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举动意味深长,难免让人猜测。毕竟,iPhone刚刚发布17,小米高端数字系列,也直接叫小米17,这不就是对面打擂台。
小米直接跳过16,发布小米17。
这举动意味深长,难免让人猜测。毕竟,iPhone刚刚发布17,小米高端数字系列,也直接叫小米17,这不就是对面打擂台。
卢伟冰在直播里展示小米17,在外观上跟iPhone17也有相似之处。
有人讽刺小米,说是对苹果像素级的模仿,甚至雷军也有一个外号叫“雷布斯”。
讥笑别人看热闹很容易,埋头做事却是最难的。
小米跟苹果,早已经分道扬镳,不是走在一条道路上。
先看两者的商业模式。
苹果自从创办第一天起,就是软硬件一体,高毛利,现在加上自研芯片,在手机行业独树一帜。
苹果的起点是“计算设备公司”,核心能力,是把软件嵌入硬件,打包卖钱。
苹果的毛利率高达50%,愣是把消费电子卖成了奢侈品。
苹果的决策逻辑是,把地盘越做越厚,硬件精益求精,软件独此一家,生态牢不可破,现在加上手机的A系列和PC的M系列SoC,想要在这套逻辑里挑战苹果,绝无可能。
小米的起点则是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的方式做硬件。
软件底层用安卓,硬件则是盈亏平衡就行,甚至是亏损,靠互联网服务来赚钱。
小米收入结构,是“手机引流 + IoT/互联网服务放大规模效应”。
小米盈利的大头,不在手机,而在小米生态链企业,未来则在汽车上。
再看看两者的技术与供应链。
从芯片来说,苹果以自研 SoC绑定 iOS 内核,长期在单核能效、稳定帧、端侧 AI 时延上领先;这是一种“从底层定义产品”的路线。
从供应链来说,台积电视苹果为救世主,每年最新的技术、最稳定的产能都优先供给苹果。
果链上的企业,都跟着苹果有肉吃,纷纷鸡犬升天,立讯精密、富士康都赚得盆满钵满。
小米在芯片上只能仰人鼻息,使用高通旗舰芯片,通过深度捆绑高通,获得首发权,制造了“代际峰值”和“上市窗口”。
小米与苹果竞争,本质上就是中美发展模式的不同,是制度、资本与产业组织的结构性差异。
从技术范式和知识产权路径看,美国创新体系重视“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的连续性,IP 保护强、资本愿意为长周期下注,自研芯片与操作系统能够积累“不可轻易复制”的红利。苹果在此土壤下,以 SoC+OS+工具链构建“深度不可替代”。
中国的工程化与产业集群优势在中游与终端更突出——显示、模组、结构件、组装、供应链柔性都极强。小米得以在不自研底层架构的前提下,通过系统调校与产业协同实现快速追赶与差异化。
从供应链地理和政策环境看,苹果(美国模式)以“美国设计—台系先进制程—全球零部件—多地装配”的跨国组织能力为核心;其风险是地缘、关税与监管的不确定性,但全球高端市场对其品牌与生态的“粘性”缓冲了冲击。
小米(中国模式)背靠珠三角、长三角高度聚集的电子供应链,享有响应速度与成本曲线优势,也可与本土面板、摄像头、材料学进步同频共振;但要面对标准、隐私、数据跨境等合规议题在海外扩张中的掣肘。
从资本和利润模型看,两者更是天差地别。
苹果凭高毛利与服务订阅形成“现金流护城河”,可把更多资源投入底层创新与风险对冲。
小米的利润模型鼓励规模扩张与多品类协同,在“手机—IoT—互联网服务—汽车”的大网中寻找复利效应;挑战是跨行业一体化治理与全球化合规成本。
在“中美技术与制造业布局”的深层差异下,终局更像是分治:苹果继续把“高端与稳态体验”的标尺握在手里;小米把“广域协同与效率”的旗帜插在更大的用户土壤里,并在高端不断蚕食。
真正决定份额迁移的,不是一次代际的惊艳,而是三到五年里,谁能把 AI 原生、跨设备、低失败率、低学习成本变成用户甩不开的日常。
来源:超先声一点号1