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照明如何让参观更舒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4:38 2

摘要:由人民文博主办、文博圈承办的“2025年度博物馆展览实践高级培训班”汇聚了国内文博领域的8位专家学者,通过系统理论讲解与实战案例剖析,深入浅出地阐释博物馆展览实践过程中的精髓,助力学员全面提升综合业务素养,为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动力!

最好的博物馆光

是观众离场时只记得文物颤动的灵魂

却遗忘光线存在

——伍必胜

由人民文博主办、文博圈承办的“2025年度博物馆展览实践高级培训班”汇聚了国内文博领域的8位专家学者,通过系统理论讲解与实战案例剖析,深入浅出地阐释博物馆展览实践过程中的精髓,助力学员全面提升综合业务素养,为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培训班第六讲中,晶谷照明创始人 伍必胜以《展陈照明设计与光环境营造》为题,基于实战经验,系统阐释了博物馆照明设计的科学逻辑与前沿趋势。

文博圈整理了伍必胜老师讲课中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

学员打卡

照明范式转型:从暗箱模式到光环境重构

博物馆照明设计正经历从视觉专制到生理共情的范式革命。传统“黑匣子”模式以牺牲观众舒适度为代价,通过极端明暗对比(展品300勒克斯/环境30勒克斯)强制聚焦文物,其本质是技术局限下的妥协——因卤素灯时代光源热辐射与紫外伤害被迫压抑环境光。

而当代LED技术催生的光环境重构,核心在于瞳孔适应性原理的应用:当整体空间照度均衡提升至150-300勒克斯(展品与环境照度比降至3:1),人眼瞳孔会自主扩张以适应低照度,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同时创造“生理性明亮感”。

这一变革直击两大痛点:观众长期抱怨的“博物馆疲劳症”(强对比引发的视神经紧张)及新媒体传播的硬伤——暗环境导致手机摄影噪点剧增,阻碍文化IP的数字化扩散。

光谱技术的精细化更推动照明成为“文物翻译器”。随着LED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照明有了更多选择,色温可以调节至3000、4000、3500等不同数值。不同类型的场馆可以选择不同的色温,如历史类博物馆常用暖色调,美术馆和科技馆常用4000K色温。此外,灯光控制对于拍摄效果也很重要,可以通过观察高清相机拍摄时的横纹来判断灯光效果。博物馆也越来越重视灯光在传播方面的作用,通过有机灯光补充秘密照明,提高拍摄效果。

然而,博物馆智能照明技术尚不成熟,维护调试较为麻烦。未来,智能照明有望实现自我学习和调节。展览与灯光设计方面,照度是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色温则影响光线的冷暖。展品展示中,合理的光线分布和强度有助于突出展品,提高观众的关注度。

这场转型的本质,是照明从技术工具跃升为空间修辞学。当博物馆撕下“神秘殿堂”标签转向公共文化客厅,光环境设计以视觉生理学为锚点,在文物保护、观众体验与传播效能间构建出动态平衡的新语法。

照明设计的科学分层框架

照明设计的学术化进阶体现为解剖学式的光环境分层控制。在展品层面,光被赋予“视觉引力场”的物理属性——基于人眼趋光性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空间最高亮度点天然成为注意力锚点(如300lux聚焦青铜重器)。而材质光谱响应差异催生伤害阈值分类学:书画织品因纤维素分子链对蓝光敏感,被严格限定≤50lux;玉石陶瓷的矿物晶体结构可耐受≤300lux,但需过滤450nm以下高能波段;青铜器氧化层对可见光惰性,却因金属热膨胀系数需规避高频闪光源。

灯光可以处理光漫游、光斑等问题,提高展览效果。在设置灯光时,需要考虑展品、场景、空间和情绪等因素,以营造出舒适的氛围。还需要注意展品的曝光,以及外部光自然光对展品的影响。灯光在展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合理的设置和处理,提高展览效果和观者的舒适度。

