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夏的黄昏,蝉声在树梢响成一片,那是老年人饭后的散步时光。街角的早点摊早已收摊,饭馆里却依旧热气腾腾。人们提着菜篮,谈笑风生地回家做饭。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盛夏的黄昏,蝉声在树梢响成一片,那是老年人饭后的散步时光。街角的早点摊早已收摊,饭馆里却依旧热气腾腾。人们提着菜篮,谈笑风生地回家做饭。
而此时,有些身体的细微变化,正在悄无声息地酝酿着一场风暴——它不会敲门,也不会打招呼,却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饭桌上,露出蛛丝马迹。
脑梗,医学上称为脑梗死,是一种因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的疾病。它是心脑血管病谱中的“头号杀手”,在中国尤为高发。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超过300万人,其中脑梗占比接近80%。
令人警醒的是,脑梗并非毫无预兆,而吃饭时的一些异常表现,恰恰可能是身体在提前“报警”。
吃饭这种日常小事,怎会和脑梗扯上关系?
问题的关键,就藏在人类神经系统的复杂精妙中。大脑像一位总指挥,负责调动身体的各种动作、语言、认知等功能。
吃饭涉及咀嚼、吞咽、言语、面部肌肉协调等多个系统,而这些都受大脑精细调控。一旦脑部血流受阻,即便只是轻微缺血,也可能在吃饭时率先暴露出问题。
有位神经科教授曾在讲座中提到:“如果一个人吃饭时突然发现自己咬东西不对劲,嘴角的汤水老是往外流,别急着换筷子,先看看是不是脸歪了。”
这不是玩笑,而是一种典型的脑梗前兆——面瘫或面部肌肉无力。
脑梗初期可能侵犯支配面部肌肉的神经区域,导致一侧面部活动受限。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一项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在脑梗发作前24小时内,有近17%的患者出现了进食时单侧口角漏水、食物残留在口腔一侧的现象。
老百姓常说“嘴歪眼斜不是好兆头”,这话一点不假。特别是如果这种情况突然发生、伴随说话含糊、舌头不听使唤等表现,那就要高度警惕。
吞咽困难,是另一个被忽视的信号。并非所有噎食都与食道炎、老年吞咽肌退化有关,一些脑部微小梗死,尤其是影响脑干或丘脑区域的病灶,很可能导致吞咽功能障碍。
根据《美国神经病学年报》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轻型脑梗患者中,约有12%在发病前48小时内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并常被误诊为“慢性咽炎”或“老年退化”。
不少老人误以为是喝水呛了、嗓子发炎,结果耽误了就诊时机。
其实,大脑对吞咽动作的控制极为复杂,一旦脑部出现小范围缺血,就可能出现“咽不下、咽不干净、总想咳”这类表现。尤其是这些异常在短时间内反复出现或加重,更要引起警觉。
饭桌上突然沉默,有人以为是菜不合口味,实际上可能是大脑的语言中枢出了问题。
脑梗早期可能影响布洛卡区(语言表达中枢)或维尔尼克区(语言理解中枢),导致说话含糊、词不达意,甚至突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更有甚者,可能短暂出现意识模糊或眼神呆滞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它是脑梗的“前哨兵”。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随访研究,超过四成的TIA患者在发作后的90天内发展为真正的脑梗。而其中,高达70%的病例在首次TIA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发生。
如果发现亲人在吃饭过程中突然发愣、眼神飘忽、说话含糊不清、甚至瞬间沉默不语,千万别当成“老年人走神”,应立即就医排查。
因为吃饭这件“小事”,其实是全身神经肌肉协调系统的一场大合奏。从视觉识别食物,到咀嚼、吞咽、消化,每一步都离不开大脑的指挥。
一旦大脑某个区域“失联”,哪怕只是轻微的血流减少,也会出现“走调”的表现。
医学研究表明,脑梗死的前驱状态往往具有“功能性波动”特点,也就是说,症状可能时有时无,极具欺骗性。而吃饭时由于大脑同时调动多个区域,是最容易暴露这些微小异常的时刻之一。
说一千道一万,防脑梗关键还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这“三高人群”,吃饭时稍有异样,就该敲响警钟。
特别提醒:
北方地区因饮食偏咸、摄盐量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南方。建议高危人群长期服用降压药、他汀类药物调脂,并定期体检颈动脉B超、脑血流图。
南方地区多湿热环境,容易加重血液黏稠,建议中老年人多饮水、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久坐。
西部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血液黏稠度更高,脑梗风险更大。当地居民应格外注意补氧、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可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每日保持15分钟的“闭目咀嚼练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脑对口腔动作的感知能力,有助于早期识别神经协调障碍。
方法很简单:闭上双眼咀嚼一块口香糖,感受每次咬合的节奏、力度和方向,持续15分钟,每日两次。
此外,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在进食前进行一分钟的“舌头操”,即将舌头顺时针转动5圈,再逆时针5圈,有助于刺激舌部神经,提高舌肌协调性和吞咽功能,间接帮助识别脑部微小病变。
饭桌,是中国人最温情的地方,却也可能藏着一丝危险的信号。细微的异常,往往是重大疾病的前奏。吃饭这件再普通不过的事,若能被人们重新审视,未尝不是一种“病从口出”的反向智慧。
少一分大意,多一分警觉;少一分迷信,多一分科学。大脑的呼救,不会敲锣打鼓,但它会悄悄地告诉你:“我快撑不住了。”若能听懂它的语言,或许,就能挽救一个健康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R].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2]Adams HP Jr,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Stroke. 2021;52:e364–e467.
[3]陈海泉, 王立新. TIA后的脑梗风险研究及干预对策[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 55(8): 765-770.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