施间谍活动也愈加频繁,千方百计地实施拉拢、收买、策反,以图非法获取我国家秘密和内部敏感信息。
那么,境外间谍
拉拢策反的常用手段有哪些呢?
请跟小密一起了解~
↓↓↓
一、金钱收买
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常以金钱开路,收买我境内人员为其搜集、窃取内部资料。
二、美色诱惑
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可能会通过伪装成“白富美”“高富帅”,主动勾连重点目标群体,在进一步确定关系后,以情感关系诱骗目标人员提供涉密信息。
三、威逼胁迫
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可能通过各种卑劣手段,或设置障碍、或栽赃陷害,千方百计获取目标群体的隐私信息、个人污点,并通过威逼恐吓方式,胁迫实施危害国家安全行为。
四、思想渗透
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可能通过创办线上、线下的非法组织及活动,以“洗脑式”的宣传开展渗透,对其关注的重点领域实施渗透破坏活动。
如果面临以上情况
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且听小密为你一一道来~
↓↓↓
一、遭遇盘查莫慌张,妥善应对寻帮助
出国(境)人员如遇他国执法人员盘查,要沉着冷静,理性配合,妥善应对。如语言不通,应寻求翻译协助,切勿随意回答;如提问涉及我国家秘密,应当向其申明并拒绝回答;如遇开箱查验,本人务必在场,以防有人暗中动手脚;如遇到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或其他执法部门约谈、攀拉、策反,应坚决表明立场,不到对方指定场所,不签署任何文件,坚持要求联系我驻外使领馆寻求领事保护。
二、交友搭讪需谨慎,防范意识不可少
出国(境)人员在旅游期间约伙搭伴,应注意辨别对方人员情况,警惕无端打听个人隐私、索要相关敏感信息的可疑人员,不收取对方提供的任何财物,不透露任何内部信息,不给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套取信息、诱导胁迫的可乘之机。此外,出国(境)人员应拒绝为陌生人携带来源不明的物品,并谨慎对待任何过于亲密或异常的行为。
三、时刻紧绷保密弦,严防大意失泄密
出国(境)人员应尽量避免在境外使用公共Wi-Fi登录重要账户或传输敏感数据,严禁在公开网络环境中处理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事项,个人电子设备应提前设置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被非法入侵。此外,涉密岗位工作人员出国(境)前要仔细核对携带出国(境)物品是否含有秘密载体,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国(境)。出国(境)后更需绷紧保密纪律这根弦,不谈论敏感内容,防止敏感信息外泄。
四、言行举止需注意,切勿轻信被利用
境外敌对组织常向出国(境)人员传播涉及我国的虚假信息、政治谣言、失实报道等,丑化我国形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出国(境)人员如遇到涉及我国敏感话题活动时,应保持冷静和理性,客观阐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现我国良好国际形象,切勿随意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更不能参与、协助可能损害我国利益的活动。
来源:成华密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