光透明感、照度、色温等因素对参观体验具有重要影响。人的眼睛从亮到暗需要适应过程,博物馆等空间应给眼睛足够时间过渡。在人眼的视觉适应中,暗适应:眼睛从亮环境到暗环境的适应: 0-15分钟, 完全适应:0.5-1小时;明适应:眼睛从暗环境到亮环境的适应0.001秒- 数秒,2分钟后完全适应。眼睛有调节作用,瞳孔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此外,不同的色温下感觉不同,展览时可用不同色调来表现。

研究结果表明:

• 随着色温变高,观察者会产生更冷的感知;

•照度的增加则能够使得环境更亮;

• 约200lux的中等照度和约3500K的照明时,观察者对研究中的大部分评价指标都会产生积极感知。

• 色温2850K-4000K , 照度变化在200-800lux可在博物馆营造舒适宜人的LED照明环境。

总之,在采光时要注意不能影响展品的本来表现,使用相对不饱和、不强烈的光来打氛围。

前沿冲突的学术解决方案

面对文物保护与体验升级的世纪博弈,照明设计以跨学科协同破局。针对光损伤累积难题,通过人流量感应系统切割曝光周期——观众驻足时启动300lux展示模式,空场时自动切换50lux休眠状态,使丝绸等敏感文物年受照量降低83%。

多媒体融合的光学冲突则依靠光强配比方程化解。如全息屏前设置200lux漫反射光幔,既抑制屏幕反光又避免“黑洞效应”;自发光体则遵循“烛火法则”——LED灯箱亮度不超过相邻展品的1.3倍,并通过脉宽调制消除频闪,使数字装置从“光污染源”蜕变为叙事有机体。

低成本改造的优先级模型彰显临床诊断式设计逻辑。一级优化聚焦“光路矫正”:调整传统射灯俯角至30°-45°,使光斑中心与展品重心重合,解决75%的“灯下黑”问题;二级优化实施“暗区微创手术”,在展柜底框加装5W/㎡的LED补光膜,以低于千元的成本提升均匀度;三级优化仅对核心展项更换Ra>97的全光谱灯具,实现“关键文物的学术级显真”。这种分层干预的本质,是以光医学思维重构博物馆的视觉生态链。

未来照明:智能化的三重进化

博物馆照明正迈向智能纪元。第一重进化聚焦自然光谱的数字化复刻——通过全光谱LED矩阵生成2700K至6500K连续色温曲线,以分钟级精度模拟敦煌壁画从朝霞浸染到暮色沉淀的色相变迁,使文物在人工光中重获“时间维度”。

第二重革命在于行为驱动的光场拓扑:基于毫米波雷达与热力传感,系统实时构建观众动线模型,当检测到某青铜器前驻足超10秒,自动提升展柜照度至280勒克斯并激活定向语音导览,实现“人-光-物”的神经突触级响应。

第三重突破源自自免疫光环境系统。灯具内置纳米级光谱仪持续监测紫外泄露与红外逸散,一旦超标即触发自调节协议;更颠覆性的是通过机器学习预判文物光损伤风险——如对脆弱绢本建立累计照度-褪色速率函数,在临界点自动切换至琥珀色安全光谱(过滤450nm以下高能蓝光)。这种“预防性光医学”模式,将照明从被动防护升级为主动疗愈。

智能化的深层价值在于解构光的权力叙事。当可变色温玻璃幕墙将暴烈日光柔化为均匀漫射,当自适应调光系统消弭了策展人与观众的认知时差,博物馆最终实现海德格尔所述的“光之栖居”——文物在光子帷幕中自由呼吸,观众于光里听见文明的心跳。

结语

博物馆照明的终极进化,是让光学会隐退的智慧。当智能系统在文物表面投下精确至lux的光斑时,当自适应光谱无声抚平千年绢本的皱褶时,光已从物理性的“照亮”升维为文明对话的语法中介。它不再宣称“看我如何呈现历史”,而是遗忘光线的存在。

优秀学员笔记

来源:文化点缀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