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过去几十年里,尽管很多西方国家嘴上说支持两国方案,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但实际上他们却始终不敢真正承认巴勒斯坦国。
在过去几十年里,尽管很多西方国家嘴上说支持两国方案,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但实际上他们却始终不敢真正承认巴勒斯坦国。
尤其是七国集团(G7),在美国的主导下,普遍保持沉默,谁都不愿意先迈出这一步。
然而,就在外界几乎都以为这种状态还会维持下去时,一纸声明打破僵局:英国正式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那么,英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英国的承认声明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
作为G7的核心成员,英国长期以来在巴以问题上与美国保持一致,但这一次却选择了“单飞”。
这不仅仅是一份文件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美国在西方阵营中的领导力正在动摇。
事实上,在英国之前,欧洲内部已经有国家加快了表态节奏。
比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就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冲突的唯一出路,法国准备在联合国的框架下推动承认巴勒斯坦。
比利时、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同样释放了积极信号。
这些声音逐渐积累,给英国提供了政治空间。
到最后,英国索性率先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特朗普的“阻拦失败”更是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按理说,在过去,无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执政,美国对盟友的影响力几乎都是“绝对”的,特别是在涉及以色列和中东问题时,从来少有盟友敢违抗。
但如今,事情发生了反转。英国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拉动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相继表态承认巴勒斯坦国。
而这在G7内部堪称“破天荒”的局面。
实际上,美国近年来和欧洲盟友关系紧张,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关税大战、对乌克兰问题的迟疑,以及对北约的摇摆支持,都让欧洲国家感受到“战略被抛弃”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更有动力在巴以问题上展现独立性。
可以说,英国的承认不仅仅是对巴勒斯坦的支持,更是一次“外交宣言”:西方阵营不再是美国的一言堂。
那么,西方舆论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间点发生这样的转向?
过去一年多,巴以冲突进入最激烈的阶段,加沙地带不断遭受轰炸,联合国和多家国际机构数据显示,大量平民伤亡,基础设施瘫痪,人道主义危机愈演愈烈。
无论你平时对国际问题多么冷漠,当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传来孩子在废墟下哭喊的画面,学校、医院在轰炸中坍塌的影像,都无法不让人感同身受。
这些画面突破了以色列长期以来的舆论防线。
多年来,西方媒体在报道巴以问题时往往存在倾向性,强调以色列的“安全威胁”,而相对弱化巴勒斯坦民众所遭受的苦难。
但随着社交媒体去中心化传播的兴起,这种叙事受到了挑战。真实镜头让公众直接看到加沙的惨状,无法再被屏蔽和扭曲。
民调结果相当清晰。
在英国,本土民调显示超过六成的民众支持政府承认巴勒斯坦国,在18—35岁的青年群体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七成以上。
类似的趋势也出现在法国、加拿大等国。民意的潮水汹涌而至,推动政治人物必须做出回应。
对于新一届英国政府来说,选择承认巴勒斯坦,是顺应国内民意的现实做法,否则将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
可以说,正是这一场突如其来的“舆论觉醒”,撬动了沉重的外交惯性。
加沙不断爆炸的火光,最终燃起了西方社会内部对以色列政策的质疑和反思。
也正因为如此,才为英国的转向埋下伏笔。
长期以来,美国依靠中东盟友维持地区平衡,而以色列则是其“桥头堡”。
但现在,这一格局正在悄然松动。
尽管在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之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当天立刻作出强硬回应。
他在声明中明确表示,“不会有巴勒斯坦国”,并指责这些国家的举动是对“恐怖主义的奖励”,危及以色列的生存安全。
内塔尼亚胡在发言中甚至威胁“很快会采取回应行动”。
但问题是,随着沙特与其他伊斯兰国家关系趋紧密,沙特、卡塔尔、埃及在地区事务中的声音越来越强,而他们的政策日益强调巴勒斯坦的地位。
这些举动无疑向以色列释放强烈信号:中东国家在逐步形成一个“反以联盟”。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一方面是对加沙局势的道义回应,另一方面也为中东各国之间提供了更强的支持感。
未来,一旦法国和比利时继续跟进,其连锁反应将更加明显。
对于以色列来说,这就意味着外交空间被压缩,孤立感不断加剧。
来源:道義长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