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能够照见当代灵魂是文学复古潮的本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6 09:28 1

摘要:“你是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在短视频解构深度、社交媒体制造孤独的时代,佩索阿《惶然录》里对重复生活的诘问、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的精神困境,正以惊人的穿透力叩击着当代人的心灵。这场“文学复古”浪潮的本质,是经典文本与现代精神困境

□ 关育兵

“你是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在短视频解构深度、社交媒体制造孤独的时代,佩索阿《惶然录》里对重复生活的诘问、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的精神困境,正以惊人的穿透力叩击着当代人的心灵。这场“文学复古”浪潮的本质,是经典文本与现代精神困境的深刻共振——文学作品的恒久价值,恰在于其始终如镜,映照人类在不同时代共同面对的存在之问。(5月13日《扬子晚报》)

佩索阿从寂寂无闻的会计到“欧洲现代主义核心人物”的逆袭,揭示了经典文学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密码。《惶然录》中对职场异化、存在虚无的细腻书写,折射的不仅是职场压力,更是现代性对个体价值的消解。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印证了优秀文学作品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永恒洞察——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人类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对存在意义的叩问从未改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再度走红,则展现了经典文学回应时代精神的卓越能力。在信息过载、价值观多元的当代,《地下室手记》中主人公的自我撕裂,恰似现代人在虚拟与现实间的身份困惑;《白夜》里纯粹的爱情叙事,成为对抗情感荒漠的精神绿洲。这些创作于19世纪的文字,之所以能成为“发疯文学”的代表,源于其对人性复杂性的超前揭示。当心理学尚未完全解构人类精神世界时,陀翁已通过文学抵达人性的幽微之处,这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使其作品成为永恒的精神指南。

这场文学热潮的背后,隐藏着当代社会深刻的文化心理变革。在碎片化阅读侵蚀深度思考的背景下,经典文学成为重建精神秩序的诺亚方舟。出版社的分级阅读榜单、创意文创产品,通过降低阅读门槛,将文学价值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文化符号。但更深层的动因,是经典文本对存在主义、孤独感等永恒命题的哲学探讨。正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文学经典给予当代人的不仅是情感共鸣,更是直面荒诞人生的勇气与智慧。

从文明演进的视角看,经典文学的复兴是人类精神自我疗愈的必然选择。在技术狂飙与物质丰裕的现代社会,人们反而陷入前所未有的精神迷茫。而文学以其特有的审美力量,唤醒人类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托尔斯泰笔下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卡夫卡寓言式的异化困境,都在提醒我们:进步不应以精神世界的荒芜为代价。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经典文学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明纽带,使不同时代的人们在阅读中完成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文学作品的恒久价值,在于其始终聚焦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这场“复古”浪潮不是怀旧的注脚,而是人类在精神迷雾中寻找方向的主动突围。当我们在经典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实则是在与人类文明中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对话。这种对话不仅照亮当下的困惑,更为未来的精神探索提供永恒的坐标。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